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结构与规模的博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社会具有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能力(Henripin et Loriaux,1995)。中国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根本原因在于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显著的不协调性,其中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起基础性、关键性作用。采用我们新构建的方法并得益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近期公布的更系统、更可靠的数据,本文就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文的发现有助于增进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核心问题,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基于量化分析,本文获致以下基本结论: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一直显著地超前于经济发展。尽管其间中国经济增长很快,但随着人口在2016—2038年进入长达22年的高速老化期,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强度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趋于加大,并有可能在2040年前后达到高峰。据测算,无论是2007年还是203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强度都居世界各国较高水平,而在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发展程度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则是最高的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在21世纪的现代化过程中将面临强大的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这一不利的人口条件将有可能削弱未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中国在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口要素支持方面处于相对劣势。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这种情势在中国的许多地区(包括半数以上的西部省区)甚至更为突出。运用生育政策杠杆进行调节,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却有可能显著缓解两者之间突出的不协调性,从而缓解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人口研究》编辑部:《中国“未富先老”了吗?》,《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

2.《人口研究》编辑部:《再论中国是否“未富先老”》,《人口研究》2007年第4期。

3.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4.王谦:《应用队列累计生育率分析我国生育水平变动趋势》,《人口研究》2008年第6期。

5.田雪原等:《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李建民:《中国真的“未富先老”了吗?》,《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

7.李建民:《中国的生育革命》,《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8.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版。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10.查瑞传、曾毅、郭志刚主编《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曾毅:《试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2.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 Long-Term Forecasts up to 2030. London:EIU,WorldData database,www.alacra.com,2008.

13.Henripin J. et M. Loriaux. “Le vieillissement:discours à deux voix”. Population,1995;6.

14.Jackson R. and N. Howe. The Graying of the Middle Kingdom:The Demographics and Economics of Retirement Policy in China. Washington: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and Prudential Foundation,2004.

15.Maddison A.. 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Second Edition,Revised and Updated,960-2030 AD. Paris:OECD,2007.

16.Mo L.. “Quel vieillissement démographique pour la Chine?”. dans I. ATTANÉ (sous la direction de),La Chine au seuil du XXIe siècle,questions de population,questions de société. Paris:Institut National d’études Démographiques (INED),Cahiers de l’INED. No.148,2002.

17.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OECD Economic Surveys,China,2005,Paris:OECD,2005.

18.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PRB). 2008 World Population Data Sheet. Washington:PRB,2008.

19.Qiao H.. “Will China Grow Old before Getting Rich?”. Washington:Goldman Sachs,Global Economics Paper,No.138,2006.

20.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8 Revision. New York:United Nations,Population Division,2009.

21.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8. Washington:World Bank,www.worldbank.org,2008a.

22.World Bank. 2005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Preliminary Results. Washington:World Bank,www.worldbank.org,2008b.

23.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8. Washington:World Bank,www.worldbank.org,2008c.

(2009年5月12日稿,2012年12月修改)


[1] 本文发表在《人口研究》2009年第3期。同年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第5期全文转载。本文译成英文后,入选2009年9—10月在摩洛哥举行的《第26届世界人口大会》海报论文。

[2] 除个别国家因缺乏数据未被列入外,这104个国家(地区)包括了其余全部人口超过500万人的国家(地区)。

[3] 这里和下面分别取AECI=1和AECI=-1作为判定人口老龄化三种类型的分界值系作者根据经验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4] 参见李建民(2006)的评析。

[5] 为了避免人口规模小的国家人口、经济现象的偶然性,除特别说明外,本文只比较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国家的情况。

[6] 2007年EIU对当年82个GDP最高的国家(地区)2007—2030年的经济发展(包括GDP)进行了预测。这里的70大经济体是指上述82个国家(地区)中除我国台湾(人口预测数据从缺)外全部2030年人口预计超过500万人的70个国家(地区)。去掉人口不足500万人的国家(地区)是为了避免人口规模小的国家人口、经济现象的偶然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7] 本部分第三、四点中的AECI指数均系在70大经济体中以2030年为基准年计算。

[8] 对此,在图1中从大约2045年起到2050年无法判断。

[9] 我国台湾、新加坡的数据从缺。

[10] 200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也都在500万人以上,因此这种比较具有可比性。

[11] 括号内数字系以2007年为基准年计算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指数,下同。

[12] 一般认为,出现这一人口现象的原因在于西部地区年轻人口外流和生育率转变滞后。

[13] 在图3中表现为中国两个“现行政策不变”方案的折线在2030—2050年都远高于2007年人均GDP处于同一区间的所有国家的散点之上。

[14] 指在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上尚未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