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李白:酒鬼也成仙
李白是我国继屈原之后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雄浑豪放、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在唐代众多的享有盛名的诗人当中,李白居首,被尊称为“谪仙人”。
一、李白的身世
李白的身世带有很多谜团。
传说他母亲在生他的时候,梦见天上的一颗长庚星落入怀中,随即他便“呱呱”落地。那时候,都流行“抓百天”,就是孩子百天的时候,在桌上摆放很多样东西,让抱在母亲怀里的孩子伸手去抓,抓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预示着孩子长大后干什么。李白伸手抓到的是一本《诗经》,他的父亲很高兴,认为他长大以后能够成为有名的诗人。
李白的父亲叫李客,是个有头脑、有文化的商人。在他的12个儿子当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李白。
李白七岁那年的春天,正是风和日丽、满院梨花盛开的时候。李白的父亲诗兴大发,随口吟道:“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放它先来。”李白的母亲接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这时候,李白指着一棵李树,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他父亲兴奋地说道:“我儿有名字了,就叫李白!”
李白的出生地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他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在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时属中国管辖),五岁时随全家迁居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现在的四川省江油)。这个观点是史学家郭沫若根据李白的诗文和碑文推测出来的。李白曾在《与韩荆州书》中留下“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的文字;而李白的墓碑中也记载先祖就生活在碎叶一带。另一种说法是他老家在四川绵州昌隆县。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李白族人的文字记载和后来的出土文物。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推测:李白是条支人,条支在现在阿富汗境内,据说李白的先人因犯罪被流放到条支,后来才回到原住地。
其实,靠谱的说法应该来自李白的自述:“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金陵”在兰州一带,“咸秦”就是当时长安的称谓。由此可见,李白的先人是由金陵迁到长安的,所以,李白应该是长安人。
关于李白的出身也有不同的说法。
其一,李白是唐代皇室后裔。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李白就是李建成或李元吉的后代。家族被连累问罪发配流放到条支。后来,唐玄宗诏准他们回京,使他们“录入宗正寺,编入属籍”。奇怪的是,李白一家并没登记,也没向人提起。按说,作为皇室的亲属,本是一种高贵和荣耀的象征,李白为什么不愿公开呢?
其二,李白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后裔。有人从李白“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的诗句中分析,李白应该是李广的第二十五代世孙,属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代李穆这一支的后裔。但是,李白只承认远祖李广,却绝口不提和李陵等人的关系。可能是因为李陵投降了匈奴,背叛了朝廷,他觉得蒙羞,才不愿意公布自己的血缘吧。
二、李白的婚姻
李白一生娶了三个老婆,另外还有一个情人。
第一个老婆:唐开元十五年(727)在湖北安陆,李白经胡紫阳和马正公这两个朋友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细说起来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不顺心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婚后育得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开元二十七年(739),也就是在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又找了一个刘姓女人,但并未明媒正娶,只是情人关系。李白为她在安徽买了一套房子,但不久两人就分开了。
第二个老婆:唐天宝四年(745),李白在山东任城与当地一妇人结婚。那时候的李白刚从京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当下便结了婚。因为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李白便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此后他云游在外,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这个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三个老婆:唐天宝九年(750),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任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儿浪漫主义色彩。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儿,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仆人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不让擦。但仆人干活儿乃分内事,不敢不做。无奈,宗氏便花重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
