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难点
1.研究重点
中华传统美德本身的复杂性,需要我们进行更为细化的分类,才能更好地传承弘扬。首先,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继承发展问题。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无法割断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但继承传统并不是简单“挪用”与“移植”。新时代背景下,自强、诚信、廉洁、勤俭、知耻、贵和等传统美德,既要重点继承,又需要根据新时代的实践要求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其次,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中华传统美德整体上属于传统伦理和封建主义价值体系,对于公忠、正义、仁爱、孝慈、明礼、知耻这些与新时代价值体系有冲突的传统美德就需要认真分析,剔除其具有阶级与时代局限性的因素,萃取其体现人民性、科学性、公正性的精华,依循新理路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2.研究难点
首先,新时代需继承与转化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提炼和筛选。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德目繁多,甄选出反映新时代要求的中华传统美德并进行较为精确的分类就成为本书的一个难点。其次,探索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问题。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历史方位,中华传统美德如何契合新时代价值理念和实践要求进行现代转化,转化的思路、依据、原则方法、具体路径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
(二)本书创新点
其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如何正确地看待以及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以来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涵盖范围极广的概念,选取中华传统美德为切入点,探讨其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和现代转化,一方面使得研究范围集中缩小,研究内容得以充分展开、深入;另一方面,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以此为研究背景,某种意义上讲是开创性的奠基工作。
其二,研究内容的创新。总的来说,提出把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现代转化作为整体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具体框架和思路。本书内容紧扣中华传统美德,以中华传统美德概念界定为逻辑起点,梳理它的历史演变脉络与历史境遇,以反思和确立对待中华传统美德的正确态度;从理论阐述到实践进路,紧扣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发展和现代转化的主线,在体系完整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在具备理论性的同时增强现实意义。首先,“中华传统美德”概念的逐渐明晰过程,以及不同时期所主要倡导的传统美德,学术界鲜有针对性研究成果。以翔实的文献材料为基础,以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为背景,进行历史溯源和归纳总结,弥补以往研究零星、粗略的不足之处,力图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所突破。其次,新时代需要继承发展和现代转化的传统美德,已有研究缺乏系统完整的分析提炼和更为细致的归纳分类,本书紧扣新时代主题背景,进行了筛选分类,并进一步对如何发展转化做了更深入、更系统地阐释说明。最后,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止步于“应如何”的理论阐述,同时从“怎样做”的实践维度进行探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研究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其三,观点上的创新。首先,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定义,突出美德具有的心灵自由状态的审美特征,为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对于如何继承转化中华传统美德,以往研究集中于从宏观层面的价值方向、基本原则、总体方针等方面进行探讨,微观层面方法机制建构不被学界重视。本书尝试把宏观“面”与微观“点”相结合,提出了中华传统美德继承转化的整体思路以及具体原则与方法。最后,对于传统美德具体条目的现代转化,已有研究不够细致深入。从分析德目的“质料”与“形式”入手,在保留质料合理性基础上转化其形式的特殊规定性,提出一些新观点。
当然本书还有若干不足。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现代转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选题,但也是一个宏大且困难的选题,它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人文知识储备,尤其是中国哲学、伦理学、思想史方面的知识积累,本人在这方面的不足使得研究不够完善。再者,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形成定论,新时代发展与转化的研究成果较少,再加上篇幅和能力所限,研究没能更好地深化、展开,多有遗憾。此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抽象的、一般性的、共性的东西,论述中两者不能完全剥离、泾渭分明地使用。这些暂且克服不了的困难和不足之处,留待日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