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岱庙、东岳庙祭祀用乐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关于泰山祭祀

一、山川之祭

中国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国家。由于古代人们的认知水平及科学技术所限,把天地山川、风雨雷电、洪涝灾害等不可控的自然现象看做是神灵使然,认为万物有灵,因此要对这些神灵怀有崇敬、敬畏之心,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自然崇拜。在万物有灵论的观念下产生了原始崇拜。自然崇拜是原始崇拜的一部分,山岳崇拜则是自然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詹鄞鑫认为,我国古代山岳崇拜的起源,最迟不会晚于以农业为主的仰韶文化时代。[1]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2]

张守节《史记·正义》释曰:“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谓山川之神也,能兴云致雨润养万物也,故已依冯之剬义也,剬古制字。”又释“大小之神”,曰:“大谓五岳、四渎,小谓丘陵坟衍。”[3]

正因为众神灵能够“兴云致雨,润养万物”,人们对它们怀有敬畏之心,所以就有了对这些神灵的供奉。祭祀目的是为了感恩上苍、感谢上天赐予食物,祈求风调雨顺。祭祀源于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的直接结果就是多神祭祀。上古先民的祭祀,是一项十分重要、非常普遍且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宗教活动。先民们早已有了由多神崇拜分而祀的类分理念。《史记·五帝本纪》言帝颛顼高阳“依鬼神以制义”。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将“依鬼神以制义”解释为:

鬼神聪明正直,当尽心敬事,因制尊卑之义。故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是也,正义曰: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谓山川之神,也能兴云致雨,润养万物也,故已依凭之剬义也,剬,古制字。 [4]

至少在五帝时期,人们不仅对神灵进行祭祀,而且已经有了把众多神灵分层次进行祭祀的理念,以彰显其尊卑有序的观念。祭祀是为礼,祭祀之礼有相应的仪式,仪式表达虔诚敬畏。《左传·文公二年》曰:“祀,国之大事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重视祭祀。山川之祭源于自然崇拜,山川之所以受到祭祀,是因为它们能够泽被四方,山川高大雄伟,有丰富的物产,能给人们提供生存所需的食物,并且还是为人们提供庇护的地方,因而要对其进行祭祀。山川祭祀,是一种感恩典礼,感谢山川,感谢天地。《五经·正义》释曰:“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报功天地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向上天汇报、报告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另一方面是为了回报、报答天地给予人们的一切,感恩天地。封禅泰山的目的除了报功,同时也含有感恩的一面。所有的祭祀,都具有报恩之意。“天视自我民是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意志代表人民的意愿。天地为万物之本,人民为邦国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天地,就是感恩人民,敬畏天地,就是敬畏人心。”[5]在古代,山川祭祀是一项十分重要、非常普遍且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宗教活动,因此,得以广布和流传。在学界的考古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祭祀山川的祭坛遗址,如1995年4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东阿县境内发现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先民用来祭祀的大型祭坛。另外“山东省大坟口莒县,灰陶尊的日月山三形合一符号,暗示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已有山川崇拜迹象”。[6]三星堆出土的玉璋亦有山川祭祀图像。

二、五岳祭祀——山川之祭的代表

在对山川进行祭祀的最初阶段,山川没有具体特定的指向,乃泛指一切名山大川。山川祭祀理念早已有之,但作为四岳、五岳提升的意义还是有一个过程,这当然是要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在建立起国家层面社会秩序后方有这样的情状。史书中最早关于山岳名称的记载始见于《尚书·舜典》,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中,各选出一座山作为山川的代表进行祭祀,于是有了“四岳”的记载。《周礼· 春官·大宗伯》最早出现“五岳”的概念:“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但文献中却没有明确说明五岳具体所指的是哪五座山。《礼记·王制》中记载了“五岳”的祭祀等级,即“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7]天子乃一国之君,因此他可以祭祀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诸侯乃皇帝的臣民,只能祭祀境域内的山川。

对于五岳观念的形成时间及五岳定名的时段学界也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中国五岳观念是伴随着“五行”学说产生的;[8]顾颉刚认为,五岳形成及定名时间晚于汉代;牛敬飞认同顾颉刚所说的五岳定名时间较晚,但同时又指出,五岳定名时间不会晚至汉代,因为与《尚书》中记载相悖。[9]

