吕蒙由行伍出身当统帅
毛泽东不迷信科班出身,认为实践出真知,可以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材。吕蒙就是自学成材的,成为大将军,很有见地。吕蒙的事迹引发了毛泽东的议论……
毛泽东评点原文 ◎吕蒙是行伍出身的,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劝告,勤读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
吕蒙简介吕蒙(178~219),东汉末孙权的重要将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年少时依从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后,代领其部属,任孙权别部司马,治军有方,士卒操练娴熟,得到宠任。建安十三年(208),随从孙权征灭刘表将领黄祖,升为横野中郎将。当年,又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十九年,与甘宁共破皖城(今安徽潜山),俘获曹操将朱光及男女数万口,拜庐江太守。次年,奉命西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计赚刘备零陵太守郝普。后升左护军、虎威将军。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文化提高很快,见解独到,为老儒所不及,统治才略大进。后来鲁肃见他,称其“学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死后,代领其军,屯陆口,与关羽为邻。建安二十四年,孙权采纳吕蒙所献之计,令其称病还建业,使威名未著的陆逊代守陆口,以此麻痹关羽不以吴军为患,调大军北至樊城进攻曹军。乘其后方空虚之际,吕蒙暗率精兵攻取南郡(今湖北江陵)。入城后军纪严明,抚恤老病,优遇关羽将士家属,使随关羽回救的将士丧失斗志,从而斩关羽,占荆州,为巩固东吴西部地区统治立下功勋。升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不久病死。
试 析1958年9月,毛泽东到安徽视察工作,同行的有民主人士张治中和当时的公安部长罗瑞卿。在列车上,毛泽东读《三国志》里的《吕蒙传》,对吕蒙苦学而致“学识英博”的事迹很感兴趣,又联想到当时我军指战员的文化程度,不禁发起了议论。毛泽东先对他们介绍吕蒙发愤读书的故事:吕蒙从小参军,虽然骁勇有胆略,但没有文化,当了带兵官后禀报军情时只能心识口述,很感不便。孙权劝他读书,他说军务忙没有时间。孙权便以自己为例,说明只要有决心,时间不是主要的问题。吕蒙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刻苦自学,数年之后,判若两人。后来,吕蒙当了东吴的统帅,打了许多胜仗,还使关羽败走麦城。讲到这里,毛泽东建议军队中行伍出身的高级军官,“不可不读”《吕蒙传》。还对罗瑞卿说:“公安干警应成为有文有武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要求。”吕蒙幼年不曾读书,他的姐夫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吕蒙十五六岁时跟随姐夫出征,谁也劝阻不了他,孙策十分赏识他的勇敢。孙权时,吕蒙屡立战功,不断升至“横野中郎将”。《吕蒙传》记载:孙权曾对吕蒙说,你现在掌握很大的兵权,“宜学问以自开益”。吕蒙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推托。孙权说,我并不要求你成为博士,但要你“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说: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汉光武帝“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曹操“亦自谓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勉励自己去读书呢? 孙权以自己读书而“自以为大有所益”开导他,又以“意性朗悟,学必得之”相鼓励。吕蒙接受孙权的劝告,从此“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吕蒙自从发奋读书以后,见识日广,智慧益增,更加有勇有谋。周瑜死后,鲁肃接任东吴的统帅,开始时,他对吕蒙并不重视。在如何对付蜀国大将关羽的问题上,吕蒙向鲁肃献了“五策”,鲁肃深为敬佩,由衷赞叹:我以为你只会打仗,想不到你“学识渊博”,已不再是“吴下阿蒙”了。吕蒙后来成为东吴的杰出统帅,为孙权出了不少好主意,几乎战无不胜。以至孙权也赞叹地说:没有人能赶得上吕蒙那样,年长后还能下决心刻苦学习。“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他评价吕蒙“筹略奇至”,仅“次于公瑾”。《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赞许道:“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
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毛泽东赞赏吕蒙这种虽然年长仍然发奋读书的精神。对当时百分之八九十出身行伍的我军高级干部,毛泽东提出读书学习的要求,做像吕蒙那样智勇双全的将领,这对改善我军的文化结构,提高思想素质和军事素质,反对骄傲自满,培养不断进取的精神,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罗瑞卿陪同毛泽东视察完毕回京后,仔细阅读了《吕蒙传》,并请人将它译成白话文,印发公安系统各级干部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还有一次毛泽东提到了吕蒙,涉及《三国志》。那是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谈起赤壁之战:三国时吴国的张昭,是一个经学家,在吴国是一个读书多、有学问的人,可是在曹操打到面前的时候,就动摇,就主和。周瑜读书比他少,吕蒙是老粗,这些人就主战。鲁肃是个读书人,当时也主战。可见,光是从读书不读书、有没有文化来判断问题,是不行的。
毛泽东这里说的是《三国志》里记载的“赤壁之战”的故事。曹操率大军下江南,号称80万,引起东吴孙权阵营的惶恐不安。对气势汹汹的曹军,是和是战,孙权本人犹豫不决,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各抒己见。以张昭为首的谋士文臣大多主和,以周瑜为首的一班将领则主战。鲁肃身为行政官员也是主战,当时还负责同刘备这方面的外交联系。从后来的情况看,主战是正确的,主和是下策。但当时张昭等读书多的人却缺乏这一远见卓识,相反倒是一些读书不多的武将们看到了这一点,也有这个胆略。毛泽东在这里意在批评那些遇事拿不出正确的决断、空有满腹经书的“大知识分子”,反对光读书、读死书,但并不反对读活书、多读书。
既痛读书多之误,又慨不读书之陋,毛泽东总是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因而提倡“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