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01/34848701/b_34848701.jpg)
1.5 路桥经济时代正在到来
从更远的历史长河看,人类经历的江河经济时代到沿海经济时代,都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变革,交通基础设施的变革与交通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高铁的快速发展,使处于经济发展边缘区的大陆内部形成了沿交通聚集生产要素的格局,路桥经济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1.5.1 交通基础设施变革与“技术—经济”范式
演化经济理论认为,在每一次技术革命即新产品、新行业和新基础设施的爆炸性发展中,都会逐渐产生出一种“技术—经济”范式,在这一套技术扩散期,这种范式会对企业家、创新者、投资者和消费者加以引导。从18世纪末开始的经济增长经历了五个不同的阶段,并伴随着五次相继出现的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革命均产生于一组协同作用、相互依赖的产业,以及一个或更多的基础设施网络(卡洛塔·佩雷斯,2007)。可见,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并非开始于技术革命,而是源于“新产业和新基础设施的爆炸性发展”。人为地去预判新科技革命的领域,为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而努力,不如更多地为新产业发展营造环境和加快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人们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对新产业和新基础设施的需求往往面临着传统产业和旧基础设施的约束和桎梏。
始于1771年英国产业变革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很大程度上源于运河、水道运输的改善,尤其是经过重大改良的水力涡轮机改变了贸易的空间。始于1829年英国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更是明确来源于蒸汽动力机车的使用,从而使世界进入了铁路时代,使技术革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同时水道运输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始于1875年美国和德国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源于蒸汽动力的改善、铁路的改进以及电力网络的建立,蒸汽动力的改进主要表现为钢制高速蒸汽轮船在世界范围内航运,铁路的改进则主要是使用标准尺寸的廉价钢轨和枕木,以及大型桥梁和隧道的建设。始于1908年美国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源于各类基础设施的爆炸性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石油管道和普通的电力供应使经济社会进入石油时代、汽车时代和大规模生产时代。始于1971年美国的第五次技术革命,源于电缆、光纤、无线电和卫星等带来的世界数字远程通信、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型交通基础设施,使经济社会进入信息和远程通信时代。人类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都有重大的基础设施变革,这种变革体现为新基础设施的出现和原有基础设施的更新(见表1.5-1),而不是新基础设施对原基础设施的替代。
表1.5-1 基础设施更新与技术革命
审视当今世界,新基础设施的革命性发展也在很多领域展开着,高铁是其中的重要领域,信息化的渗透和铁路建设技术的变革,使跨大区域的铁路运输能力越来越强,在一定距离内(如北京—上海),高铁的运输效率已远远超越了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随着铁路运输技术的改进和新思维(如管道真空运输等)的引入,陆地运输格局将彻底改变,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路桥经济时代正在到来。
1.5.2 江河经济到沿海经济
人类文明起源于江河流域。古人类从逐水草而居演化为在江河湖畔聚居发展传统农业,通过江河运输和用畜力运货物到江河埠头进行交易。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促进了商业和交通的发展,水运因其具有的天然、省力、运量大的优点,逐渐成为古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并随着商业和手工业开始向沿江河地区聚集,带动了沿江河城市的兴起和江河沿岸经济的繁荣,使江河流域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文化的中心。[9]我国古代造船业的进步和运河的开凿,沟通了水系,使河运成网,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和不同流域的经济文化联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得以日益发展。古代城市大多数都建在大江边、大河边或大湖边,江河经济是农业革命的产物。唐朝由于大运河的作用,扬州成为仅次于长安的繁华都会,明朝以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因长江航运的作用,更有千里汉江与万里长江在此交汇,发展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经济中心(李纪恒,2003)。
海洋运输工具的进步与早期人类的航海实践催生了沿海经济。铁路和公路的快速发展,使沿海地区特别是港口和港口城市的经济腹地向周边地区延伸扩大,促进了沿海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蒸汽机用到轮船和柴油机用于船舶后,引起了船舶制造业的技术革命,船舶进入蒸汽机船时代。国际贸易大发展推动的世界海运业大发展和船舶工业的重大技术进步,促进了沿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海运成本又较低,海港便发展成为沿海城市的门户和咽喉,成为沿海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和转运中心。
沿海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几乎都以沿海经济为主,而各国沿海经济以港口产业经济为主,形成了普遍存在的沿海工业发展模式。在国际贸易带动下,全球空间经济格局呈现为各具特色的沿海工业经济,鹿特丹、新加坡、马赛等沿海城市形成以石油进出口为重点的炼油工业,汉堡、釜山、大连、上海形成了沿海城市的造船工业,日本在港口城市形成了以造船业为主的沿海工业区,同时带动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17世纪时,荷兰是航运和贸易大国,号称“海上马车夫”。随着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很多新兴经济体实施对外开放后,把沿海城市作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出口加工基地,以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1.5.3 高铁、大陆桥与路桥经济
江河经济与沿海经济的充分发展,为路桥经济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路桥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内陆地区物资运输的急剧增多和冶金技术、机械技术、动力技术的不断改进,使以铁路和公路为主的陆上运输实现了快速发展。交通工具的规模生产和交通设施建设对相关工业的拉动,使交通与经济发展进一步实现了紧密的结合,为路桥经济发展阶段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沿海港口不断聚集经济要素的同时,陆地运输的交通节点也逐步演化出一些新兴的城市。
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形成路桥经济的基础。美国在实施西部开发过程中修筑了30多万英里的铁路。东西铁路的贯通,使美国中西部形成了以钢铁、重型机械、石油化工为主的重工业中心地带,形成了盐湖城、丹佛等重工业中心,兴起了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等一批大城市和美国高技术工业的中心地带。[10]发达的陆路交通尤其是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变革,对路桥经济的兴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加速了对快速、安全、舒适客运的需求,对快捷、高效、全球范围内的多样化产品的需求,以及现代电子和信息革命的加速是产生路桥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改变了经济空间布局。
1964年日本的新干线运行,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投入运营。高速铁路具有占地少、消耗低、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势,成为可靠、舒适、安全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我国在铁路发展上选择了新起点、高质量、快速度、大规模的发展模式,使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实现重大跨越,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正在进入全面收获期。到2020年,我国新建高速铁路将达1.6万千米以上,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千米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高铁让中国铁路建设站在了世界铁路发展的前列。中国的高铁技术相对于德国、日本等有三个优势:一是从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到客车制造,中国可以整体出口,这是别国难以做到的;二是中国高铁技术层次丰富,既可进行250千米时速的既有线路改造,也可以新建350千米时速的新线路;三是中国高铁的建造成本较低,比其他国家低20%左右。高铁建设及其相关产业成为中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之一。[11]
高铁技术的进步也为横跨欧亚大陆,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大西洋沿海经济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欧亚大陆桥从第一座到第三座的提出,都源于铁路建设技术的巨大进步,欧亚大陆桥的建设也为欧亚大陆内部没有出海口,在沿海经济时代处于边缘地位的内陆国家发展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大型交通枢纽城市为核心,运输节点城市为重点,交通经济带为骨架的路桥经济时代正在悄然到来。我国沿边开放进入新阶段及路桥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边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
[2]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五十章第三节。
[3] 梁双陆:《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10期。
[4] 梁双陆:《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10期。
[5] 梁双陆:《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10期。
[6] 本节内容已发表在《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10期以梁双陆署名的《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研究》一文中。
[7] 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8] 赵伟等:《中国区域经济开放:制度转型与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9] 李纪恒:《路桥经济研究——兼论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
[10] 李纪恒:《路桥经济研究——兼论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
[11] 《中国用6年形成高铁技术体系,处世界发展前列》,http://finance.huan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