笔者认为,既然周代的史书中已经出现了“五岳”这个词,《周礼》载:“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那么说明至少到周代,五岳的观念已经形成。至于五岳的定名时间,自然是在五岳观念形成之后。东汉郑玄《周礼》注释中指出:“五岳,东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华山、北曰恒山、中曰嵩山。”[10]

那么说至晚到汉代,五岳已经有了明确的指向,分别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且五岳作为山川之祭的代表,是要按其等级进行祭祀的。

汉刘邦取得天下后,承上古遗风,颁诏:“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11]并且明确规定了五岳四渎祭祀的地点:

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灊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 [12]

汉代这一制度的提出,使得五岳从众多山峦中脱颖而出,成为朝廷山川祭祀的代表,并且泰山在五岳中的地位被提高,泰山祭祀为一祷五祠,其余四岳皆为一祷三祠。

汉代五岳制度的确立,使得五岳祭祀更加正规化,魏晋南北朝时虽然政权分裂,战乱不断,对于五岳的祭祀有所减少,但从未间断。唐宋时期五岳不断加封帝号,地方祠庙也一度被赐额赐号,以彰显对五岳山川神的重视,如《宋史》载:

故凡祠庙赐额、封号、多在熙宁、元佑、崇宁、宣和之时。 [13]

唐宋时期岳渎祭祀一直位列中祀,如《大唐开元礼》曰:

日月星辰、社稷、先代帝王、岳镇海渎、帝社、先蚕、孔宣父、齐太公、诸太子庙并为中祀。 [14]

《宋史》曰:

其诸州奉祀,则五郊迎气日祭岳、镇、海、渎,春秋二仲享先代帝王及周六庙,并如中祀。 [15]

五岳施行长史负责制,如遇大事由皇帝遣官祭祀岳渎。元代五岳祭祀承袭前代,且道士取得了代祀五岳的权利。崇祀五岳等山川祭祀之俗延至明清。《五礼统考》载:“国初令祀太岁及四季月,将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城隍旗纛诸神,尝建山川坛于天地坛之西,正殿七坛曰太岁、曰风云雷雨、曰五岳、曰四镇、曰四海、曰四渎、曰钟山。”[16]《清实录》也有很多关于五岳及山川祭祀的记载:

礼部议。合祭大享殿典礼,上帝皇只南向,太祖太宗东西相向,俱在殿内。大明一坛,在东,西向,夜明一坛、星辰一坛,在西,东向,俱在丹墀内。设东十坛:北岳、北镇、东岳、东镇、东海、帝王、山川、神只、四渎西十坛。 [17]
乙丑。谕内阁。直省各府州县、设立坛墠。致祭社稷。及风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神。每岁春秋展祀。以崇报享。典至重也。 [18]

综上所述,古代人很早就重视山川之祭,并且将山川之祭列为国之正祀。自秦汉始,山川祭祀一般和帝王巡幸紧密相连,凡帝王出巡径过名山大川,都将亲自或者遣官进行祭祀,另外,山川祭祀最常见的是与求雨等活动相联系。山川祭祀延续至明清时段,朝廷遇有大事件也会对山川进行祭祀,并且无论是在宫廷的祭祀中,还是在地方府州县的祭祀中,都有山川祭祀的存在。五岳作为山川之祭的代表,自汉代被正式列入国家祀典,直到封建制度解体,五岳祭祀一直是国家正祀之祭。泰山作为五岳之首,乃古代山川之祭的延续。

三、泰山五岳之尊的形成

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位于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泰山所在行政区划曾多次变迁:春秋时为鲁地,后属齐,为博邑。秦为奉高、博二县,属齐郡。汉为奉高、博二县,属泰山郡。东汉、晋因之。南北朝刘宋因之。元魏改博为博平,与奉高仍属泰山郡。隋开皇六年(586)改奉高曰岱山,十六年改博平曰汶阳,寻改曰博城。炀帝时大业年间(605—618)仍以岱山属鲁郡。唐武德五年(622)于县置东泰州,贞观元年(627)州废,省梁父、嬴、肥城、岱山4县入博城,乾封元年(666)更名乾封,总章元年(668)又曰博城,神龙元年(705)复曰乾封,属兖州鲁郡。宋开宝五年(972)移乾封于岱岳镇,即今治城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曰奉符,属袭庆。金初为泰安军,大定二十三年(1183)升为州,领奉符、莱芜、新泰3县。元属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析隶省部,领县4,视金增长清。皇明洪武元年(1368)省奉符入州,割长清,与州并隶济南府。清雍正间(1723—1735)升泰安府,同时设泰安县。由以上梳理可以看出,自有国家始,泰山一直是在国家的管辖范围之下。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五岳之尊,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属于国家祭祀、皇家祭祀的范畴,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先秦史书《礼记·王制》是现存典籍中提及泰山祭祀的最早记录,其中说到上古关于天子巡狩文字如下:

