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志(1990~201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建置区划

第一节 建置沿革

据考古资料显示,远古时期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发现最早的有距21世纪7 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遗址。新庄子遗址(位于庙沟门镇新庄子村)属于仰韶文化时期(前5000~前3000),连城峁遗址时期(位于庙沟门镇连城峁村)属于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前2800~前2300),朱家湾、桥沟北盖峁,大、小石堡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时期。

夏、商时期(前21世纪~前11世纪)为要服①地,在冀州翟族境内。

西周时期(前11世纪~前770)属固阳榆中地,为荒服,属冀州白翟的一部分。

春秋时期(前770~前475)为白翟地,属晋国(一说为林胡族地)。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为固阳榆中地,属魏国,后属赵国。

秦代(前221~前206)为上郡地。

西汉时期(前206~25)设富昌县(府谷县东北部及准格尔旗南部),属西河郡。王莽改名富成县,东汉(25~220)撤销,辖地并入平定县(准格尔旗南部及府谷县西部)。

魏晋时期(220~420)为匈奴地。东晋属赫连氏大夏国(都城在今靖边县白城子)。

北魏时期(386~534)为五原郡固阳并永安郡地。

北周时期(557~581)为银城县(神木县北部及府谷县地)地。

隋代(581~618)为银城县地。开皇十年(590)在北部复设富昌县,南部属银城县。

唐代(618~907)属麟州。初为府谷镇,开元以后县地分属银城、新秦二县。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河东李存勖割据政权升镇为县,五年(911)升府州领府谷县。不久,因辽国侵扰迁到留得人堡,即今府谷县旧城。后汉初升设永安军,乾祐元年(948)仍设府州,周显德元年(954)复设永安军。

宋代(960~1279),仍为府州,领府谷县。崇宁元年(1102),改为靖康军。政和五年(1115),赐郡名荣河,又改为保成军,置麟府路军马司,以太原府代州路钤辖领,属河东路,以其地处河西,便于控扼西夏。靖康元年(1126),割让麟、府、丰三州与西夏。绍兴九年(1139),夏人陷府州。

金贞元(1153~1155),从西夏收复。正大三年(1226),复设府谷县,增设建宁县(故城在府谷县西北七十里)。

元(1206~1368)初,复建府州,领府谷县。至元六年(1269),州废,并建宁县入府谷县,隶葭州(道光本《榆林府志》);一说州、县俱废(雍正本《陕西通志》)。

明代(1368~1644)为府谷县,属葭州。洪武六年(1373),废。十三年(1380)复置县,属延安府葭州。

清代(1644~1911),仍为府谷县,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改属葭州。乾隆元年(1736),改属榆林府。

民国时期为府谷县。元年(1912),废府制归省直属。二年(1913),设陕北观察使,因属陕北观察区。三年(1914),改属榆林道。十五年(1926),废道制,复归省直属。二十五年(1936)归陕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33年,县境南部开始建立神府革命根据地,逐渐扩大到原国民党县政府统治的大堡、镇羌、天平等联堡。1935年3月,成立府谷县革命委员会,归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1936年2月,成立神府东北办事处。4月15日,撤销神府东北办事处,成立神府特区抗日人民革命委员会,统辖府谷县城以南及神木县、榆林县、佳县的部分地区,与国民党统治的府谷县并存。

1937年1月28日,神府特区抗日人民革命委员会改为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属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领导。7月,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改为神府县政府(属于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与国民党统治的府谷县并存。

1941年9月,神府县由陕甘宁边区改属晋绥边区代管。

1947年11月,成立府谷县人民政府,属晋绥边区政府领导。

1948年1月,麻地沟解放后,府谷县黄甫川以东地区,内蒙古十里长滩一带及山西省河曲县部分地区于3月合并,组成河府县(县府设在麻地沟),归晋绥边区政府领导。9月,河府县撤销,归还府谷原属地。

1949年6月,改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榆林分区。

1950年5月整编时,撤销神府县,其辖地分别划归府谷、神木两县。府谷县归属陕西省榆林专区。

1958年12月,府谷县撤销,其辖地划归神木县。县委、县人委设在神木县城关,隶属仍旧。

1961年9月,恢复府谷县建置,隶属仍旧。

1968年3月,成立府谷县革命委员会,属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

1981年12月,恢复府谷县人民政府,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

2000年7月,榆林撤地设市,府谷县隶属榆林市。

第二节 行政区划

清代以前无考。清朝为里甲制,县以下设里,里下分甲。康熙元年(1662)前分6里,即大堡里、太平里、合河里、辑和里、丰衍里、宁镇里。康熙年间(1662~1722),减丰衍、宁镇2里,仅存4里。每里10甲,甲名不详。

