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1840—1927)](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06/33889606/b_33889606.jpg)
第二节 来华新教传教士及其期刊、书籍的刊印
19世纪初,海禁依然未开,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仍然受到限制。传教士的活动范围以南洋及广州、澳门一带为主,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兴办印刷所、学校、医院,传播基督教。在1842年以前,传教士传播的西学内容比较零散,不甚统一。
一、新教传教士的到来
自明朝中后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洋人开始进入中国。在此后的两三个世纪里,各种西洋知识不断地涌入中国的知识体系。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这两种知识体系并没有发生直接的冲突。“西洋新知”输入相当缓慢,“一直到十九世纪以前,……它还只是在传统的知识世界中,预留下了重新理解的思想资源,给颠覆传统思想世界埋下了伏笔,却没有真的对传统思想世界造成致命的损伤”注166。18世纪中期,耶稣会在欧洲被解散。清廷实施了严厉的禁教政策,以传教士为主要媒介的中西文化交流陷入低潮。
在新一轮的西学东渐过程中,担任传播主力的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是揭开新一轮西学东渐的第一人。马礼逊1782年出生于英国北部小镇,1798年加入英国基督教新教长老会。1807年9月8日,他转道美国,抵达广州。他的主要任务是来中国宣传基督教,所编写的中文读物也主要是基督教范畴。他所撰写的英文著作《中国一瞥》(A View of China. Macao,1817)、《父子对话:中国的历史和现状》(China,Dialogues between A Father and His Two Children Concerning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tate of That Country. London,1824)、《关于中国与广州》(Notices Concerning China and Canton.1823)等书籍也主要是让西方来了解中国。注167随后,陆续到来的传教士有米怜、伯驾、郭实腊、裨治文、卫三畏、麦都思等。
由于中国实行严厉的禁教政策,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是不被允许的。传教士选择了创办报刊来推动基督教传播和宣传基督教教义,办刊地点主要在南洋各地和澳门、广州。选择新加坡、马六甲、巴达维亚注168等地作为期刊、学校创办地,一是这里华侨比较多,二是距离中国大陆比较近。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传教士在报刊宗旨方面做了适当调整,由以传播西教为主改为以传播西学为主。西学知识更能够吸引中国人的注意,传教士通过中文报刊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输入过来。通过传教士早期创办的报刊,中国人了解到了西方的科技发展,如八大行星、万有引力、化学元素、火车、轮船,知道了西方的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如荷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恺撒、华盛顿、拿破仑;通过这些报刊,新的科学名词得到运用,如“静星”指恒星,“引性”指引力,外国名称初步定型,如英吉利、美利坚、法兰西。这些报刊传递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据统计,1842年以前,在马六甲、巴达维亚、新加坡等地所出138种中文书刊中,属于《圣经》、宗教人物等内容的占76%;属于世界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内容的占24%。注169中文报刊主要有《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天下新闻》《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关于地理、历史、经济方面的著作有《地理便童略传》《全地万国纪略》《东西史记和合》《古今万国纲鉴》《大英国统志》《美理哥合省国志略》《贸易通志》等。注170
二、编纂的主要期刊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注171(Chinese Monthly Magazine),1815年8月5日(七月初一)在马六甲创刊,署名“博爱者纂”,月刊。1821年停刊,共出7卷,524页。期刊主要负责人为米怜,另外参与者有马礼逊、梁发(又名梁阿发)、麦都思。该刊物80%以上篇幅刊载的是基督教教义以及与宗教有关的内容,不到20%的篇幅刊载世界历史、地理、天文、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注172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文章有:《论有罗巴列国》《论亚细亚列国》《论亚非利加列国》《论亚默利加列国》注173《法兰西国作变复平略传》等。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A Monthly Magazine),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刊,1826年停刊,共出四卷。麦都思主办,署名“尚德者纂”。该刊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都采用中国线装书版式装订,文字自右至左书写,文章体裁采用章回体风格。麦都思撰写的《序》文明确表示,该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继续,“弟如此继续此《察世俗》书,则易其书之名,且叫作《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其书名虽改,而理仍旧矣”注174。他认为该刊的宣传内容首先是天道,让人知道在“死后的永生之满福”,其次是人道,再次是天文。故而,所记述历史方面知识较少。该刊中连载的麦都思编著的《咬吧总论》注175(History of Jara)有一定影响。