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 [19]

刘云军认为,虽然从文字上看,关于天子五岳祭祀行为在上古舜帝时期似乎已经有之,但是由于当时交通情况的限制,那些记载极有可能是后人根据西周天子祭祀山神情况杜撰出来的,不可全信。[20]《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曰:

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 [21]

叶涛引用了《礼记》中关于帝王巡守制度的话并对上述记载进行分析认为:“当时泰山的地位与其他四岳是并列的,还没有出现后来的泰山地位上升而成‘五岳独尊’的局面。”“天子对五岳的巡守,除了时间不同,礼仪完全相同。”[22]汉末黄巾起义时风行的《太平经》曰:“中山以五岳为君长,五岳以中级下泰山为君长”。[23]对于泰山是如何成为五岳之首的,史书有多种解释: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

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死后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24]

《述异记》里记载,盘古死后身体的头、腹、左右臂、足五个部位化为五岳,因为尸体的头向着东方,化为东岳,头即是首,因此泰山就成了五岳之首了。显然这种说法只是神话传说,不足为信。泰山五岳之首、五岳之尊的形成,是伴随着阴阳五行学说而形成的。古人认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神秘莫测的山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泰山又地处生命之源的东方,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了。

清人郝懿行《尔雅义疏》中说道:

东方为岱者,言万物皆相代于东方,是阴阳交替,万物更生之地,按五行属木,四时属春,五常为仁,八封为震,星宿为苍龙,古人视为紫气之源,吉祥之地,神灵之宅。

这种说法是根据阴阳五行说来进行解释的,泰山位属东方,东方又是万物更生之地,因此泰山就被看做是五岳之首了。

“五岳诸山原本都是各地区的名山,把它们概括为五岳,作为山岳代表统一祭祀,当是国家统一之后的事情。五岳观念的真正形成,当在西汉武帝时期;庙祀制度的完备,当在西汉宣帝时期。”[25]泰山原本只是古代齐、鲁国的“望”,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利,人们眼界所限,齐鲁人便认为泰山是其肉眼所见最高的山。[26]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显著的山,泰山又在鲁地之东方,受五行思想的影响,因此在鲁人眼里,泰山就是最为高大神圣的山。王晖认为:“西周、春秋时期天室山(嵩山)地位最为显赫,泰山并非处于十分显赫的地位。从《山海经》来看,泰山地位并不十分突出,甚至连次要都不够。泰山地位的上升大约始于春秋时代,是随着齐鲁文化的兴盛而兴盛。”[27]

泰山被看做是万物之始,阴阳交代,生命之源的起始地。因此为了巩固统治,受天命而为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其权力神圣不可替代的象征。“天子五年一巡守”“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巡守的意思就是巡视其管辖的领地。作为山川的代表,五岳是天子巡守的重要场所。对于五岳而言天子都可以对其进行巡守,而泰山不同,除了巡守以外,还要在泰山上行封禅之事。泰山封禅,“封”即在岱顶聚土筑圆台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禅”即在岱下小山丘祝方坛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义。因此泰山封禅的目的实际上是感恩“天、地”。明确可考,真正举行过封禅大典的有六位皇帝,分别为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除封禅外,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都曾亲自到泰山致祭,刻石纪功。

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唐代唐玄宗封禅泰山,首次以御文的形式称泰山为五岳之首。《纪泰山铭》曰:“其方处万物之始,故称岱焉,其位居五岳之伯,故称宗焉……岩巍岱宗,卫我神主。”也正是由于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东方之始,万物交代”“主掌生死”,得到历代帝王青睐、文人墨客推崇,泰山的地位逐渐高于其他四岳,而成为五岳之首、五岳独尊。因此,泰山随于五岳并置作为国家山川之祭的代表加以祭祀,然其为首、为尊的观念又使得它在一般意义上高于其他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