乾隆年间(1736~1795),又以方位划为4乡、10地方,辖227村。

府谷县乾隆年间行政区划一览表

表1-2-1

续表

另,清康熙至乾隆(1662~1795)时,在长城五十里外划出一条长130~140里(河曲县至府谷县沙梁)、宽10~15里不等地带,作为蒙汉疆界,后称黑界(长城外50里内归府谷)。后于光绪、宣统(1875~1911)间,划为仁、义、礼、智、信五段。仁、义两段归河曲县管辖;礼、智、信三段归府谷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将府谷县辖段改为五字湾镇,归准格尔旗辖领。

民国初年,沿用清制,长城内仍旧,长城外,界地内(含界地)增设古城、哈拉寨、羌和、沙梁、他儿坝、界地6地方。凡16地方,辖938村。

府谷县民国初年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1-2-2 单位:个

民国十八年(1929)改为区乡制。全县分7区,区下设乡,乡下有闾,闾下有邻。

民国二十二年(1933),中国共产党创建神府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斗争。国民党为加强统治,推行“寓兵于农”“联防”“连坐”政策,撤销区制,实施保甲制。全县编23联保,辖110保、1 600甲。“户必归甲,甲必归保”。

府谷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行政区划一览表

表1-2-3

续表

民国二十八年(1939),缩编为14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划为八镇(其中西津镇为中国共产党控制),镇下设保、甲,直至1948年1月前夕。

府谷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1-2-4 单位:个

1948年1月,府谷县全境解放,划为城关、高尧峁、孤山、清水、哈镇、沙梁、镇羌7个区(辖村数不详)。3月,河府县建立,辖3区1市。

河府县1948年3月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1-2-5 单位:个

9月,河府县撤销,一区、二区并为麻镇区(八区)。1949年6月,全县分为8个区,下辖58个乡,398个行政村,936个自然村。另有府谷市,辖3个街公所。

府谷县1949年6月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1-2-6 单位:个

续表

1950年,乡减为56个,府谷市撤销,区未变。

1953年,增设九区(驻地武家庄)、十区(驻地老高川),乡变为67个。

1956年,缩编为6个区,辖31个乡。另有1镇(城关镇)、3个直属乡(高石崖、柳林碛、海则庙)。

府谷县1956年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1-2-7 单位:个

1958年9月14日,撤区并乡,全县设6个中心乡,辖23个乡。

府谷县1958年9月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1-2-8 单位:个

1958年9月20日,全县建“乡社合一”的人民公社25个。

10月24日,撤销海则庙、大岔、坟湾、孙家墕、王沙峁、郝家塔、琵琶沟7个乡社,并为18个公社,即麻镇、哈镇、清水、黄甫、园则湾、庙沟门、赵五家湾、木瓜、三道沟、老高川、新民、杨庄则、王家墩、郝家寨、武家庄、大昌汉、孤山、城关。

12月1日,府谷县撤销,划归神木县。原府谷县辖地,缩编为10个公社,辖46个管理区、336个大队、1 127个生产队。

1960年,调整为10个公社、41个管理区、275个大队、1 027个生产队。

府谷县1960年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1-2-9 单位:个

续表

1961年9月1日,恢复府谷县建置。原10个公社增为23个公社,辖606个大队,1 113个生产队。1961年10月18日,撤销琵琶沟公社,全县变为22个公社。

府谷县1961年10月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1-2-10 单位:个

1964年1月20日,全县新设麻镇、老高川、武家庄(后改为石马川)三区,管理较偏远的14个公社。

麻镇区辖6个公社:麻镇、古城、墙头、哈镇、大岔、赵五家湾。

老高川区辖4个公社:老高川、大昌汉、庙沟门、三道沟。

武家庄区辖4个公社:武家庄、王家墩、田家寨、碛塄。

城关、海则庙、黄甫、清水、孤山、木瓜、傅家墕、新民8个公社由县直辖。

12月,设高石崖公社。

1968年,撤销区级,公社所辖范围未变。全县有23个公社,394个生产大队, 1 315个生产队。

1984年5月,人民公社改乡,城关、麻镇、哈镇人民公社改为城关镇、麻镇、哈镇。县辖乡(镇),乡(镇)辖行政村、自然村。全县辖20个乡、3个镇,359个行政村、1 365个自然村。