唐上元二年(761),宗氏到邝山学道。于是,李白便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人了,此后便不复再娶。
三、李白的故事
铁杵磨成针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李白小时候曾经在昌隆县的象耳山中读书,但他并不用心。有一天,他在读一本很厚的书的时候,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这么厚的书,又这么难懂,什么时候能读完啊?”看到窗外很多孩子在游戏,他也就扔下书本溜了出去。正是春暖花开、蜂飞蝶舞的艳阳天,他快乐地一路奔跑着,采花捉蝶,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在一块石头上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他很好奇地问:“您磨这个做什么呀?”老奶奶头也不抬地回答说:“磨针啊。”他很惊讶道:“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奶奶抬头对他说:“这铁棒再粗,我天天磨,一直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的。”他听了这话,幡然醒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再难的事情也会做成。读书不也是这个道理吗?!于是,他跑回教室,捧起书本,用心地读了起来。
三烧两赋
李白五岁时,父亲就指导他诵读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辞赋,寄望他成为司马相如那样有成就的人,为李门争气。他把父亲的殷切期望铭记在心,十岁那年,就开始动笔学写辞赋,创作非常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因为他时刻都用老奶奶铁杵磨成针的精神督促自己,相信自己刻苦地学习辞赋,一定能够超过司马相如。这天,他兴冲冲地把几经修改后的一篇辞赋送给父亲看,他自认为写得不错,一定会得到父亲的夸奖。不料,父亲读了以后,很不满意,对他说:“你这篇赋写得太差了,既无气势,又乏文采。不过你也不要灰心,应当继续努力。”
李白点了点头说:“一定按照父亲的要求办。”回到书房,他把那篇辞赋投到火炉中烧了。然后重新构思,重新创作,连续拟作了三次,没有一次感到满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写成比较满意的两篇,即《拟别赋》《拟恨赋》。《拟别赋》后来散佚了,《拟恨赋》还保留着,收在宋人宋敏求所编的《李太白集》中。
痛骂乡绅
李白14岁时就已名声在外。南浦有位姓胡的乡绅喜欢附庸风雅,常爱编几句顺口溜,自诩有才。在胡姓乡绅50岁寿辰的那天,设宴款待全乡的士绅名流,李白也在被邀请之列。酒过三巡,胡姓乡绅乘兴在李白面前显摆,对他说:“久闻神童才华横溢,老夫有一上联,苦于没有下联,特请玉成。”胡姓乡绅说的上联是:“梁山栽大竹,无须淋水。”联中指的是三个县名。胡乡绅自认为是绝对,会难住李白,让他当众出丑。哪料到李白脱口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在座人听罢,无不叫好。胡姓乡绅心有不甘,还想难为李白,便指着墙上的一个神仙醉抱酒坛睡在岩上、坛口向下流酒的一幅画说:“酉加卒是个醉,目加垂是个睡,老神仙环抱酒坛枕上,不知是醉还是睡。”众人听后,不由暗暗替李白担心。李白却不慌不忙地指着肥胖如猪的胡姓乡绅道:“月加半是个胖,月加长是个胀,胡姓乡绅挺起大肚当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众人一见胡姓乡绅那副模样,不禁捧腹大笑起来。胡姓乡绅非常尴尬,可又不便发作,只好强装笑脸,暗暗打着鬼主意。这时,酒席已散,胡姓乡绅陪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中有几只小鹅在戏水,便借题发挥,指着小鹅讥讽李白少年恃才:“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这时恰好有一只乌龟从水里伸出头来,东张西望,李白便脱口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众人又哄地大笑起来,气得胡姓乡绅干瞪眼,无话可说。
离家远游
李白25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能诗善文,他不仅喜欢弹琴唱歌,还会击剑骑马。他决心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就对父亲说:“孩儿打算离家到外面去长长见识。”“还是在家读读书,有机会找个事儿做吧,何必远离家乡呢?”父亲说。李白满怀豪情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志在四方、胸怀天下。待在家乡,怕是没法儿施展我的才能。出去以后,一来可以游历各地,结交名士;二来也可以寻找机会,辅助皇上。”父亲听了,乐呵呵地笑着说:“好,你既然有这样的抱负,那就出去闯闯吧!”
过了几天,李白告别父母,身佩宝剑,上路了。乘船沿着长江东下,过三峡的时候,江水湍急,船行如箭,李白站立船头,望着两岸的青山,心中非常激动。后来他写过好几首描写三峡风光的诗。其中一首名为《早发白帝城》的诗广为流传: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外,在漫游途中,李白还登上庐山,观望瀑布,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中一首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李白的诗里,他把祖国山河描绘得格外壮美!
