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如云桥
——记陕西省旬阳县赵湾法庭庭长骆云桥
汉江和旬河交汇处,水势宽阔平缓,执着地向东奔入大海。江河之水孕育着旬阳县45万人的生命,恩泽着两岸的山川万物,同时,也生成了骆云桥法官上善若水的秉性。
润物无声
骆云桥所在的赵湾法庭素有旬阳县“北大门”之称。辖区周边与汉滨、镇安、白河、湖北省郧西等县相邻,人多地广,社情复杂,属全县矛盾纠纷的高发区域。骆云桥担任庭长的8年里,走遍辖区4镇65个自然村,截至2013年年底,共办结1531件民商事和刑事自诉案件,指导、参与基层组织调解案件485件,几乎每个工作日审结或指导调解一起案件,无一起超审限案件、错案和涉诉涉访案件发生。
在很多人看来,很多事情,并非法庭职责所在,骆云桥都可置之不理,但骆云桥却认为:“人民群众遇见纠纷,就像干涸的禾苗,如果能及时给他们以身心上的泽润,就能使他们获得意外的滋养。”因此,他不管分内还是分外,只要听说哪里有纠纷,他都会竭尽全力予以帮助和解决。
2010年夏天,小河镇双泥村邓某和郭某发生界畔纠纷,矛盾随时可能激化。骆云桥冒着瓢泼大雨来到当事人家中,苦口婆心、法情并举,历时5个小时圆满化解矛盾。
2010年,朱玉明等60多个工人在西康铁路复线上打零工,包工头人间“蒸发”,骆云桥同建设单位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艰苦交涉,终于为朱玉明等讨回30多万元工资款。
赵湾镇农民李清孝至今难以忘怀,2010年腊月二十七日,骆云桥赶到西安某建设集团帮他们讨薪,腊月二十九日,当他从骆云桥手中接过自己的血汗钱时,他颤抖着双手不敢相信。
就这样,骆云桥以水之博大兼容的心态,化解和处理了一件一件民间纠纷。骆云桥说,近几年来,经他的手帮助农民工讨要的工资总额在1000万元左右。
“居善地,心善渊、正善治,事善能”既是水的特质,也是支流与主流的关系。骆云桥“分外”的事能干好,分内的事就更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2012年元月,70多岁的高某到山上放牛,在生火取暖时,不慎引起火灾,邻居武某的承包林被烧。武某诉至法院,要高某赔一万元。
骆云桥和书记员冒着严寒走了30多里山路去调解。眼前的情景让骆云桥心酸:三间土坯房,阴冷潮湿四面漏风。
看到法院来人,高某表示借钱赔偿,希望武某能少要点。骆云桥跑到武某家,反复做工作,武某答应减半。
骆云桥又跑到高某家,高某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说:“我跑了大半天,借了大半个村子,也只借到了2000块。”
骆云桥掏出身上仅有的1000元,一并送到武某家。
武某不同意,说:“他把我的林地烧了,我做饭、烤火都没有柴火。”骆云桥又协调高某把自己的十几捆柴送到武某家。武某被打动了,案子得以成功调解。
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基层法官整天面对的大多是家长里短、针头线脑的家务事,这些寻常小事解决不好,就会给矛盾隐患埋下祸根,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慎判决,重调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骆云桥化解矛盾纠纷的制胜法宝。
小河社区个体户李某,生意赔本后无钱还债,被债主一纸诉状告到法院,法院判决李某偿还。考虑到李某的实际,骆云桥反复给债主做工作,同意延期执行,同时帮李某改进经营方式,分四次将标的款执行完毕。最后一次,李某非要媳妇炒几个菜,请骆云桥吃饭,骆云桥婉言谢绝。
骆云桥说:“面对百姓诉求,一定要一碗水端平,耐心细致,不怕麻烦,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家事,才能取得当事人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实现情、理、法的和谐统一,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至柔至刚
水的品性除泽披万物而不争名利以外,还有刚柔相济的能力、滴水穿石的毅力和洗涤污淖的奉献精神。法官判案也是如此,既要有关心民情民瘼、达济天下的温情和胸怀,还要有伸张正义、无私无畏的担当和勇气。
被执行人刘××至今还记得骆法官写给自己的劝诫信内容:……你外出打工盖了楼房,而申请执行人李××因给你打工,导致高位截瘫,长期卧床不起,吃饭、喝水、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几年来,你没有给一分钱的赔偿款。请你换位思考一下,你这种做法应不应该?……
从2009年开始,骆云桥便将一封封书信送到刘××的父母处,让其将书信内容告诉刘××。功夫不负有心人,此举不仅感动了刘××的父母,也感动了刘××本人,刘××终于主动返乡,双方在法庭达成了和解协议,刘××先后分期全部履行到位,骆云桥每次都亲自把执行款送到李××家里,让瘫痪在床的李× ×万分感动,也深深地感动了周边的群众。
2012年5月,中铁××集团某公司在西康二线旬阳段的施工过程中,与工人发生劳务纠纷。情绪激动的工人封堵洞子阻碍施工,该公司诉至旬阳县人民法院,请求排除妨碍,恢复施工。
“二线施工不能停,劳务纠纷在诉讼中解决。”骆云桥承办该案后,立即带领全庭干警赶到现场进行调解。情绪激动的工人团团围住他,“不给钱,谁也别想从这儿过!”又撂下狠话,“既然不让我们活,他们也别想活!死,也要拉个垫背的!”
