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2008—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可观,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有力推进

2008—2018年,学校共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14部,共发表学术论文10,164篇,其中发表在核心及以上刊物4687篇,占全部所发论文的46%;被SCI、EI、ISTP 3大检索收录论文929篇。所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质量显著提高。2015年,课题“宁夏荒漠草原农牧复合生态系统构建及资源持续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申请专利7件,授权4件,发表论文94篇,其中SCI检索8篇,出版专著1部,完成专业技术标准9项,培养技术骨干17人、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3人。2017年SCI论文半年发表量达111篇,其中1篇论文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2篇论文在催化及材料领域发表,影响因子达到8.867和6.395。

2008—2018年,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成果鉴定奖项共486项,其中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7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项,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196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宁夏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1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0项,以及其他各类奖项。田军仓教授荣获2008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特等奖。长江学者、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荣获2014年度宁夏第二届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特等奖。由陈育宁教授等编纂的《中国藏西夏文献》荣获第五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由何建国教授等申报的“宁夏‘十一五’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研究”科研成果荣获第五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一批高水平论文进入ESI 全球前1%,四项成果入选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3项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23项成果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取得突破,连续承担了“我国多民族道德生活史系列研究”“西夏通志”“伊斯兰教思想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三项重大项目,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朔方文库》的编纂与出版,全面系统地保护、抢救并整理、研究了宁夏特色珍稀文献档案。

在发明专利方面,2008—2018年,学校共申请244项专利,获批173项,其中发明专利48项,实用新型专利115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3项。在自治区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支持下,获评“宁夏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

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与地方和企业协同创新,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探索形成了由教授+骨干+研究生组成团队,带项目、带团队、带成果,进基地、进企业、进园区的“三带三进”服务模式;深入上百家中小企业, 39家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乡镇一线,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应用转化了一批自治区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成果,提供了200余项咨询研究成果。重点建设了葡萄酒研究院、环境工程研究院,牵头组建或参与创建了草产业、葡萄与葡萄酒、枸杞、中药材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依托科技部和教育部组建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构建了3个综合示范基地、13个特色产业基地和20个分布式站点的体系,逐步构建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为银川市、吴忠市等市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农业科技支撑;研发、示范、推广和转化了MTP催化剂、红枣分级分选设备、盐碱地改良剂、设施园艺关键技术、旱区节水灌溉技术、动物疫苗、宁粳51号水稻新品种等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与技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回族研究院等智库开展了多学科协同研究,每年向中联部、外交部等提供咨询报告和专题报告10余份,2017年立项中阿博览会秘书处招标项目,资助经费349万元,将为中阿博览会提供重要决策咨询参考和服务支撑。西夏学研究院多年来持续开展了西夏历史文化研究,作为史学稿本原创的《神秘的西夏》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热烈反响;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围绕生态移民规划、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开展了100余项规划和对策研究,为自治区生态移民战略实施作出了积极贡献。创办了《阿拉伯研究专报》《决策参考》《生态决策参考》,定期围绕国家、自治区建设发展关键问题提交研究报告和决策参考。

“立足地方、服务宁夏”是宁夏大学秉承的服务宗旨。十年来,学校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共赢意识,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协同创新为切入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强化激励机制,加强科学研究,努力将优势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学校建设集“成果转化、实践教学改革、大学生创业就业、人才培养培训、协同创新”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地方基地,首批建设了3个服务地方基地。2008年以来,学校紧密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承担服务地方责任。积极对接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以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为途径,以服务社会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先后与自治区5个市、120余家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200余项,先后与中冶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北农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同设立了联合基金,派出了百余名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三区”科技人才和产业岗位科学家、科技示范园区首席专家,建立了“草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创新联盟。依托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和示范推广。

2016年7月,宁夏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揭牌

学校主动征询社会需求,对接服务内容与项目,开展实质性横向合作项目973项,经费达到9989.5万元,有力支撑了企业的创新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积极开展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咨询服务中心。2009年成立了宁夏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增强学校学术影响力和科技服务地方水平。开展了多项规划研究、对策研究等决策咨询服务,创办了《决策参考》《生态决策参考》等一批供政府决策部门参阅的刊物。主持和参与了宁夏“十二五”工业科技发展规划、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发展规划、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服务中阿博览会。

学校通过持续创新服务社会的体制机制,科技成果产出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升。2008年,成立了“宁夏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014年,成立了社会服务处。2016年成立了宁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学院整合了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优质资源,依托宁夏大学优势学科和科研实践平台,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宁夏大学创客空间的运营及管理、开展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和竞赛活动、宁夏大学创新创业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和研究工作、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以及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

2009年6月,何建国校长作红枣分选机介绍

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采取“成熟一项、推广一项、应用一项”的模式,研发应用推广了红枣分级分选设备、MTP催化剂、盐碱地改良剂、压砂瓜水肥高效利用、设施园艺关键技术等一批成果。何建国教授带领的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自治区国际合作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多年来研发了系列智能化红枣分级分选设备,该设备可实现红枣大小、形状、颜色等品质检测分级,已推广应用于宁夏、新疆、甘肃等省区的10余家企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956万元,同时带动产业发展、使农民增收间接经济效益1亿多元,有力支撑了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该成果获2012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授权专利9项。

许兴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黄河河套地区盐碱地改良及脱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果在宁夏引黄灌区示范推广20余万亩,资源化利用脱硫石膏25万吨,新增产值1.35亿元,并在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地示范推广50多万亩,取得重大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该项目成果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就展,项目团队被科技部评为“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以田军仓教授为首席的创新团队开展了压砂地西瓜水肥高效利用研究与示范,该项成果制定技术标准12套,研制机械5种,生物有机肥5种,专利20项。培养博士生、硕士生15人,技术骨干420人,培训农民25,600人次。实现了3万亩示范区亩增产80.9%,三年累计推广面积267万亩、累计增产值67,708万元的可喜成果,为宁夏百万亩压砂瓜发展和压砂地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以李建设教授为首席的研发团队,建立了宁夏设施蔬菜节水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为设施蔬菜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以孙兆军教授为项目带头人的风光互补节水灌溉系统,通过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实现不间断供电,保证储存在蓄电池内的电量能够满足滴灌系统使用,并实现效益最大化。团队借助研究成果与阿联酋、迪拜、阿曼等阿拉伯国家建立了两个示范基地,与阿拉伯国家签订了1.2亿技术转让协议。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在立足地方中打造特色,在服务地方中推动发展。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成了3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14个特色产业服务基地和11个分布式服务站点;组建了13个科技服务团,160余名专家作为岗位科学家、园区首席专家、“三区”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和科技扶贫指导员等深度服务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先后为区内外110多家企业和240余家事业单位及政府提供技术咨询、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