王李一家
一年夏天,烈日炎炎,李白口渴难忍,心想要是有个酒店就好了,就可以痛快地畅饮一番了。忽然,前面有户人家门前挑出一面小旗,李白驱赶着小毛驴直奔那家小店。到了跟前一看,才看清小旗上写的不是“酒”字,而是“醋”!原来是醋店,李白兴致顿时消去大半。他转念一想,倒也罢了,喝上几口茶水,也比干渴着强。于是走进店里,只见屋内桌旁坐着一个县官模样的人正在歇息。李白对店主说:“一人一口又一丁,竹林有寺没有僧,女人怀中抱一子,二十一日酉时生。”店主是个很聪明的人,他听出李白是用诗谜在问他,心中十分佩服,就答道:“跟您说吧,这是有名的山西老陈醋,味道极佳,先生尽可品尝。”李白说:“醋我可以买一坛,不过我口渴极了,烦店主给沏壶茶。”说罢,掏出银两递给店主。店主高高兴兴地给李白沏好了茶,又挑了一坛醋。李白端起茶碗一饮而尽,然后对店主说道:“鹅山一鸟鸟不在,西下一女人人爱,大口一张吞小口,法去三点水不来。”店主点头应道:“多谢光顾小店,先生走好。”李白手提醋坛,刚要迈出门坎儿,只见醋店里那个县官模样的人站起来大声呵斥道:“你是何等浅薄之人,竟敢在本官面前咬文嚼字,好不自量!”李白瞥了他一眼,一板一眼地说道:“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挂,打柴不见木,王里是一家!”说罢,走出门,骑上毛驴,一甩鞭子,扬长而去。蠢县令却不知道李白话中的含义,听后,反而暗自发笑。心想:“可不是嘛,我好比那一轮明月,他就是那山下的豆;我姓王,我老婆姓李,本来就是一家嘛!”实际上,李白说得却是“岂有此理”。
天上谪仙人
李白先后游历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结识了不少知名人物,写下很多动人的诗篇。30岁的时候,他到了长安。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十分繁华。李白在长安拜访了一些大官和名人,希望通过他们的推荐,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他受到了冷遇,没有得到任用。李白的才能无处施展,心里很苦闷。
有一天,李白同一位朋友到紫极宫去游玩。刚进门,迎面碰到一位白胡子老人。朋友连忙给李白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贺知章,当今太子的老师。
“后生李白,久闻大名,景仰得很!”李白兴奋地说。
贺知章也听说过李白的诗名,现在见这位年轻人仪表不凡,也十分欢喜,忙把李白带到一座酒楼上,打算和他饮酒畅谈,可当掏钱买酒的时候,才发现身上一文钱也没带。
于是,贺知章把衣带上的金龟解下来,交给侍者说:“就用它换酒吧。”
“贺老,这是皇家按官级大小给的装饰品,怎么好去换酒呢?”李白劝阻说。
贺知章爽朗地大笑起来,说:“这有何妨!老夫今天忘了带钱,没酒喝,哪能谈个痛快呢?”
李白一摸身上,也没带钱,只好听从。酒过三巡后,贺知章问:“太白君,近来不知有何诗作,可以让我看看吗?”
李白从怀里掏出一卷诗稿,说:“这是我最近写的诗,请多指教。”
贺知章打开诗稿,见是一首《蜀道难》。他边念边不住地点头称好,等到念完全篇,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夸奖说:“这诗气魄雄伟,真能惊天动地了。”
这时候,李白的朋友对他说:“把你的那一首《鸟栖曲》也念给贺老听听吧。”
“快念给我听听。”贺知章忙催促说。
李白站起身,从容地吟诵起来。等到李白念完了全诗,贺知章老泪纵横道:“这诗太凄惨了,鬼神听了也会哭啊!”
他仔细端详着李白,突然说道:“你莫不是天上下凡的谪仙人吧,不然怎么能写出这么感人的诗呢?”
