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引言
生态扶贫是我国着力构建的精准扶贫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事关我国生态安全,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生态功能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对于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协调流域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工作,其建设目的主要是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协调流域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总面积共38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0.2%,涉及人口1.14亿。根据《纲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其主要任务是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功能。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要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选择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大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在限制开发区内,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业的发展;依法淘汰严重污染环境、严重破坏区域生态、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的产业;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企业;只可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以及一些生态旅游业。对于能源的需求,当地主要利用清洁能源,如沼气、风能、小水电、太阳能、地热能及其他清洁能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及其对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严格限制,使世代生活在这一特殊区域并以传统农业为生的农户(家庭)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受到诸多影响,是否会降低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导致政策性贫困人口数量上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对策。因此,关注国家生态功能区农户的生计状况并科学测度其可持续生计能力,将有利于实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农户持续受益机制形成的目标,这也是我国精准扶贫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我国相关部门已关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可持续生计状况,重视政策性贫困人群生计变化的原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与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全国人大连续三年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作为重点建议。2009—2019年,财政部颁布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2012年中央对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等,通过在均衡性转移支付项下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以及生态补偿,旨在对当地农户可持续生计变化产生积极影响,制定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的目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按县测算,下达到省,省级财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分配落实到各相关市县,其分配去向主要是:与改善民生相关的“标准财政收支缺口”和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关的“禁止开发区域补助+引导性补助+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经费补助”两个部分,目的在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损失及当地利益受损集体进行直接或间接补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和国际组织对农户可持续生计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基于农户生计的概念和内涵,并根据农户生产行为、政策作用下资产获取权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及行动环境,提出一整套农户可持续生计框架,该框架被运用到各国或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分析中。随着实证研究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微观主体行为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农户贫困和可持续生计的定量工具研究成为主流。多维贫困指数和生计脆弱性指数(LVI)逐渐被提出,用于研究反贫困和生计脆弱性问题。在目前的研究中,生计脆弱性指数主要用于衡量人们对环境和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压力缺乏适应能力,或对伤害的敏感性以及缺乏恢复力。多维贫困指数体现了可持续的思想,然而在指标选取上只侧重健康、教育、生活质量等微观个人(家庭)因素,且不能客观评估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的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因而无法真实客观地评价区域或生态系统内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脱贫效果评估既是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是当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过程中,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脱贫效果评估,不单要评估收入层面的脱贫,更重要的是考核绿色减贫和科技脱贫的实施情况及成效,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完善和当地居民福祉提升、协调人口—经济—环境关系,以及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在此基础上,本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共分为九章内容。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概述了选题背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以往学者的研究内容,指出当前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确定本书的主要内容框架、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主要梳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进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已逾十年,建设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对当地农户生计的影响值得研究。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主要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进行测度。第三章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概念、研究框架和方法进行了介绍;第四章进一步构建了农户可持续生计指标体系;第五章主要针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农户可持续生计安全指数进行测度;第六章主要针对流域深度贫困地区,对当地农户生计状态的可持续性进行测度。
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七章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概念和研究框架,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利用与保护程度、社会发展能力和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维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科学评估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绿色减贫效果。第八章基于对抽样地区进行的实地调研,科学评估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科技扶贫实施效果。
第五部分,即第九章,阐述了研究和结论启示,一方面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可持续生计情况和减贫成效进行了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