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概念
“农户可持续生计”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表述,最早在1986年日内瓦举行的布伦特兰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当时主要是围绕学术界普遍关注的“2000年食品问题报告”的会议议题进行讨论。在这次会议中,M.S.Swaminathan、Robert Chambers和其他学者共同确定了一个“以人为出发点,促进贫困农户生活发展”的概念性框架。这一概念性框架的具体观点早在1983年Robert Chambers出版的《农村发展:以末为先》(Rural Development: Putting the Last First)一书中做出过详细的阐述。在Richard Sandbrook的提议下,在1987年的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会议上“农户可持续生计”成为会议讨论的一个焦点。在此基础上,1987年Robert Chambers在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IDS)发表论文正式提出这一主要观点。对这一问题的持续探索直到1992年,Chambers和Conway对可持续生计的概念给出了一个至今都广为接受的定义:生计包括能力、资本和赖以生存的活动空间。农户可持续生计是指农户为维持生计能够应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并从压力中恢复,在保持或提升其能力和资本的同时,不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此概念已意识到农户生计、农业生态系统恢复和社会经济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的重要联系,因而被誉为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启蒙观点。在此之后,许多学者或政策制定者都对农户可持续生计做出相关描述(Carney,1998; Tacoli,1998; Bebbington,1999; Ellis,2000; Frost,2007;等),如从生计最基础的含义出发,指出生计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或工具,建立在能力、资产和环境的基础之上。如果农户能应对来自农业的胁迫和环境冲击,并从中恢复、维持、增加资产或使资产组合效益最大化,保持并不断提高能力,进而为后代生存和发展提供机会,在短期和长期内以及在当地和全球范围内农户持续改善生计的同时又不损坏自然资源和环境,那么农户实现这样的生计才具有持续性。
农户可持续生计概念的提出,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从跨领域、多学科角度深入农村,探究农户生计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并积极进行政策完善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最先开始进行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户的生计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研究,IDS、东安格利亚大学、IIED、ODI、利兹大学、布拉德福德大学、伍尔弗汉普顿大学、伦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伯明翰大学均开展此项研究,在1987—1997年的十年里,大量农户可持续生计理论和实践的观点被作为英国发展政策的基本原则(Solesbury,2003)。20世纪90年代后期,“华盛顿共识”公式化的解决方案受到现实的挑战,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在1999年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上出现的“西雅图之战”,在全球社会论坛中出现的关于全球社会运动、学术交流中,农户的可持续生计研究逐步进入主流,其典型代表就是以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为中心的研究学派。1997年随着执政党工党的上台,英国国际发展署部长Clare Short发表了一份以降低贫困和生计发展为焦点的白皮书(Solesbury,2003)。在白皮书的开头部分着重提到要以“农户可持续生计”为优先发展的重点。
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研究已经放弃了用一种狭窄的观点去分析生产、就业和收入,转向了一种更为广泛范围内的生计研究,涵盖政府政策、社会文化和经济维度。同时,还强调了减少生计的脆弱性、提高环境的可持续性和构建本地优势的发展策略(Parrott,Hebinck and Westernport,2006)。发展至今,农户可持续生计主要研究内容的完善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研究过程中,土地、劳动力和金融资本(仅限于投资要素)才被列入有关农户生计问题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中去,随后技术(物质资本)也加入这一研究内容中;第二个阶段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经验证据显示,没有知识和创业技能(人力资本)将限制其他生产要素的潜力,只要涉及人力资本的问题时,劳动力和技术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借鉴当时作为主流研究的发展经济学观点,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融入农户生计问题研究中去,原因是社会资本在农户获取生计资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知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组织、评估和转换信息,因而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关系有着极大的重要性(Woolcock,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