“谪仙人”的意思是受到责罚降到人间来的仙人,这是贺知章对李白的极高评价。人们读了李白的诗篇以后,都觉得这个称谓非常确切。从那以后,“李谪仙”这个名字就传开了。
有景道不得
李白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便离开了长安,继续到各地漫游。一天,他和几个朋友来到武昌郊外的黄鹤楼。这座楼耸立在长江边的黄鹄矶上,结构精巧,气势雄伟,是有名的古迹。传说过去有位仙人曾经骑黄鹤从这儿经过,因此这座楼就被人们称为黄鹤楼。
李白一众登上黄鹤楼远眺,只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晴空下面,对岸的汉阳城尽收眼底;江中的鹦鹉洲,绿草如茵。面对江山胜景,不觉心旷神怡。那时有股风气,文人到名胜古迹游览,总喜欢在墙上题诗;有的地方就因为诗写得好而出名。于是,有人就请李白也写首诗留个纪念。
李白面对无限风光,诗兴大发,毫不推辞地拿起毛笔,走到墙壁前面。忽然,墙上有一首诗吸引了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诗下面的署名是崔颢。李白看完了这首诗,就放下了手中的笔。“咦,李谪仙平时作诗,总是一挥而就,今天是怎么了?”大家都奇怪地问。
李白沉吟片刻后,对朋友们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事儿一传开,大伙儿都称赞说:“想不到李谪仙还是那么谦虚呢!”
语惊县令
李白游历四方,曾喝醉酒骑驴经过华阴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见这么一个人在自己的衙门前放浪形骸,很是生气,就叫衙役把李白抓进来,审问他:“你是什么人,竟敢在我面前这样无理?”李白写下供词,却没写自己的名字。供词写道:“我曾用天子的手巾擦嘴,天子亲手喂我羹汤,贵妃为我捧砚,高力士为我脱靴,我在天子门前都能骑马奔走,难道我在小小的华阴县里就不能骑驴经过吗?”县令一看供词,虽然没有姓名,已经知道是谁了,赶紧下座道歉:“下官不知是李翰林来了,有失远迎,多有得罪!”
李白笑而不语,扬鞭离去。
踏歌送行
汪伦,黟县人,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
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起草《答藩书》
李白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连唐玄宗李隆基也知道了。在他42岁那年,朝廷连下三道诏书,叫他到长安来。李白到了长安,在贺知章的陪同下,去觐见唐玄宗。
李隆基叫李白坐在身边,问他诗文写作,又问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对答如流。李隆基见李白学识渊博,连声称赞。
忽然,一直在旁边的宦官高力士开了腔:“陛下,李太白的确才学超群。前日吐蕃使者送来的国书,不如就请他辨认一下吧。”
贺知章听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这吐蕃国书上的文字像鸟走虫爬,朝廷上下没人认得。为了这件事,李隆基一直生气。高力士这不是明显想刁难李白吗?
李隆基马上问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臣在西域的时候,父亲经商,同西域商人有些来往,因此懂得一点儿。”
李隆基听了,脸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来吐蕃国书。李白接过来,很快看了一遍,接着就用汉语流利地翻译出来。原来,吐蕃要唐王朝割让大片土地,不从的话,就要派兵来攻打。
李隆基听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一时都没了主意。李隆基就问李白怎么办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说:“臣愿起草《答藩书》,明天召吐蕃使者前来,臣当面答复,定可平息此事。”
李隆基说:“那你就马上起草吧!”
李白拿起笔,想了一下就写了起来。不大一会儿,就把《答藩书》送到李隆基面前。李隆基看后,很是满意。接着,李白又用吐蕃文写了一份。大家见李白这样博学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李隆基召见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汉语后用吐蕃语把《答蕃书》宣读了一遍。吐蕃使者连忙答应把《答蕃书》带给吐蕃首领。后来,吐蕃也没有来找麻烦。
蔑视权贵
李隆基叫李白当翰林供奉,其实这是个没什么实权的官。所以,李白辅助皇上治理国家的理想仍然不能实现。
当时,朝廷大权把持在宰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人手里。一些想升官发财的人,都变着法儿地巴结他们,李白却打心眼儿里蔑视他们。
这天,李白心中烦闷,来到酒楼喝酒,喝得七八分醉了,忽然,宫中的梨园长(歌舞班子的负责人)李龟年跑进来说:“李学士,皇上召你立刻进宫!”
