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肌力训练的方法
一、按肌肉收缩方式分类
(一)等长肌力训练
适合早期关节损伤患者、骨折内固定术后、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取患者容易用力的体位,嘱患者用全力或接近全力使肌肉收缩,维持10s,休息,重复10次为一组,坚持数组。等长肌力训练可在关节不同角度上进行训练,配合有节律的呼吸,避免憋气。
(二)等张肌力训练
等张肌力训练能够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增加靶肌肉力量,使动作中涉及的较弱肌群得到锻炼,适用于肌力≥3级的肌群。首先测试出连续10次等张收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称为10RM(10 repetition maximum),DeLorme方法为训练3组,3组的抗阻重量分别为1/2、3/4及1个10RM,每组中间进行休息,每周重新测试10RM;Oxford方法与DeLorme方法类似,但抗阻顺序与之相反。等张肌力训练能引起关节活动,对周围组织刺激会比等长肌力训练大,训练过程中必须控制抗阻的重量(抗阻的重量不能超过整个活动范围中张力最弱点所能承受的重量)和速度,避免训练不当造成肌肉或关节损伤。
根据肌肉长度变化可分为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离心收缩的最大收缩力大于向心收缩,但离心收缩需要更强的控制能力。
(三)短暂最大负荷训练
是一种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先在最大负荷下完成关节运动,并在动作末端进行等长收缩5~10s,放松,重复数次,每组增加一定负荷,如果无法在末端维持则不增加负荷。
(四)等速肌力训练
等速运动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维持恒定的运动速度,可调节阻力使肌肉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任何一个点上始终保持最大收缩,提高运动单元的募集率,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按照速度可分为慢速(1°~60°/s)、中速(60°~180°/s)、快速(180°~300°/s)及功能性运动速度(300°~1 000°/s),一般损伤早期选用较快的运动速度,对关节表面产生的压力越小,不影响损伤部位的愈合;中期选用慢速和中速以增加肌力恢复;后期运动速度接近日常活动收缩速度,以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或者竞技水平。
二、按肌肉残存肌力情况分类
(一)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引导患者通过自己的意念引发瘫痪肌肉主动收缩,主要适用于肌力0~1级的患者。此方法可增加患者大脑皮质运动区发出的神经冲动向周围传递,使瘫痪肌肉诱发主动运动。
(二)助力训练
肌力<3级或者无法自主完成运动,需借助外力进行训练。常见的方法有徒手助力训练、滑板或悬吊辅助训练、水中助力训练。
(三)主动训练
适合于肌力≥3级的患者。根据患者的肌群选择不同的抗重力体位进行主动训练。
(四)抗阻训练
当肌力达4级时可进行抗阻训练。常见的训练方法有徒手抗阻训练、器械抗阻训练。
三、按训练目的分类
(一)增加肌力训练
采用向心、离心和等长收缩等综合性肌肉训练,肌肉力量增长最快。建议每组练习8~12次60%~70%1RM,重复2~3组,组间休息1~2min,每周3次训练。如果连续2次完成计划并能多1~2次抗阻,可增加2%~10%的负荷重量(小肌群增加较低百分比,大肌群可增加较大百分比),注意避免训练量增加过快。建议先练中大肌肉群再练小肌肉群,先多关节运动肌群再单关节运动肌群,先大强度运动再低强度运动。
(二)增加肌耐力训练
亦可采用向心、离心和等长收缩等抗阻训练。研究发现低负荷高重复次数的训练提高肌肉耐力最有效。因此建议低负荷(重复15~25次),多组训练,组间休息时间短(1~2min或小于1min),每周进行3次或3次以上训练。
(三)增加肌肉爆发力训练
采用多关节运动为主,运动顺序、频率与肌力训练类似。建议先进行1~3组,每组练习3~6次,轻到中度负荷(30%~60%1RM)训练,同时采用不同负荷(高负荷85%~100%1RM改善爆发力力量组成部分;低负荷0%~60%1RM改善爆发力速度部分)、多组数(3~6组)周期性训练,组间休息时间至少2~3min。
四、其他肌力训练方法
(一)振动力量训练
振动力量训练是近年来新兴的肌力训练方法。由于机体的自身保护机制和肌肉动态收缩特点,正常肌肉随意收缩只能募集一定比例的运动单位。振动刺激通过刺激肌肉的本体感受器,提高初级肌梭传入纤维末梢兴奋性,激活大量肌梭Ⅰα传入纤维兴奋性,动员更多运动单位参加活动,增大肌肉力量。振动力量训练分为局部振动训练和全身振动训练,训练效果主要受振动频率和接受振动肌肉的初始长度影响。
(二)超等长训练
超等长训练主要用于提高肌肉爆发力。首先肌肉被迫快速地进行离心收缩再转为向心收缩,使肌肉中的弹性成分和收缩成分承受载荷,肌肉获得更大的收缩力。超等长训练受两个因素影响:①肌肉弹性能量的产生、储存以及再利用;②运动神经中枢对肌肉的反射性调节。充分发展肌肉弹性能量并提高运动神经中枢对“拉长-缩短”周期的反射性调控作用,建立较高的牵张反射能力,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形成肌肉正确用力顺序。常见的训练方法有单足快速垂直跳跃、负重半蹲跳等。
(三)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是指在人体活动过程中保持身体姿势,维持躯干稳定的力量,主要由膈肌、盆底肌群以及附着于脊柱的肌群产生的。核心肌群数量较多,肌肉体积大小不一,层次分布较复杂。核心力量训练主要通过增加腹内压,提高脊柱节段性稳定使脊柱保持在中立位,为肢体活动提供躯干稳定基础。详细方法可参见本书第二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