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俞敏洪、潘石屹:他们跟你想的不一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胞胎兄弟:俞敏洪、马云和潘石屹

所有发生过一次的事,可能永远不会再发生;但所有发生过两次的事,肯定还会发生第三次。——《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有个美国人买了新房,房前有块草坪,需要设计几条小路,但他怎么也设计不出满意的方案,只好搁置一旁。一个月过后,邻居、家人、邮递员们把草坪踩得乱七八糟,但是地上隐约出现了几条小路,于是他沿着这几条痕迹铺上了石子。

个体的经历不同,但模式是会不断重现的。我喜欢读名人传记,尤其是马云、俞敏洪和潘石屹的。单独来看,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部小说,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一堆好故事;但是,如果把个体放到群体中去,撇开他们各自的经历、行为、年龄和性格特征等,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思维模式中,竟然有一部分是完全重叠的。如果我们把他们重叠的思维模式视作他们非生物学角度的DNA,那么这三个人就像同一个母亲生的三胞胎一样。

优秀之人自有共通之处。共同的思维模式,也不仅限于这三位。马云说:“我发现这些人其实都是一样的,包括我见到过不少很朴实的农民……一个优秀的耕地的农民和这个公司的领导者有着一样的境界。领导者在境界上其实是相通的,他们有共同的品质和思想。”马云所谓的这些“共同的品质和思想”3,就是他们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就是“人脑加工新信息的方式”,就是人们用来加工信息的工具,人们特有的思维模式,会决定人们的反应模式,从而决定环境与自我的互动的质量。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交集?单个优秀人士的所有思维方式之中,总有自己的个人偏好。那些明显带着个人色彩的,并不具有真正的参考价值。马云有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天他和王石在一起散步,一个小店的工作人员在门口招呼生意,马云问:你们这儿有凉啤酒吗?服务员说:有,请进。两人坐定之后,发现没有凉啤酒。马云立刻起身就走,说:这就是不诚信,我不在没诚信的店里吃饭。喜欢马云的人一看,好,下次我也这么干。但这个暴脾气只是马云的个性,如果王石、潘石屹、俞敏洪等都是这样,那才属于交集,具有参考价值。再比如马基雅弗利4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政治。这种思维方式带有职业色彩,一个律师可能会说: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律;一个医生可以说:所有人都是病人。这些思维方式都是个人或某类人的倾向,所以不具有普遍性。

另外,每个卓越之人的背景不同,经历不同,行为模式不同,人格、能力等也各不相同,所有人的思维方式集合起来,会是一个庞大得几乎无法利用的数据库,所以我们最好只提炼交集,这也许才是最有参考价值的部分。简化是一种力量,可以把最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框架概括出来。

为什么需要由他人来提炼这部分交集?人是盲目的动物,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的命运做斗争,赢了,也不见得就知道自己是怎么赢的。

自己永远看不清自己的眼睛。优秀之人有时会有些迷信,并用虚无的原因来解释自己的优秀。西方人就不用说了,他们会归功于上帝,东方人竟然也很迷信。俞敏洪解释不清是什么在主导自己的命运,所以称其为“冥冥之中自有注定”。他在北京大学执教时,因私自办学受到处分,不得已才全身心投入了东方大学外语培训部(新东方前身)。对于受到处分这件事,俞敏洪说:“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这个处分来得不早不晚,对我的辞职反倒是一个特别大的助推。”

马云也很盲目,他认为阿里巴巴周围有一种“很奇特的东西”。他把自己的优秀归于“运气”或“风水”:“我们这家公司有运气的东西,有很奇特的东西围绕着这家公司,遇到倒霉的事情时就有奇特的运气出来。你说有风水我相信风水,你说有运气我们是有运气。”

潘石屹则较多受佛教影响,他说:“我相信,赋予我们智慧力量的存在,在永远护佑着我们,它是神,是天,是老天爷。我们在脚踏实地行走的时候,时时仰望星空,它会让我们的脚步更宽广,让我们的行走更有力,同时也让我们懂得虚心、敬畏和节制。”

如果看不清自己的优秀,就解释不清,解释不清就无法被有效借鉴,所以,提炼公分母(也就是优秀者共同的思维模式)的任务就落在了他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