原来,李隆基同杨贵妃在宫中的沉香亭里观赏牡丹花,叫李龟年率领一班梨园子弟唱歌助兴。他们唱的是老词,唐玄宗听腻了,想起李白会作诗,就派人来叫他去写新歌词。李白听了,满不在乎地说:“几首歌词算什么!来,喝几杯再去!”
“不行不行!皇上和贵妃娘娘已经等候半天了!”李龟年急得满脸通红。
“皇上?我……我李白可是酒中仙人哪,我……我酒还没喝够哩!哈哈哈……”李白大笑着说。
李龟年看李白醉了,不由分说,命人架起李白就往外走。来到沉香亭,李白酒还没醒。李隆基见李白这个样子,倒也没怪罪他,让人给李白喝了醒酒汤,扶他躺在了床上。
李白这时候已经清醒了,见高力士正在身边,想起他平时作威作福的样子,有意杀杀他的威风,便借着醉话向皇上乞请高力士为他脱靴。李隆基笑诺。高力士一直是李隆基身边最亲近之人,官封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渤海郡公,权势熏天,怎肯受此窘辱,正要发火,看见李隆基朝自己连连递眼色,只得忍气吞声地替李白脱下了靴子。
过了一会儿,李白爬起身来,向李隆基行礼请罪。李隆基并没有生气,只是叫李白马上写出三章《清平调》的新歌词来。
李白想了一会儿,很快就写好了。李龟年谱上曲,演唱起来。李隆基亲自在一旁吹笛子伴奏。杨贵妃陶醉在悠扬动听的乐曲声中。从此,李隆基就更加器重李白了。
可是,一帮权贵却恨死了李白,他们造谣诽谤,故意中伤李白。高力士还挑唆杨贵妃在李隆基跟前说李白的坏话。李隆基听信了他们的话,渐渐疏远了李白。
李白目睹朝廷如此腐败,也不愿在这儿再待下去,就上了一份奏章,请求辞去翰林供奉的职务,李隆基立刻批准了。李白身穿锦袍,骑着五花马,连唱带笑地出了长安城。
后来,李白在很多诗里都表达了他宁愿过穷困生活,也不愿去巴结权贵的志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背尸还乡
李白重情好义、爱交朋友。崔成甫是李白的好友,曾在京城做官,官至监察御史,后因受一个案子牵连,被贬至湖南。不久,李白离开东鲁,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在会稽和友人流连名胜多日忘返。崔成甫闻讯急急赶去,在金陵和李白相见。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意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一般的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为深厚。崔成甫去世后,李白把他的诗随身带着,每当想念他了,就拿出来吟诵一番。
李白在蜀中还结识了一个好朋友,叫吴指南。两人游到洞庭时,吴指南去世了。李白痛哭,如失双亲。
正是炎热的夏天,没法儿把吴指南的尸体运回家,李白将他埋在洞庭湖畔。过了几年,李白再来吴指南墓前,挖出了他的尸骨,一路上,李白就背着吴指南的尸骨赶路,即使睡觉也不放手。最后,他出资将吴指南的尸骨埋在故乡鄂城。
共被醉眠
杜甫也是李白同期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比李白小11岁,是李白最虔诚的崇拜者和追随者。
唐天宝三年(744)三月,李白得罪了高力士,离开翰林院之后,曾到过洛阳一次。当时杜甫也在洛阳,于是两人相会。从此他们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次年,唐天宝四年(745),李白丧妻之后,从首都长安出来,带了不少钱财游玩到山东任城,一路上就由杜甫相陪。
杜甫在齐州所作的一首诗中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时正是李白人生失意之时,知己亡故,仕途受挫,杜甫陪着李白跋山涉水一路上千辛万苦,寄情于山水,抒情于诗文。
黄山留踪
一天清晨,李白像往日一样,在歙县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您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您家住哪?”得到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说:“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透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自思忖: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追也赶不上。过了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而归。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的踪迹。
一连白等了四天,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
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没有心思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首诗: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李白连读三遍,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哪!”他暗下决心,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为师,好好向他请教。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一定是这个老翁晒的。李白索性往边儿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稻谷。
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小河里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
原来这位老人正是许宣平,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县城了。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这时,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篙,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
老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
“我是李白。”说着,他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啊!”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来,我风风雨雨地到处找您,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两人对视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从此,无论在漫天的朝霞里,还是在落日的余辉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上饮酒吟诗。那朗朗的笑声和飞瀑的喧哗声汇成一片,随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许多游人一到黄山,总爱顺着淙淙的溪水追寻李白的游踪。
投宿五松山下
到了晚年,李白的生活更加穷困,不得不靠朋友帮助度日。这样,他同劳动人民有了较多的接触,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写下了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
有一天傍晚,李白赶路来到五松山(现在安徽省)下,既累又饿,再也走不动了。他想找个地方住下来,问了几个大户人家,谁都不肯收留他。
李白无可奈何地往前走去,在一座茅屋前面,他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在洗野菜,就问道:
“大嫂,能在您家借住一宿吗?”
