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丛 人生风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掌门人导语

湘菜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辣”,以“嗜辣如命”形容湘人饮食特点,似不为过。当然,对此四川人不服气,贵州人也不服气,历史上好像三省对此就有过争论。其实,争论归争论,这样的事是很难有定论的。“辣”只是三省人饮食的一个泛概念,具体到各色人等,每个家庭,每一区域,又都有很大的区别。即以湖南为例,湖区嗜辣就不如山区,城中嗜辣就远不如乡野,劳心者嗜辣就远不如劳力者。因此,气候、区域、职业对辣的爱好大相径庭,并非湘黔川人先天有嗜辣基因。

湘菜中有什么东西是最好吃的呢?这是谁也说不准的,千人就有千人的口味,东家说好吃的东西,西家却不敢恭维。但有一条可能是大家都认可的,即“吃在民间”。

时下城中宾馆林立,酒楼遍地,食客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但实话说,这些所谓的“美食佳肴”,多是因为有宾馆酒楼的豪华装修和良好的就餐环境而让食客驻足。所谓吃美味,还不如说是吃“排场”。前些年,不是这里推出“满汉全席”,便是那里推出“宫廷御宴”,结果,食客几次光顾,便兴致索然,味同嚼蜡。于是,许多宾馆酒楼不得不眼睛向下,关注民间。我们所在的长沙城,一阵子风行“宁乡口味蛇”,一阵子又流行“浏阳黑山羊”,——湖南许多乡间的菜一下子涌入城中,让城市里好生个热闹。

湖南是中国方言极其复杂的一个省份,饮食也是如此,散落在民间的饮食小吃的特点也极其丰富。它不像北方有些省份的饮食那般单一,几个有特色的品种几乎流行了每家每户,也不像南方其他有些省份,品种很多,举凡一省各地域都普遍接受。湘人则不然,流行于某县的特色饮食,邻县则浑然不觉。

湖南人在饮食方面的确是创造力不低的省份。譬如一个鸭,在湖南各地形成品牌特色就数十种,远不像北京,就那么一种“北京烤鸭”,虽是名气大,但单一。湖南对鸭的做法,湘南永州就有“血鸭”,郴州一带就有“板鸭”,常德一带就有“酱鸭”,怀化就有“芷江煨鸭”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都是民间创造。然而此类特色小吃近年来搬到城里,真传的不多,仿冒的不少。譬如一时间冒出的“乡菜馆”,虽不乏有正宗的,但原料一项,就打了不少的折扣。乡野民间的风味特色菜,首先是取了天然的原料。湘南马田的豆腐、豆皮,可谓味甲天下,制作的工艺自然有其特色,但关键在黄豆原料和水质。马田人有到长沙做豆腐的,但那豆腐就无法与马田本地的豆腐相比。风行于湖南各城市一阵的“干锅土鸡”,其实大部分都不是土鸡,因而味道就去了大半。

如果在湖南的乡间旅行,不经意中叩开了一家农户的家门,说不定倒可以品尝一餐美味的农家佳肴。究其原因,根本的一点是原汁原味,本土本色,自然,佐之以民间烹调的高超手艺,就更加令你品尝之后,历久不忘。

在我们的印象中,湖南作家群中,真正可以称为“美食家”的似乎缺席,但令我们感动的是,不少可以称为湖南顶尖级的作家,在我们的诚恳的邀请下,跻身“寻找乡土的吃食”的撰文队伍。他们定然不能像美食专家那般,对一道美味细缕精析,更不会像烹饪高手那样,尽施火功刀法。他们全凭了感受,从独特的作家的味觉体验和感受出发,更多地从民间的吃食中寻找佳肴。因此,本书便具有了湖南民间美食探胜寻宝的意味了。

作家往往具备独特的个性,他们看人,看事,往往有非常人所有的视觉,因此才能道人所不道。但在味觉上,我们以为作家与常人并非二致,只是在味觉感受后的想像能力可能比一般人更丰富,更独特,因此,在他们的笔下,往往是“物质”的味觉感受和精神的想像力结合,生发出一些新的饮食体验。但不管这种体验是如何的独特和奇异,本书的几十位作家都似乎不约而同的将笔触及到民间,他们的故乡,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这里才是他们味觉的记忆中最深刻的地方。

因此,本书不是湖南地方小吃的大全,而只是地方特色美食珍珠的拾掇。尤其是湖南小吃中已经风靡全国,为世人皆知的臭豆腐、火焙鱼、东安鸡、红烧肉等,作家们都视而不见。他们所写的,似乎都是并不为太多人知晓的“民间偏方”。这样写来,我相信来过或未来过湖南的读者诸君,读来可能更饶有兴趣。

在本书中,还不乏有在对“美食”的神往中,深深地忧患着生态环境的篇什。这些警世的篇章给读者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饮食”的范围,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告诉人们要“好好的吃”,“好好的生存”。湖南的确是“山珍野味”极其丰富的内陆省份,尤其是旅游风景区,更具有这类爱好的食客一饱口福的条件。当你举箸之间,如你能读到“蛙说”一类的文章,也许你会犹豫再三,强咽口涎,不忍再啖。因此,本卷中的这部分文章,不在于诱起你的食欲,而是打消你的食欲,我想,任何一位负责任的美食家,都会欢迎有更多的这样的美食文章大行于世。

写到最后,我们还要为湖南推销几句。湖南人好客,实在,地方风味特色小吃不逊于东西南北。有机会到湖南旅游的诸君,我劝你们多到民间乡野走走,在视觉、感觉、味觉上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该文为《寻找湘楚美食》丛书前言,与梁瑞郴合作,2003年学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