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心:草木哲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真国色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唐】皮日休《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

行走在我国北方,常常看到许多城市园林里都种植牡丹。北京、山西太原甚至甘肃兰州都闪现牡丹的魅影。造境者习惯在牡丹生长的院落里因应汤显祖的《牡丹亭》建个亭子,让人会心一笑。观览牡丹盛况,最负盛名的莫过于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了。

牡丹的栽植,今已遍及我国东西南北中。在南方,浙江杭州及江苏苏州、江阴盛产牡丹,广西灌阳牡丹亦不输北方,曾有“小洛阳”之称。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后在南宁兴建起来的荔园山庄,用以会见国内外贵宾的大会见厅上镶嵌的代表中国风之作,就是大幅牡丹画《国色天香图》。

唐诗是中国最壮美的文字江山,是汉语力与美的巅峰,是幸存至今的文化寻宝图,唐诗里有大国之气,一部唐诗万种生活。唐诗都以国色天香定位牡丹了,我就想聊聊牡丹,谈谈国色。谈国色,就是谈一个国家的颜值和骨相。

一种花代表国色,既是作为物种的荣耀,也难免要承受地理标志物和文化象征物之累。草木有本心,谁知道牡丹本身喜欢这样还是不喜欢这样呢?

不管牡丹喜不喜欢,事情还是人类作主。《诗经》305首诗中,135首言及植物,并且多数植物均是用以赋比兴、风雅颂,植物已是情感化、人格化、艺术化的植物。《楚辞》中植物99种,香草美人,简直就是屈原心中“美政”与理想人格的化身。

牡丹,本属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中国是最早进行人工栽培牡丹的国家之一。关于牡丹的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出现:“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南北朝以来陆续有典籍论及牡丹。隋唐时期人们把牡丹和芍药分离,花朵大、枝干高的叫作“木芍药”或“牡丹”,花朵小、花期晚的叫作芍药。19世纪,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对中国牡丹演化过程做了认真研究,并把中国人工培育牡丹的例证写入他的巨著《物种起源》,作为“进化论”学说的佐证。

在这个花团锦簇的国度,地大物博,和而不同,万花丛中挑出一种作为公认的国花殊属不易。直到盛唐时代,牡丹才从万花之中脱颖而出,被皇家尊崇为“国花”。朝堂所向,带动了民间栽赏牡丹的时尚,牡丹被广泛拥戴为“花中之王”。据悉,北京极乐寺出现“国花堂牡丹”之称,乃迄今关于称牡丹为“国花”的最早记载。从此,举国上下,“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牡丹,代表了唐代蓬勃开放的泱泱大国气象,代表了大唐的颜值与骨相。大唐选择了牡丹,牡丹顺应了大唐。牡丹之于万花,颇似后人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一语定评——孤篇压全唐。

先聊颜值。

牡丹花型宽厚,五彩缤纷,雍容华贵,无愧于“百花之王”。细细说来,牡丹花大色艳,花姿绰约,香气袭人,韵压群芳。栽培牡丹有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等品系。牡丹通常分为红色、黄色、紫色、墨紫色、白色、粉色、雪青色、绿色等色系,花型分为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千层台阁型、托桂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楼子台阁型等。中国产牡丹五百余种,最著名品种有姚黄、魏紫、赵粉、二乔、梨花雪、金轮黄、冰凌罩红石、瑶池春、掌花案、首案红、葛巾紫、蓝田玉、乌龙卧墨池、豆绿、火炼金丹等。如此多样艳丽之花,与唐代自由浪漫的社会氛围非常吻合,与以“羞花”著称的杨贵妃为代表的唐代美人的丰腴容貌非常对眼。唐人热烈喷薄的诗情,与牡丹绽放的节奏非常合拍。经过宫廷的尊崇与引导,各级官员乃至老百姓的响应,种牡丹、赏牡丹、赞牡丹蔚然成风。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所言:“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从道统上看,似是说牡丹唯有达官贵人才买得起,但从经济角度看,或可说明牡丹花卖得起好价钱,大有市场。