骆云桥厉声地大喊:“大家静一静,听我讲几句,你们堵洞子的行为是违法的;说狠话,也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发生流血事件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你们大家先离开,工资一定会给你们的!”
“我们凭什么相信你!”
“就凭我是法官!拿不到钱,你们找我!”
工人们情绪平静了些:“那你给个期限!”
“一个星期!”骆云桥掷地有声地回答!
工人们离开了现场,新的劳务队进场施工。
骆云桥立即带着法庭的干警冒着高温对前期作业面和施工设施拍照固定证据,与建设方落实工钱。但建设方说,50万元资金缺口近期无法到账。
兑付的日子日益临近,怎么办?
言出必行,有诺必践。骆云桥打算借款50万元先行垫资。
接下来的几天,从来没有张口借过钱的骆云桥顶着家人的不解和担忧四处借钱,凭着多年的信誉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亲戚、朋友甚至赵湾镇上的个体工商户都纷纷解囊,十万、八万、一千、两千,东拼西凑,硬是凑够了50万元。
8月27日,是骆云桥承诺兑付工资的日子。那天,法庭的院子里挤满了拎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当他们一个个从骆云桥手中领到自己的工资款后,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一个柞水籍的农民工拉着骆云桥说:“太感谢你了,我娃今年考上大学,就等着领到钱回去送他上学呢。”
看着工人那喜悦的表情,听着那真挚的话语,骆云桥觉得,冒这个“风险”,值!
在辖区群众的心目中,提起骆云桥,凡是认识他的人,大家都会对他的人品赞不绝口:“骆庭长,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心地像水一样的善良!”“骆庭长,对打官司的群众,热情细致,办案公道。”“打官司想在他身上走关系连门都没有。”“骆庭长经手的案子,无论胜败我们都服气!”
2012年11月,桐木镇立石滩村李万贵老人弓着身子,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到法庭,拿着法院的判决,哭诉自己的不幸和艰难。
原来,1998年李万贵老人在修铁路时,被山石砸伤,腰椎骨折,瘫倒在床。包工头不给钱,老李便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包工头赔偿老李25000元。
谁知,判决下来后,包工头人间“蒸发”,十几年来,干警多次查找被执行人均无果。
看着满脸沧桑的老人,听着他那含泪的诉说,骆云桥的心里像压了块石头。“绝不能让可怜的老人再可怜下去,一定要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困难。”
骆云桥把老李的情况向县法院做了汇报,自己四处多方奔走,终于为老人争取到司法救助基金25000元。
15年了,当老人从骆云桥手里拿到救助款时,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浑浊的眼泪。
2013年1月23日,骆云桥刚上班,突然看见拄着拐棍躬着腰的李万贵老人,站在寒风里,身上背了一大壶自己酿造的苞谷酒,看到眼前的一切,骆云桥心里深受感动。赶忙把老人请进了法庭,给他倒上一杯热茶。李万贵老人含泪感激地说:“骆庭长,是你们给我送上了救命钱,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们。这二十来斤苞谷酒是我自己酿的,背着这酒走了三十里山路,就是来感谢你们,工作累了,喝点苞谷酒暖暖身子。”骆云桥听着听着,感动得泪水模糊了眼睛。不忍心让老人把酒背回去,也不忍心伤了老人心,于是掏出200块钱,把酒买下,又掏了100块钱作为老人回家的路费。
水落石出
记者在追寻骆云桥上善若水的为民秉性时,也考察了他成长中作用于他的涓涓溪流,当这些溪流还原成我们最容易感知的人情世故的真实图景时,有助于我们追根溯源后得出基本认知。
骆云桥出生在离旬阳县城70多公里偏僻的后高山农村,198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旬阳县中学,按照他的高考成绩,完全可以选择更好的学校,但他依然首选报考了陕西省司法学校,毕业后他被分到了旬阳县双河司法所,一有空闲就帮助同在一个大院办公的法庭同志,要么记个笔录,要么传个当事人,时间长了竟然也参与调解,而且很能赢得当事人的好感!1995年5月,骆云桥通过全国法院增编补员考试顺利成为法院一员,终于成就了夙愿!
