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灼口综合征
【概述】
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是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以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多伴有口干、味觉改变、头痛、情绪变化、常不伴有黏膜病损及其他临床体征的一组综合征,无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绝经期女性患病率高。目前,发病机制不清,有研究提示与社会心理和精神异常共病。由局部病变(念珠菌病、扁平苔藓、唾液减少)或系统性疾病(药物诱发、贫血、糖尿病、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Sjögren综合征)引起的继发性灼口综合征是否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仍然存在争议。
【临床表现】
表现为口内烧灼样疼痛,每天发作至少2小时,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疼痛部位好发舌前2/3、硬腭前部和下唇黏膜,最常累及舌尖或双侧舌缘。有些患者表现为早晨症状轻,午后逐渐加重,傍晚症状消失,可以出现主观口干、感觉迟钝和味觉改变。部分患者有精神紧张、抑郁、焦虑、烦躁、失眠等精神表现。
【体格检查】
患者舌及口腔黏膜的色、质、形态和功能无任何异常。
【辅助检查】
BMS患者多巴胺D1/D2受体比率下降,功能MRI检查有大脑功能减退现象,口腔黏膜血管存在微循环障碍。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国际头痛分类第3版(beta)》(ICHD-3)灼口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A.口腔疼痛符合标准B和C。
B.每天超过2个小时,持续超过3个月的反复发作。
C.疼痛符合下列全部2项:
1.性质为烧灼样。
2.感觉出现在口腔黏膜表面。
D.口腔黏膜外观正常,包括感觉测试在内的临床检查正常。
E.不能用 ICHD-3 中的其他诊断更好地解释。
灼口综合征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分布区发生的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剧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大多有“扳机点”,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因各种病变侵及三叉神经根、半月神经节和/或神经干所致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多伴有三叉神经受损的体征,如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感觉障碍、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咬肌无力、萎缩等。有时可有邻近神经结构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如面瘫、听力减退、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等。头颅MRI或CT检查可发现颅内病变。三叉神经痛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大多患者有效。
2.舌咽神经痛 主要是舌咽部及耳深部的短暂性和突发性剧烈疼痛,疼痛“扳机点”常在一侧舌根部或扁桃体、咽喉、耳屏、耳郭处,患者吞咽、张口、冷饮、呵欠、咳嗽会诱发疼痛。疼痛发作时局麻药咽喉壁喷雾可缓解疼痛。部分患者卡马西平治疗有效。
3.内分泌代谢紊乱、肝脏疾病、口腔白色念球菌感染、扁平苔藓、酒精中毒、免疫性疾病等导致的舌痛相鉴别。
【治疗原则】
目前对BMS的治疗尚无特殊方法,治疗原则包括:去除可疑病因,避免不良刺激,停止不良习惯,停用可疑药物(如某些抗高血压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利尿药),消除抑郁,焦虑,恐惧心理。
1.心理及精神药物治疗消除患者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对有明显抑郁,焦虑,恐惧心理者,可用安定,阿普唑仑,盐酸氟西汀,度洛西汀等治疗。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结合认知治疗能提高疗效。
2.雌激素替代疗法对绝经期女性患者主要用激素替代疗法,持续补充雌激素。
3.舌神经阻滞治疗,可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加局部麻醉药作舌底双侧舌神经阻滞。
4.物理治疗
5.其他疗法 积极治疗有关系统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等),对有白色念球菌感染可用碱性溶液漱口,对某些细菌感染者可对症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保持义齿卫生,纠正咬颊、吐舌、舔舌等不良习惯。
【康复和预后】
平时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咬牙,磨牙,舔舌等不良习惯,积极治疗口腔疾病。BMS目前病因不清,现有治疗手段疗效仍不甚满意,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但不会造成生命危险。
(陈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