关于牡丹最著名的典故是:唐朝天宝初,皇宫内牡丹盛开,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花间乘赏,感觉唱赞牡丹的旧词索然无味,乃召来翰林待诏李白赋诗助兴,雄心勃勃的李白以牡丹喻杨贵妃,写下了千古名作《清平调》三首,借状写牡丹国色天香之美,对比杨玉环倾国倾城的娇容,以“名花倾国两相欢”诗句给予了巧妙的赞美,达到了人花合一境地,令唐玄宗龙颜大悦,也留下了咏牡丹的极品诗篇,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我品读过众多赞颂牡丹之美的诗文,特别欣赏唐朝官至宰相的诗人舒元舆所作的《牡丹赋》:“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栉比。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他在文末发出感慨,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真漂亮啊,真美丽啊!这大地所产之物,即使牡丹这样奇美,也为何以前冷清,无人问津,现在这般兴盛,大量流行?难道草木命运之门,也有时阻塞,有时打开?我想问你,为何而存在?你却不回答,只顾留恋徘徊。

再谈骨相。

什么是骨相?汉代道家思想家王充的无神论经典著作《论衡》中的“骨相篇”认为,从人的骨骼、形体、相貌、声气上,能反映出由气形成的命与性,“性命系于形体”。他把能从一个人身体上考察出其命和性的现象,称为骨相、骨法。南宋诗人陆游作有《骨相》:“骨相元知薄,功名敢自期?病侵强健日,闲过圣明时。形胜轮台地,飞腾瀚海师。江湖虽万里,犹拟缀声诗。”那么花与人通,亦有骨相吧。在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宫廷审美上,牡丹受宠,大约肇始于武则天时期。而后历代文人毫不吝啬地把最好的赞词给了牡丹:“天上有香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一阵牡丹风,香压满园花气”。大名鼎鼎的汤显祖作了《牡丹亭》后认为:“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谱》一书收录了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牡丹记》、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和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对牡丹做了系统性的品鉴。牡丹富贵的骨相,在唐宋时期已深入人心。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后世学人赵世学《牡丹富贵说》称:“独牡丹有王者之号,冠万花之首,驰四海之名,终且以富贵称之。”近现代赏花大家毛同苌在《毛氏牡丹花谱》中称赞:“噫嘻,锦城香国,观乎牡丹花之众美毕俱矣,宜乎称为富贵花也。”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牡丹的富贵精神移植于人:“惜也,富贵仅在于牡丹也。使富贵而在于人,则忠信孝悌,固有之富也,有以修之,将心花灿烂矣。仁义道德,人之良贵也,有以培之,将意蕊芬芳矣。由是,佩实衔华,名芳一世,岂不胜于天香染处、国色酣时也哉!”

而恰恰也是最宠牡丹的武则天对牡丹的“贬谪”,更加提升了牡丹骨相的等级。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记述:“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据说当时武则天下旨曰:“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开放各有时令,怎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啊?然而,百花慑于武后的威权,都违时开放了,唯牡丹不卑不亢,负傲不开。武后震怒,下令火烧牡丹,贬至洛阳。没料到牡丹一到洛阳,竟昂首怒放,花繁色艳,锦绣成堆。后世也留下“火烧芍药酒牡丹”之方。从此,洛阳牡丹甲天下。

这故事听起来多多少少有点像寓言。英国作家王尔德有句名言:“不服从是人类与生俱有的美德。”我理解,“不服从”成为美德有个前提,那就是:得道则服从,失道则不从。当代作家张抗抗有篇著名的随笔《牡丹的拒绝》,写到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那年四月,牡丹花没如期开放,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由此作家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古称天下无正色,似恐世好随时移。异代不同时,国人崇尚的“国花”会有所不同,唐人尚牡丹的富贵,宋人崇梅花之高格,“国花”禅代,折射出人格追求与国运转折的微妙变化。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花”之争还游移于牡丹与梅花之间,各有千秋。无论何种花卉代表“真国色”,都由花及人,由花及国,道理相通。古往今来形成的牡丹文化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门学科,透过牡丹,足可洞察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显示出“文化全息”现象,合乎“生物全息律”。牡丹富贵之精神内化于个人,指归于元气淋漓、自由热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外化于国,指归于美丽大气、卓然独立、全面繁荣昌盛于世界。话说当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即以牡丹论国色:“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像牡丹那样,国富,民也富,不是我们毕生追求的“真国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