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高质量发展中的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贯彻“新发展理念”与GDP增长

“新发展理念”是对以往出现的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根本纠正,也是对如何破解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变化新矛盾的系统回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1]随着经济成长,摆脱贫困陷阱后,突出强调以GDP增长为核心指标的核算方法和行动规划的局限性逐渐显现,相应地我们党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中共十六大之后,进一步提出强调科学发展、强调综合协调,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进一步形成“新发展理念”,到党的十九大,“新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方面。[2]客观地讲,“新发展理念”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要求,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面对经济“新常态”提出的发展理念。所谓的“新常态”是指以GDP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甚至可能更低的速度转换的“换挡期”,经济结构性失衡的矛盾长期累积形成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从2008年全面反金融危机强力扩张政策轨道退出的“消化期”,“三期叠加”表明要求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要求极其迫切。

因此,树立并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强调发展的科学性,与之相适应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而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的系统均衡性。那么怎样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怎样的方略实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全面均衡的现代化进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满足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3]那么,“现代化经济体系”包含怎样的内涵?主要在于构建七大体系,即: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同联动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有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上述七个方面是统一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包括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命题,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4]进而,应该怎样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发展和改革两个方面的统一中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之所以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方面是由于无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运行中的宏观经济主要失衡和微观经济中的突出矛盾均集中于供给侧,其深层次的动因主要源于供给侧的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突出的不同,或者说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其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出发点不是需求管理下针对的消费者,而是生产者,包括劳动者、企业、产业等,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竞争力和产业水平,基础在于创新驱动下的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政策和改革举措的落脚点不是需求管理下的总量效应,而体现在结构变化效应上,包括企业市场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演进。这种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体现的效率和结构变化,更深刻地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和经济新常态下质量转变、动能转变、效率转变的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内在要求。之所以从发展和改革两个方面的统一中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化经济体系所包含的内容概括而言即为一系列发展和一系列改革的历史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包含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涵盖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包括国民经济的技术方式和社会方式,因此,其建设和完善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从供给侧入手以克服和缓解国民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那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创造怎样的经济环境和条件?必须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从短期宏观政策而言,需要保持稳定适度的GDP增长,使宏观经济的增长、通胀、就业等一系列指标相互协调,这就要求运用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加以适度调控,协调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否则,需求膨胀,经济增长过快,通货膨胀过高,生产者也就失去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市场压力,进而不必进行;或者需求疲软,经济衰退严重,失业率不断攀升,对政府也就不具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可能,进而难于进行。从长期制度创新而言,需要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推进法治化进程,真正完善“私权赋予,公权约束”;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形成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治理结构,以在制度创新上支持“新发展理念”的落实。简而言之,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上。”[5]

显然,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及实践逻辑中,GDP的增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不再单方面突出强调GDP指标的意义,不唯“GDP”,而是将其有机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系之中,强调统筹推进发展,不是简单以生产总值论英雄[6];二是,不再过于强调GDP增长的速度,而是实事求是地推动均衡增长,适应增长速度的换挡期要求;三是,不再突出要求增长规模的扩张,而是要求增长质量的转变,强调结构质态的提升;四是,不再突出总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扩张式地拉动GDP增长,而是强调从供给侧入手,以创新为驱动,寻求增长新动能;五是,不再相互独立地提出约束目标和增长目标,而是有机地把资源约束、生态环境约束等内在于经济增长,把改革、开放、发展统一于“新发展理念”;六是,不再强调GDP增长效率与分配公平之间的矛盾,进而不再突出强调增长效率优先,而是强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性,强调GDP增长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民谋福利,而为人民谋福利这一最大公约数的建立才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和效率最深厚的根源;七是,在国民经济核算和规划理论方法及实践引导上,一方面使GDP核算体系本身更为国际化、更为完善和科学,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其本身的局限性,在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外,多方面、多维度地核算和规划国民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八是,不同地区和省市之间,不再倡导以GDP增速和GDP规模为引导的竞赛,而是要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实施不同的发展方式,体现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等。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行动方略中,对GDP增长认识所体现出来的对发展认识的科学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深刻性,需要我们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一是,必须清醒认识,我们仍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只不过是上中等收入阶段,我国现在人均GDP不到9 000美元,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 302.4美元,2016年),距离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差距更大(41 045.7美元,2016年)。[7]即使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以人均GDP水平而言,也只是达到当代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只是赶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只有全面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只有当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与其社会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全面严重冲突、被根本否定之后,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此之前,都应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因而,发展首先是作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上全面赶超发达国家,始终应当成为首要的命题,而在这一命题的破解中,GDP的增长始终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地位。二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而言,而不是以“以人民为中心”取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而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8]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是推动发展的方式和路径,而经济发展的初衷和归宿应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因此,GDP的增长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发展观上,不“唯GDP”不等于可以忽视GDP,在国民经济核算上GDP指标有局限性,不等于它本身不科学,科学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三是,新发展理念强调“共享”,但并不是把“做大蛋糕”和合理分配“蛋糕”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强调经济增长和效率与要求公平分配和逐渐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立的,更不是损害了公平就可获得效率,降低了效率就可换来公平的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简单地把发展效率置于分配公平之上,显然并不正确。同样,“主张分配优先于发展。这种说法不符合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10]因而,提高GDP增长效率和公平分配GDP之间不是对立的,更不是相互否定的,需要努力提升其相互促进的水平。四是,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从国民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端反映,宏观经济调控也可以从GDP所表现的供给与需求两端入手。我们强调现阶段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不是否定需求调控的必要性,更不能否定其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做出抉择。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相互配合、协调推进。”[11]

总之,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怎样认识发展?如何推动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首先是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沿着科学的轨道,不断取得新认识、新成就,这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向世界展现了对于“如何摆脱贫困”的中国智慧和方案,相信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再探索“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在跨越之后进一步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进程中,能够进一步贡献出中国的创造,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真正确立我们的“四个自信”。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6页。

[2]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系统阐释了“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则把“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了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构成,同时,相应地体现在宪法修改当中。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22页。

[4] 习近平在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学习现代化经济体系会议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2018年2月1日。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21页。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0页。

[7] 世界银行数据,参见刘伟、蔡志洲:“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及产业结构升级”,《管理世界》,2018年第1期,第16—24页。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页。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1页。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2页。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