《天下新闻》(Universal Gazette),1828年至1829年在马六甲出版,主编者为吉德(Samuel Kidd)。吉德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1824年前往马六甲学习中文,然后进行传教。1828年,担任英华书院院长。1829年,返回英国,任教伦敦大学,主讲中国文学。所刊载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宗教、科技、道德、历史等。该刊曾连载麦都思的《东西史记和合》(Comparative Chronology),使读者对《圣经》中的西方古史发展有一定了解。《天下新闻》是采用现代报纸版式印刷的报刊,宗教内容退居次要地位。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办,第二年迁往新加坡,郭实腊主办。关于该期刊的研究详见本章第三节。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1832年5月创刊于广州,1851年12月在广州停刊。英文期刊,它的中文译名还有《中国文库》《中华博览》。王家俭将其译为《中华丛刊》。裨治文、卫三畏等人主编。内容涉及中国历史、宗教、法律、通商贸易、政治、农业、文学等,是研究近代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材料。注176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曾命人翻译过该期刊。在〈中国丛报〉停刊通告》中,裨治文详细介绍了该期刊的宗旨、内容、发行情况,文中特别强调该刊的成就在于“传递有关中国的信息;激发对中国千百万人的精神和社会福利的兴趣;指出对中国人状况和特征尚有很多地方需要了解;记述中国对外关系方面发生的重大的事件和变化”注177。
《广州纪事报》(Canton Register),王家俭将其译为《广东记录》。1827年11月8日,该刊由英商马地臣(James Matheson)和美商伍德(Wiliam W.Wood)在广州创办,伍德兼任采访、编辑、排字工作。其后,出版周期几经改动。内容多为叙述宗教宣传及商业活动,涉及西方知识的介绍。注1781839年,因中英关系紧张,该刊迁澳门出版,称为《澳门杂录》。1843年6月迁往香港,改名为《香港纪录报》(Hong Kong Register),由怡和洋行发行。1849年后产权和财产曾几度变更。该报除出正张外,还出有行情报、物价报等增刊多种,并印有海外版。该报曾将《三国演义》译成英文连载,开创港澳英文报刊连载中国长篇小说之先河。约在1861年至1863年停刊。
三、史地书籍的出版
《地理便童略传》(Geographical Catechism),麦都思编,1819年在马六甲出版,共21页。书中有四幅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亚洲地图、欧洲地图,该书内容主要是关于地球的区域划分,国家边界、范围、物产、人口,论述了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埃及、俄罗斯、德国、英国、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宗教信仰。它是一本外国小学用的教科书,最初刊登在米怜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第五卷中。注179
《全地万国纪略》(Sketch of the World),米怜编,1822年在马六甲出版,共30页。该书是依据西方国家地理书籍编写而成的世界地理简明读物,书中将世界分为四个大洲,简单介绍了各洲的范围、人口以及主要国家的首都、政府、语言等。
《西游地球闻见略传》(Tour of the World),1819年出版,共29页,伟烈亚力将其归为马礼逊所编。该书是一本游记,以一个四川人的口吻介绍了他从西藏经印度加尔各答到达法国的历程,谈及了法国的教育,欧洲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对世界地理的认识、对时差的区分以及欧洲的自然、风俗、宗教信仰等。其后,编写者经由美国回到广州。此书成为当时了解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读本。学术界对此书的研究还较少,笔者也未见该书的原本。究竟是马礼逊以第三者的口吻编纂的,还是书中的四川人写好以后由马礼逊出版的,尚待考证。
《东西史记和合》(Comparative Chronology),麦都思编,1829年巴达维亚出版,40页,石印本。同年,在马六甲有木刻版。此书以大事进行编年,将中西历史进行比照,证明东方文明中人类的出现,铁器、酒的发明,在同时代的西方也存在。伟烈亚力认为此书是为了纠正中国人的吹嘘之病,展示西方也有四千年的历史文明。注180此书的内容先后在《天下新闻》《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刊登过。1833年,该书在马六甲进行了重刻,改为30页。此书将东西方历史以横向比较的形式进行叙述,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不容忽略。
《古今万国纲鉴》(Universal History),郭实腊主编,1838年在新加坡出版,244页。书中有一张大的折叠地图。此书的大部分内容在郭氏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刊登过。1850年,此书在宁波重刊,计266页。这是在鸦片战争以前介绍世界地理、历史知识比较详尽的一本书。
《大英国统志》(History of England),郭实腊主编,1834年马六甲出版,署名“爱汉者”。全书共分五卷:卷一,大英国家;卷二,文武民人;卷三,民之规矩、风俗、经营;卷四,城邑乡殿庙房屋;卷五,大英藩属国。全书凡38页,每页10行,每行22字,总计17679字。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画像、伦敦大教堂图与世界地图。《大英国统志》内容丰富,举凡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政治制度、军事制度、贸易物产、文化设施、宗教、民情、风俗、殖民地情况,无不述及。注181
《美理哥合省国志略》(Brief Geographic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裨治文编,1838年在新加坡出版,共125页。该书的内容详见第二章第三节。
《咬吧总论》(History of Java),麦都思编纂,1824年巴达维亚出版,共85页。全书通过一些地图和插图来展现爪哇历史。此书在1825年、1829年、1832年和1833年进行了再版。
另外,在经济、政治方面,尚有郭实腊编写的《制国之用大略》(Outline of Political Economy,24页)、《贸易通志》注182(Treatise on Commerce, 63页,1840年)等。
从传教士创办的期刊和编纂的书籍来看,这一阶段输入的西学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这些期刊和书籍多是在中国境外出版,发行方式也多以免费发放为主。出版地主要集中在南洋的马六甲、巴达维亚、新加坡,并以这些地区的华人为主要影响对象。
其二,从图书内容来看,宗教的内容占了很大比例。史地知识的介绍和传播是为宗教宣传服务的。图书内容一般先在期刊上连载,然后再结集出版。图书篇幅一般不大,内容是史地结合的普通历史、地理常识。
其三,这些期刊、书籍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很有限。从近代史料可以看出,只在一些开明的士大夫或者部分在沿海担任要职的官员文著中见到了这些书刊的名字,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等。在同时代的中国其他地区,一些官员的日记、文集中几乎见不到这些书刊的名字,更看不到对此的论述和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