老妇人见李白是个穷苦的读书人,又看天已经快黑了,就点了点头,表示应允。
茅屋不大,只有两个房间。老妇人腾出一间,铺好床,又给李白打来洗脸水,就忙着做饭去了。
过了一会儿,老妇人端来一盘饭,说:“先生,山里人家本来就苦,今年大旱,又颗粒无收,东家还来催租。实在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就请尝尝这菰(一种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米饭,先压压饥吧!”
李白刚才看见老妇人在洗野菜,知道这就是她家最好的吃食了。他心里非常感动,接过盘子,再三道谢。
夜深了,李白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看到农家劳苦的生活,受到他们热情真诚的招待,回想起官场的钩心斗角、人情淡薄,不由得感慨万分。
后来,李白写了《宿五松山下荀媪(意为年老的妇女)家》这首诗。他在诗中记述了这次借宿的情况,倾注了对这位老妇人的一片感激之情。
千秋万岁名
因为长期的漂泊生活,以及过量饮酒,李白日渐成了体弱多病的老人,只好去投靠在当涂(现在安徽省)的亲友李阳冰。
秋天的一个早晨,李白起床以后,无意中瞧了一眼镜子,不禁大吃一惊,拿起镜子细照,只见镜中人非常憔悴衰老。他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有些悲伤地吟起诗来:“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扣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个登高的节日。李白带病登上高坡,采来菊花饮酒。第二天,他又去采摘菊花,准备饮酒。只见菊花枝叶零落,不由见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一生所受的挫折和打击,又作了一首感伤的诗: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李白病倒了,不能外出。他让人扶他坐起来,拿过纸笔,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临终歌》三个字,又歇息了一会儿,才慢慢写起来: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四、李白的仕途
李白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进入仕途。
从古至今,文人从政,有很多失败的事例。因为文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在污浊的宦海中不会游弋。
有句“诗酒不分家”的老话,用在李白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李白是著名的诗仙,更是典型的酒鬼。“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种平生傲然、叛逆不羁的性格注定了他与钩心斗角的官场水火不容、格格不入。他进入仕途,是错误的选择。
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遍访四川地方要员,拿着名帖投刺京城来蜀的官僚,得到过以礼部尚书衔出任益州长史的苏廷页的赏识。
开元十三年(725),25岁的李白走出三峡漫游东南,开始了广泛的干谒活动,他不仅娶了唐高宗李治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还先后向各地官员上书拜见,希望自己能得到推荐和重用,但却大失所望而归,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10年后,李白来到京都长安,寓居在玉真公主别馆,谒见了宰相张说的儿子——驸马都尉张垍,以及一批朝臣大官,期望“攀龙见明主”,结果却处处碰壁,出京漫游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蜀道难》《行路难》等诗歌,以此隐喻自己的失落和愤懑。从那以后,他改换行装趋向山林,隐居蒿庐,交结与皇室有密切关系的道士,试图走出一条“终南捷径”。
