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的遇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2章 恐龙鼎盛时期的侏罗纪

侏罗纪是中生代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13亿年前,结束于1.45亿年前,分早、中、晚三个世。

侏罗纪的名称来源于瑞士、法国交境的侏罗山(也译汝拉山)。1795年,德国 A.von洪堡根据该山的白色灰岩首先提出侏罗灰岩名词。1829年,法国古生物学家A.布朗尼亚尔据此首次提出侏罗地层术语。由于欧洲侏罗系岩性具有明显三分性,1837年,L.von布赫在德国南部将侏罗系分为下、中、上三部分。1843年,F.A.昆斯泰德则将下部黑色泥灰岩称为黑侏罗,中部棕色含铁灰岩称为棕侏罗,上部白色泥灰岩称为白侏罗。它们大体依次相当起名于英国的里阿斯统、道格统和麻姆统。

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侏罗系,位于三叠系之上、白垩系之下。中晚侏罗世时,超级陆块盘古大陆真正开始分裂,板块运动导致了南美洲的南部从非洲裂开;劳亚古陆也逐渐地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开,大陆地壳上的缝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而印度则准备移向亚洲。沿着这些裂谷大陆的边缘,火山活动频繁。与此同时,欧亚大陆南下,缩小了特提斯洋。侏罗纪海平面的上升,北美和欧洲间形成了大陆边缘的海道。侏罗纪时期,地球上要比三叠纪时拥有更多的独立陆块,导致海岸带增多。

侏罗纪的气候较现代温暖和均一,但也存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区别。早、中侏罗世以蒸发岩、风成沙丘为代表的干旱气候带出现于联合古陆中西部的北美南部、南美和非洲,晚侏罗世时扩展到亚洲中南部。中国南部,早侏罗世时处于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中晚侏罗世逐渐变为炎热干旱环境;中国北部,早、中侏罗世气候温暖潮湿,晚侏罗世温暖潮湿地区缩小。环太平洋带的强烈构造变动与太平洋板块向周围大陆板块的俯冲密切相关。伴随着构造运动的强烈岩浆活动形成钨、锡、钼、铅、锌、铜、铁等矿产,成为太平洋金属成矿带主体部分。

侏罗纪前期,因为经历大灭绝,所以各种动植物都非常稀少(属于休养生息的阶段),但其中恐龙总目一枝独秀,伺机称霸陆地。侏罗纪中晚期以后,恐龙成为地球上最繁荣昌盛的优势物种,此后统治地球1.5亿年,直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

侏罗纪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陆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海生的菊石、双壳类、箭石仍为重要成员,六射珊瑚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变化很小。棘皮动物的海胆自侏罗纪开始占领了重要地位。

侏罗纪时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槽齿类灭绝,海生的幻龙类也灭绝了。恐龙的进化类型--鸟臀类的四个主要类型中有两个繁盛于侏罗纪,飞行的爬行动物第一次滑翔于天空之中。具有皮质翅膀的翼龙类是空中的优势生物。早期的鸟类也出现、最著名的就是始祖鸟,拥有与小型兽脚类相似的骨骼、牙齿和爪子,但也有长羽毛的翅膀和尾巴,并且能够飞翔。空中生物与地面生物也会产生演化。鸟类首次出现,是动物生命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一。伴随着鸟类的出现,脊椎动物首次占据了陆、海、空三大生态领域。恐龙的另一类型--蜥臀类在侏罗纪有两类最为繁盛:一类是食肉的恐龙,另一类是笨重的植食恐龙。海生的爬行类中主要是鱼龙及蛇颈龙,它们成为海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成员。

三叠纪晚期出现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已濒于灭绝。早侏罗世新产生了哺乳动物的另一些早期类型--多瘤齿兽类,它被认为是植食的类型,至新生代早期灭绝。而中侏罗世出现的古兽类一般被认为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

软骨硬鳞鱼类在侏罗纪已开始衰退,被全骨鱼代替。发现于三叠纪的最早的真骨鱼类到了侏罗纪晚期才有了较大发展,数量增多,但种类较少。

侏罗纪的菊石更为进化,主要表现在缝合线的复杂化上,壳饰和壳形也日趋多样化。侏罗纪的海相双壳类很丰富,非海相双壳类也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在陆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罗纪的昆虫更加多样化,大约有一千种以上的昆虫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泽附近。除原已出现的蟑螂、蜻蜓类、甲虫类外,还有蛴螬类、树虱类、蝇类和蛀虫类。这些昆虫绝大多数都延续生存到现代。

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极盛期。苏铁类和银杏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松柏类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

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各类恐龙济济一堂,构成一幅千姿百态的龙的世界。当时除了陆上的身体巨大的雷龙、梁龙等,水中的鱼龙和飞行的翼龙等也大量发展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