1990年7月,全县设20乡、3个镇(府谷镇、麻镇、哈镇), 364个村,6个社区,1 360个村民小组,19个居民小组。

1997年11月,撤乡设镇,高石崖、新民、孤山、庙沟门、黄甫、傅家墕由乡改设镇,全县设府谷、麻镇、哈镇、高石崖、新民、孤山、庙沟门、黄甫、傅家墕9个镇,海则庙、清水、墙头、古城、大岔、赵五家湾、三道沟、老高川、大昌汗、田家寨、木瓜、碛塄、武家庄、王家墩14个乡。1997~2001年11月,全县364个村、1 369个村组。

2001年12月,撤销府谷镇、高石崖镇、傅家墕镇、大岔乡,将府谷镇、高石崖镇、傅家墕镇所辖区域合并建立府谷镇,将大岔乡所辖区域划归哈镇,全县设府谷、麻镇、哈镇、新民、孤山、庙沟门、黄甫7个镇,海则庙、清水、墙头、古城、赵五家湾、三道沟、老高川、大昌汗、田家寨、木瓜、碛塄、武家庄、王家墩13个乡。全县364个村、1 369个村组。

2010年2月,撤乡设镇,古城、三道沟、大昌汗、老高川、清水由乡改为镇。2010年12月,全县设12个镇、8个乡,331个村、10个社区,1 323个村组。

府谷县2010年12月行政区划一览表

表1-2-11 单位:个

续表

续表

1990~2010年,全县共撤并33个村,新建村1个,涉及12个乡镇。

府谷县1990~2010年撤并村情况一览表

表1-2-12

据1982年地名普查,全县地名由来可分如下几类:

1.以姓氏命名,如田庄子、马家村、齐家老庄等。

2.以地形、地貌命名,如高梁、铧尖塔等。

3. 以姓氏加地形、地貌命名,如柴家墕、陈家圪堵、周家圪 、贺家畔、赵寨、王家沟、徐家梁、王家峁等。

4.以人名加地形命名,如张明沟、郭培林沟、王大夫梁、小二梁等。

5.以动植物命名,如松树峁、柏树沟、木瓜、高柳树、山鸡塔、野朱(原为“猪”)峁、狮子城等。

6.以地质地形命名,如黑石岩、红胶泥寨、沙梁、硬路塔等。

7.以方位命名,如东梁、西山、北峁、南庄、前梁、后梁、阴峁、阳湾等。

8.与长城有关的地名,如二道边、口则、守口墩等。

9.以军事活动命名,如大教场、军寨山、营盘梁等。

10.以蒙语命名,如石板太(雨后泥泞的胶泥地)、小巴兔(年轻的医生)、乌素沟(一道沟)、腮乌素(好水)、中圐圙(围起来的草场)等。

11.与历史有关。如花石峁,位于高石崖村小河川之西,村庄西负巨岭,长五里,宽十里,山石红白相间,山势时凸时凹,高下错落,夕阳辉映,异彩纷呈。隔河横断山与之相对,如切如削,形态奇丽,因名百花坞。据《府谷县志(民国本)》载,誉为“边将第一”、世守府州、抗御西夏的折家将于五代后晋以来筑宅第于此,每逢烽净烟消,月夜良宵,游冶坞中,赏心悦目,征尘尽洗,为理想的休憩之所。后为府谷十景之一,命名“花坞步月”。

黑山,高石崖村林英会西有小山,古名焦山。山巅原有古寨,为宋知麟府军马事张亢击退西夏所筑的东胜堡。

连城峁,位于庙沟门镇孤山川西岸。峁上原有几座小城,互为犄角,称为十二连城。相传为宋张岊(府谷人)抗击西夏的驻防地。

古城,古城镇所在地。西汉设富昌县,东汉撤销,因为古城遗址,故名。

另外,部分地名受周边环境、民间喜好的影响更改名称。如大昌汉更改为大昌汗,青椿峁更改为青春峁,葬儿坪更改为字儿坪,赵家石窑更改为赵石窑(尧)、攒头改为川头等。

① 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