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跨学科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开展全校性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世界范围的大学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与理论体系建设,可以追溯到1983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在工程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开始。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在2009年发布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接受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考夫曼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鉴于创业的本质特性和广泛适用性,创业知识可以在具体课程层面和专业学科教育项目、主修或主修方向层面进行跨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必然性和现实需求。
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与一般创业者不同,他们的创业是基于知识创新的创业。相对于过去商学院的创业教育,跨学科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主体、跨学科和跨专业的教育交往实践,学生在不同专业的教师和不同专业的学生交往中,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为他们的知识创新提供了土壤和条件。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较低,即使是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之前也许也经历了许多次失败。因此,必须为学生提供实际创业活动的体验,通过交往活动使他们提升自信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抗挫折力。创业离不开创新。创新的本质是基于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社会经验、广博的知识和个性化知识结构,摆脱“常人”的文化视界,创造实践范畴的新事物。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社会经验往往是在交往实践中获得的。跨学科创业教育大量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通过交往与互动来获得创业体验和创业经验,形成跨学科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又拥有创业知识和技能。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是他们创业成功的保障。这些能力涉及专业知识、专门技术、管理方法、人际交往、机会识别等方面。因此,企业家或企业领导往往既是一个通才,又是一个专家。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对象是某一非商科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熟悉自己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范式,这是他们创办专门化行业的企业的基础。同时,在接受创业教育时,他们又掌握了创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跨学科创业教育不能丢掉严格的专业教育,美国高校往往通过主修专业+“创业证书”或“创业辅修”项目、创业双学位和联合学位项目来实施跨学科创业教育,这样既保证主修专业的学习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范式的基础,以便他们进行基于知识创新的创业;也通过“创业证书”、“创业辅修”和第二学位(创业学位)项目,为他们提供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获得尝试创业体验的机会。
中国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创业教育之初,就明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校性创业教育方向,但全校性创业教育一直处在各高校自由探索阶段,各高校重视程度、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全校性创业教育效果尚不明显。从2012年开始,国家层面先后三次(2012年8月、2015年5月和2016年6月)发文,提出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来推进创业教育普及化的政策。从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各高校推动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但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急需一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制度化成果作为支撑。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嵌入某一具体专业教育方面,没有探索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和跨学科创业教育制度,这不利于广泛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本著作正是聚焦“跨学科创业教育”问题,试图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总结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一般规律,为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与策略支持。
美国作为创业教育开展最早的国家,已有超过500所高校建立了创业主修、辅修专业或证书项目,而且可以授予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学位;开设了超过5000门创业课程且建设路径多元,包括:基于创业过程的创业教育课程群建设;围绕创业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群建设;依托专业知识的创业教育课程群建设;针对特定主题的创业教育课程群建设。因此,本著作通过对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的调查和研究,实现以下三个目的:一是深化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认识。在对创业者和企业家“个人知识”生产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践性和“意会”性;通过对美国考夫曼校园计划资助的18所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高校开展的跨学科创业教育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科学揭示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形态结构、基本模式、运行机制和内部各要素的良性互动功能,拓展和深化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科学认识。二是对我国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根据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践性和“意会”性,在全面梳理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对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科学认识为参照,反思中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的现状和问题症结。三是对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的合理借鉴。对美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指导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实践,本书运用严谨的比较研究方法,产出科学、可信的研究成果,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提供科学参照和借鉴依据。
目前,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学术文献还不够丰富。国内外学术界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研究重点在于实践尝试,特别是我国仍然处于为大学生开设创业知识教育的选修课程来实现创业教育,缺乏从理论方面探究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本书在对创业者和企业家“知识个人”生产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践性和“意会”性,阐述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依据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知识生成逻辑,提出应然的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模式、跨学科创业教育学术组织建设思路、跨学科创业课程开发方法、跨学科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不同类型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策略。此外,本书以考夫曼校园计划资助的18所高校为案例分析对象,大样本、全方位地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从实践层面概括跨学科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跨学科创业教育学术组织的基本特征、跨学科创业教育项目的一般特点、跨学科创业课程的一般特点、跨学科创业师资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高校的创业教育特点,为我国高校跨学科创业教育提供实践策略方面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