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zènɡ)刘(liú)景(jǐnɡ)文(wén)
[宋(sònɡ)]苏(sū)轼(shì)
朗读音频
荷(hé)尽(jìn)/已(yǐ)无(wú)/擎(qínɡ)雨(yǔ)盖(ɡài),
菊(jú)残(cán)/犹(yóu)有(yǒu)/傲(ào)霜(shuānɡ)枝(zhī)。
一(yì)年(nián)/好(hǎo)景(jǐnɡ)/君(jūn)须(xū)记(jì),
最(zuì)是(shì)/橙(chénɡ)黄(huánɡ)/橘(jú)绿(lǜ)时(shí)。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花凋谢,连能够遮雨的叶子都枯萎了。
【注释】荷尽:荷花凋谢。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菊残犹有傲霜枝
凋落的菊花仍有花枝在寒霜中傲立。
【注释】菊残:菊花凋落。傲霜:不怕风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
您一定要记住这一年中最好的光景。
【注释】君:古代尊称,相当于“您”。
最是橙黄橘绿时
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幼聪颖,学识渊博,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词人,并称“苏辛”。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等。
名家赏析
苏轼一生才华横溢,早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新党时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王安石变排挤而外任,44岁法被废除后他被调回朝廷,又为变法中有利国家的新法辩护,被旧党排斥。就这样,他一生宦海沉浮,起起落落,四方奔波,最远被贬到海南。这些现实的遭遇并没有真正地打击到苏轼。
刘景文性格豪放,心胸开阔,苏轼对刘景文一见如故,称其为“慷慨奇士”,然而刘景文也是仕途不顺。1090年,55岁的苏轼为58岁的刘景文写了这首诗。结合这些背景,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这首诗歌的意思了。
荷花落尽,当时如雨伞般擎着的亭亭荷叶已经凋零;菊花也枯萎了,只有菊枝还在寒霜中傲然挺立。前面两句对仗工整,写出了初冬之际,荷菊的凋败。时序轮转是自然规律,即使傲然有节如荷菊,仍然要退出天地之间的大舞台。
但诗人话音一转,立刻用充满激情的语气安慰和鼓励友人:这才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啊,花落叶残,硕果却挂满枝头,橙黄橘绿,不正是初冬之时温柔又热情的景色嘛!比起花叶仍然魅力无穷啊!荷叶和菊枝,是在暗喻刘景文高妙的风姿和高尚的节操;橙橘,古代文化中的嘉果,也被苏轼用来譬喻刘景文中老年的景况。中国文化爱用四季比喻人生。中老年,正是人生的秋冬时节,此时人纵有才华和志向,也难免有感叹岁月流逝、时不我待的苍凉心境。苏轼希望刘景文不要有这种迟暮晚景的凄凉颓唐,失之东隅,还可以收之桑榆,未来仍然充满期待。整首诗是苏轼乐观心境的写照,洋溢着对刘景文的赞美和鼓励之情。
生活运用
今年,雯雯的学校组织秋游的地方是植物园,很多同学一开始都兴味索然,觉得夏天已过,万物凋零的画面没什么值得观赏的。可是大自然总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虽然“荷尽已无擎雨盖”,却“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秋天独有的收获之美!
《赠刘景文》思维导图
诗人们写了诗,自然是渴望有知音来欣赏的。贾岛曾说如果没知音点赞,就回老家再也不写诗了。可是天下那么大,谁才是自己的知音呢?这就需要诗人们想办法去宣传自己,“推销”自己的作品了。
在公众场合比如驿站旅店、寺庙名胜的墙壁上题诗和挂诗牌(活动木板),相当于发表诗歌,宣传效果非常好。另外,在一些社交场合如郊游宴饮时,文人们不但会相互赠诗,歌女们也会传唱他们的诗作。最重要的宣传方式是干谒(向位高权重者自我推荐)和整理成诗集印刷出来,这两种方式自然更考验诗人的水平。
还有一些比较另类的宣传方式,比如隐居名山,看似埋没了名声,可在大家都仰慕隐士的特殊时期,这也是一条出名的“终南捷径”。李白就曾经尝试过这样的方法。
唐代诗人唐求,把存诗稿的大瓢投入江中,随波漂流,希望被有缘人看到。这种“佛系”的宣传方式,让他得了一个“诗瓢”的雅号,也算另辟蹊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