天宝元年(742)初夏,经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推荐,隐居的李白被征召入京。他洋洋得意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认为自己将被重用,可以代草君言、建立功业,甚至把唐玄宗李隆基比作汉武帝刘彻,把自己比作司马相如。入京被召见于金銮殿后,李白果然受到皇帝重视,命供奉翰林,在一年多受宠遇的日子里,演绎了七宝床赐食、高力土脱靴、杨贵妃磨砚、饮酒眠闹市、狂笔蛮字草书等广为传诵的奇闻逸事。许多曾讥笑过李白“落魄微贱”的势利小人,这时纷纷请谒与他称兄道弟、酒宴交欢,这更使李白满面春风、十分自得。为了展现自己的不凡才学,他开始出入宫掖献赋作词,侍从皇帝,讨好贵妃,结交王公大官,赠诗宴酬,写了许多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歌。尽管他竭力讨好,但最终还是被皇上“赐金还山”,驱逐出朝了。在李隆基的眼里他只不过是一个和当时的梨园弟子、侍奉乐师同等的艺伎,召他入朝只不过是装点门面,并非为了让他治国参政。
李白对自己忠君报国之心不被理解感到委曲不平,把自己比喻为被阿谀谄媚之流妒害的精卫鸟。他是含着热泪离开长安的。
这时的李白已经44岁了,但他仍旧幻想着能够重回官场,所以,他走在路上,每到一处,就给当地的太守、长史、司马、县令等官场人物上书赠诗,应酬宴请。哪怕是一些无名的小人物竟也被他美誉为雄才豪杰,希望能得到对方赏识。天宝十四年(755),李白竟执笔代替宣城太守向权倾朝野的右相杨国忠上书,言辞卑下,语多阿谀,严重损害了他的形象。
天宝十四年(755),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占领了洛阳以后,又西进长安。唐军抵挡不住叛军,李隆基只好逃出了京城。
叛军一路烧杀抢掠,害得百姓四处逃难。李白也避难到了南方。逃难途中,他见到处都是荒凉凄惨的景象,心中十分难过,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在诗里,李白表示出自己为国平叛的愿望。
不久,永王李璘奉李隆基的命令,率领军队东下,保卫长江。经过浔阳(现在江西省)的时候,听说大诗人李白正在庐山,特地三次派人请他出山。李白便来到李璘军中,做了一名谋士。他看到将士们个个斗志昂扬,深受鼓舞。在一次宴会上,李白激动地对众人说:“40年来,我一直没有机会报效国家,如今是实现我平生抱负的时候了。我要手执宝剑,亲斩叛贼。”
谁知没过多久,李璘的哥哥李亨做了皇帝,就是唐肃宗。他传令,要李璘带兵回蜀地去。李璘不从,兄弟俩闹翻了,李亨就调军队来攻打。
李白见平叛变成了兄弟相争,急忙离开了李璘的军队。紧接着,李璘战败而死。所有在李璘军中做过事的人,都被以谋反的罪名抓起来,李白也被关进了监狱,后来又被定为死罪。幸亏大将郭子仪向李亨求情,才免他一死,改判流放夜郎。
这时,已经50多岁的李白又开始了流放的生活。一路上,他心情悲伤,很少写诗。还没到达夜郎,又传来皇帝大赦的消息,他虽然获得了自由,可是须发已经变白了。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一生追求仕途,想要做官,实现自己的理想,却从未真正步入仕途。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不久,就辞别了人世。
李白一生渴求入仕做官,强烈追求功名,愤激起伏不平。在他留下的1000多首诗歌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夸张之词,表现出“平交王侯”的幻想。对现实的不满、从政愿望的落空,和他文学创作上追求的个性解放、纵情超脱,始终矛盾地交织在一起,主导着他的思想,体现着他的人格。诗人的崇高和清高,文人的世俗和偏颇,在李白身上得以集中显现。
五、李白之死
关于李白的死,民间流传着好几种说法。
一是醉死。《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二是病死。这种说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后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三是溺死。这种说法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其性格非常吻合。
不管李白是哪种死法,都与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