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的牢笼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在认识外部世界时,会经历三种心理状态:最初是恐慌,无所适从;继而开始慢慢地观察、学习和成长;最后则是接受并适应。于是他们将人的心理状态划分为恐慌区(stress-zone)、学习区(stretch-zone)和舒适区(comfort-zone)三个部分。舒适区这一名称由此产生,它是指某个人对于某种行为模式或是心理状态感到习惯和舒适。
尽管舒适区因个人的感受不同而表现不同,但总的来说,它表现为拥有谈得来的朋友,舒适的工作或生活环境,想要的作息时间,以及得心应手的工作内容和娴熟的解决问题的套路。身处这样的环境或状态,一个人会远离痛苦和焦虑,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进而产生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形容的那种“抛舍不下这份舒适惬意的温暖,就像寒冬的早晨不敢钻出热乎乎的被窝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放松自在,因此相当多的人顺理成章地为自己营造出一个舒适区,且将其当成自己心理上的避风港、精神上的调节剂。
不过,舒适区当真是世外桃源吗?著名的水煮青蛙实验或许会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了水煮青蛙实验。科学家将青蛙放入冷水中,青蛙开始时是静止的,仿佛进入冬眠状态。接着,科学家将水略微加热,青蛙因为水温变得舒适开始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动。慢慢地,水温虽然越来越高,但青蛙却浑然不觉。直到水温缓慢地升到40℃以上,青蛙终于意识到了,试图挣扎跳起,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被煮死了。
处于舒适区中的人,大概就如同实验中的青蛙一样。长时间的舒适让他们获得了精神和肉体上的满足,浑然忘我,不知良园虽好,却非久栖之地,最终消磨了斗志,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为此,心理学家阿拉斯代尔·怀特针对舒适区给出这样的警告:一个人倘若一直停留在舒适区,则很难取得长足的发展。这是因为舒适区对生活于其中的人具有同化作用。
所谓同化,是指个体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使之符合自己的认知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机体是一种由物理到化学的动态过程的循环,这种循环与环境保持着稳定的关系,双方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循环。处于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会对这一环境经历由物理到化学的动态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我们称为适应,也可以称为习惯。
如同青蛙适应水温的变化一样,当个体长时间地处于舒适区,做事得心应手,凡事如其所愿,就会消除不自在感和恐惧感,久而久之,由于同化作用,就会产生如同待在母亲子宫中的婴儿一样的稳定、自在、依赖之感,最终就像注射了麻醉剂,虽然可以暂时忘记痛苦,但对解决问题和突破局限不能提供任何帮助,结果就是身处危楼而不自知,一有任何风吹草动,便会摔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脆弱、无能、封闭和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图书管理员老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老布在监狱里待了大半辈子,在那里,他拥有自己的一群朋友、习惯的交流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人的尊敬。等终于获得假释,走出监狱大门后,他才发现,在这个他向往了很久的自由世界里,自己无事可做,无人可交,得不到他人的尊敬,失去了熟悉的舒适感,更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最终,他选择了上吊自杀。
可以说,舒适区成了困住老布的牢笼,切断了他与社会的联系,让他无法适应外界自由的生活,让他故步自封,画地为牢,慢慢地迷失自己,丧失了自我价值感,而这些最终杀死了他。
在现实世界中,像老布一样的人并不少见。尽管他们并不曾像老布一样身处实际的监狱中,甚至在最好的年华里打下了一片天地,并在此后立下雄心壮志,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然而当长时间地停留在舒适区后,他们逐渐迷失了自己,开始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宁愿日复一日地抱怨,也不愿去尝试改变,结果蹉跎了岁月,丧失了自我价值感,徒留一眼就能看穿的生活和太多的心酸与不甘,沉陷于不见铁窗高墙的心理牢笼中。
Facebook(脸书)是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社交工具。当众多人在其上发表感想、展示自我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早在它出现之前,一个叫尼尔·肯尼迪的人,也曾为这样的超前创意网站雄心万丈,并宅在家中为之努力工作。
尼尔是一个相当内向、害羞的人,且毫无工作经验。于他而言,走出去和他人交流,走进那些投资人的办公室,向他们宣传和推介自己的产品,是一件非常不舒适、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于是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模式——闭门造车。就这样,他在自我感觉舒适的环境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做着调整和完善网站的工作。直到扎克伯格的团队将脸书开发出来,引来投资,开始面世,尼尔的网站还没能“出世”。
尼尔·肯尼迪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进入了心理舒适区,没能实现突破和提升自我。由此可见,一个人一旦对自己所处的状态少了清醒的认知,就会多了太多的满足;一旦对自己缺乏严格的自律,就会多了更多的放松和懈怠,结果会慢慢地被舒适区同化,忘却从前立下的志向,忽视了周遭的改变,更疏忽了个人的提升。伴随着能力的降低,他们开始恐惧变化,对于外界信息和环境的改变持拒绝和否定的态度,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表现出低能和无力。这种低能和无力,又会让他们产生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进而出现退缩行为,进一步拒绝走出舒适区,更加深入自我限定区。就这样,周而复始,直至自我价值感完全丧失,“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直至在强手如云的丛林中失去自己的位置,耗尽自己的一生。
当你满足于自己生活环境的优越,享受于工作的清闲,发现自己越来越懒于改变,越来越喜欢沉醉于自己的世界和熟悉的圈子,越来越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的时候,或许你就正在被舒适区同化。此时你要意识到,身处群体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精进,不断地提升,你才能在提升自我价值的同时,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走出舒适区,让自己发生深度改变。唯其如此,你才能于危机重重的丛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