当年,触发他立志成为法官的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在骆云桥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过继给膝下无子的婶娘当儿子,过继后家里的土地和房产都给了叔父。后由于矛盾激化发生纠纷,当时法庭办案人员判决解除了双方间的人身关系,但房产、土地等基本的生活资料却没有一并解决,全家人只好到破庙里栖身,一待就是三年。这件事情对骆云桥的触动很大,成人后他一直在想,如果办案人员不机械办案,就不至于出现那样的悲剧!为此,骆云桥暗下决心,立志做个一心为老百姓着想的好法官。
骆云桥对老子《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理解得比别人更为深透:他认为,做个好法官,就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净、至纯、至刚、能容、博大的为民情怀,这样才能“故几于道”。这样的意识在其内心扎根成长,慢慢生成为一种坚强的信念,使自己真正品味到司法为民之道的深刻内涵,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提升盛水量,以备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不时之需。
骆云桥带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思考和感知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努力把司法资源惠泽给身边的老百姓。为此,他和同事们因地制宜,用群众最易懂最温馨的语言总结撰写了《加强全县平安建设格言》10则、《法官十敬言》、《十项承诺》、《致当事人的一封信》、《温馨提示》等,通过宣传栏、宣传册等形式予以公开,帮助当事人全面了解自身的诉讼权利,了解诉讼中的基本程序和要求,确保他们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每一位来法庭打官司的当事人都能感受到司法机关的人文关怀。
“家庭邻里有不和,基层调解好处多;矛盾消化家门口,关系破裂好弥合。书写诉状要斟酌,事实证据要吻合;诉求合理又合法,还要情节来衬托。”这一句句通俗易懂的话语像涓涓细流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他总结的《温馨提示》已在全院推广,并作为诉讼文书附件送达当事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水的本性是默默无闻、与世无争,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收获水到渠成的结果。在基层法庭工作近20年时间里,他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所在的法庭先后被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分别授予集体三等功和二等功;2011年他先后荣获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的全省法院办案标兵;2012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办案标兵;2013年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2014年6月5日被安康市委、市政府授予“安康好人”称号,前不久,他又被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向最高人民法院推荐为“最美基层法官”陕西法院系统唯一人选。
老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记者:你每年办案200多件,但却没有一件超审限案件,也没有错案和涉诉信访案件,请问你是如何做到的?
骆云桥:我出生于秦岭山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与周围老百姓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思想感情上,我总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父辈叔侄来看待,当作自己家人的事情来办,当作自己父母交办的事情来对待。我总觉得,老百姓打官司大多出于无奈,尽管涉案标的都不很大,但由于乡土社会近者相居的原因,不管胜诉还是败诉,在周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一定要设身处地地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只有把案子办公道,才能挽回影响,从而稳定一方平安,使相邻关系得以和睦相处。正是由于这样的朴素思想一直支撑着自己,我在办案中始终坚持“五个不放过”的原则,以确保案件质量。即:主要证据不查清不放过、基本事实不查清不放过、关键症结不找到不放过、抓住调解契机不放过、把握裁判时机不放过。这样做尽管费时费力,但我心里踏实。另外,这样的做法往往能感动当事人,我所经手的许多案子都是由于自己的认真作风感动当事人以后,当事人主动申请撤诉、主动调解、自觉履行执行义务的。这是我多年办案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都很好。
记者:现在大家有一个共识,预防矛盾纠纷远比化解一个矛盾纠纷重要,尤其是在矛盾纠纷易发的农村更是如此,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你在实践中有什么好的做法?
骆云桥:这个观点我完全赞同。预防社会矛盾纠纷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各个阶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齐抓共管、协同配合才会发挥最大效应。但人民法院处在矛盾纠纷的前沿,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预防和化解双重责任。
我所在的赵湾法庭地处陕南秦岭与大巴山区腹地的旬阳县西北角,山高沟深,社情复杂,辖区9.3万多人口,素有旬阳北大门之称,属矛盾纠纷的高发区域。这里的群众大多法律知识匮乏,有许许多多的群众做出了违法违纪的事情,却全然不知,法律知识的匮乏往往导致经济纠纷,使群众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对此,我和同事们深有体会,我们一方面加大审判进农村活动,用鲜活的案例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另一方面,我们结合司法工作实践和当地社会易于发生的社会问题,用群众最易懂的语言总结一些涉及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知识,通过宣传栏、宣传册等形式予以公开,帮助当事人了解法律、了解自身的诉讼权利、了解诉讼中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为当地群众知法和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服务,让每一位发生涉诉问题的群众都能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从而达到减少甚至化解矛盾纠纷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很受群众欢迎。
记者:实践证明,调解比判决的社会效果要好得多,你所办理的调解率高达90%,在全市素有调解能手之说,你是怎么做到的?
骆云桥:多年来,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能调解的绝不判决,一些看起来没有调解可能的案件,也要想方设法寻找契机,尽力通过调解化解矛盾纠纷。我和同事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针对不同的当事人思想状况、不同的案件事实和不同的纠纷背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的放矢的对症施用,有的选择多种方法并用,尤其是邀请基层干部、亲友邻里和德高望重的长辈共同做工作的方法很有效。另外,我感到只要我们有耐心和诚意,总能赢得当事人的理解和信任,才会配合我们的工作。我在审理一起损害赔偿案件中,电话通知被告多次但其拒绝出庭应诉,并口出恶言。我就和书记员到被告家送达,被告竟以炫耀自己的富裕家庭的方法企图逼走我,但我抓住被告拒不履行判决义务的事实,因势利导从幸福的意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履行判决的法定义务等方面进行教育和感化,强调换位思考和尊重判决,经过一番耐心的解说,被告终于同意自觉履行判决义务,一起看似棘手的案件顺利得到化解。
有一种美就是活的真实
“我就是基层法庭一个普通的法官,办最普通的案件。作为一名法官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无论做人还是办案,我一直都坚守对法律的信仰,对职业的敬重和尊荣,我不想让神圣的天平蒙上尘埃,因此,我一直恪守职业操守,守固司法良知,我的人生不求轰轰烈烈,只求平凡无华,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就够了。”骆云桥跟记者两次聊天,眼前这位诸多光环绕顶,依旧给笔者的感觉是那么的淡定与朴实。
骆云桥与记者聊了很多,他吐露的对法官这一职业的理解、经验与甘苦,听了让人感觉很真实。正如旬阳法院院长程和新所言,骆云桥法官为人朴实,活得很真实。他所承办的一件件案子,发生在他身上一个个鲜活感人的事例,亲切感人,他言语不多,不善言辞,但他面对当事人表现出的法官的良善之心,良善之能;那种悲天悯人的为民情怀,让人肃然起敬,无不为之动容,他的事迹感染了周围很多人,能有力激发司法正能量。恰好,记者来旬阳采访骆云桥时,正值安康市组织践行群众路线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在旬阳巡回做报告,记者聆听了他的事迹:20年的法庭生涯,他年复一年的办着琐碎的案子,他顶着骄阳烈日,冒着下雨,翻山越岭,走过一个个村庄,化解了一起起矛盾纠纷,他四处借款,掏出压箱底的积蓄,只是为了帮助和他没有任何关系的当事人,避免流血冲突,让等待拿血汗钱的农民工早日回家,为妻儿老小送上养家糊口钱,让学生能有报名费……有一种平凡,是伟大,而这种平凡他一直就这样坚守了20年,直到现在,他在人民群众之中,耸立起了人民法官爱人民的高大形象,他心中坚定不移的是法律至上、忠诚国家、担当责任的操守。这样的法官是好样的!
采访骆云桥,让记者真切体味到他的悠悠为民深情,他的平凡善良和真实。
有一种美就是活得很真实,那是骆云桥对人生、对职业倾注的深沉的爱。
(原载《人民法院报》2014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