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评论(第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专家访谈

疫情防控之下的劳动创新与劳动教育

——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杨志明[1]

【受访专家简介】杨志明,男,山西朔州人,曾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党的十七大代表,第十届、十一届甘肃省委委员。

访谈人:这次全球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直接影响到劳动者就业。您认为,这次疫情的冲击对我们做好“保就业”工作有什么样的启示?

杨志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对劳动者冲击之大,前所未有。疫情对我国经济的第一次冲击是从今年(2020年)1月下旬开始,第二次冲击是3月份国际疫情大流行,一些复工后的企业遭遇“断单”后又产生下岗失业增多的风险。中国劳动学会和新华社经济信息社联合对全国500家左右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130多家有代表性的外向型企业和一些小企业集中进行快速调查。调查发现,防疫下的复工有许多创新和变化,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闪光点。

第一,制造业中的大企业是复工复产的骨干力量,也是吸收农民工就业的主阵地。我国制造业大约容纳7600万名农民工就业,很多制造企业在2月中下旬率先复工,3月下旬受到国际疫情蔓延冲击,断单、断链增多,现在正处于快速补链、扩链、建设国际国内双循环产业链的过程中,4月份,多数企业已经恢复或接近上年同期生产水平。其中,生产防疫物资企业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有益于健康的食品加工企业疫情期间恢复更快,增长势头好。

第二,建筑业吸纳大量农民工等劳动者,是复工复产的支柱产业。我国建筑业约有近5000万名农民工就业,部分重点工程在今年元宵节之后就已经复工,其余大多在2月底后陆续复工,由于建筑业工期一般都是一至两年,受国际疫情蔓延冲击小,资金充足、员工稳定,原材料大部分在国内有保障,成为今年下半年巩固复工复产的稳定力量,当前国内建筑业正在加班加点弥补疫情冲击所耽误的工期。

第三,服务业是复工复产中大容量吸纳就业的产业。我国餐饮、住宿、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行业能吸纳大量中低端劳动者,疫情期间出现“断崖式”下滑,是受损严重的“四大”困难行业。2020年春节假期约有2000万名农民工值守岗位,3月下旬至4月随着市场整体的恢复,陆续复市复业,但复工不能复产、复产不能复销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线上订餐、线上销售、线上预约旅游等借势兴起。疫情期间的消费疲软是遏制餐饮业复苏的最重要因素,此外,还有原材料价格高且损失率高、员工就业成本高、防疫成本高等多重经营压力。疫情防控中的蔬菜副食品市场恢复快、回升大,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甚至还略有增长。

第四,现代服务新业态的快速复工复产为大量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岗位。现代服务业受国内经济恢复影响较大,受国际疫情蔓延的新一波冲击较小,整体上回暖较快,保障了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成为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的新兴力量。快递业较早全面复工,保障了广大居民的居家生活物资配送;外卖企业在春节期间仍有开工,单位订餐量下降,但居家需求上升;网约车业务初期下滑较为明显,司机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但随着管制解除,网约车业务又快速回升;网络直播带货服务有报复性的增长。

第五,家庭服务业的刚需促进复工复产。我国家庭服务业吸纳3000多万名农民工就业,疫情期间产生强大的刚性需求。快速调查发现,杭州三替集团有15000多名农民家政工,2月上旬复工率约40%,随着国内疫情转稳,4月下旬回升至80%;北京爱侬等骨干家庭服务业企业,今年上半年复工复产率都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第六,中小微企业处于急待抢救的“重症区”。中小微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资金积累不足,受市场急剧下降、人们较长时间居家生活的严重影响,很多已经处于歇业、半歇业状态,只有少部分正在艰难复业。酒店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企业受影响非常大,短期恢复困难较大,随着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低风险地区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但要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仍然需要较长过程。

第七,人力资源服务业链接劳动者与企业的作用正在显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手牵农民工等大量的劳动者,一手牵用工企业,因此,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复工一方面取决于自身恢复情况,另一方面受客户企业复工需求影响。疫情期间,人力资源服务业复工恢复较快,接近九成已在今年2月底前复工。特别是线上人力资源服务需求较大、普遍采用远程办公方式、复工复业率较高。

第八,外向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外贸企业员工面临的失业风险高。国际疫情蔓延给国际市场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断单、断链使有些复工的外贸企业出现订单“吃不饱”、人员“岗不稳”的困难,企业承受国内外疫情冲击叠加的压力,外贸收入大幅下滑、用工需求萎缩。

第九,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复工复产风景独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复工复产新天地,带动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有力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工精准脱贫。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在中西部边远地区,受疫情冲击小,主要吸纳当地农民工,除疫情冲击订单减少外,基本没什么大的影响,从2月10日复工后,大多数保持正常发展。

第十,“一带一路”项目出现人力资源空档期。海外项目的农民工大多数于春节前回国过年,因驻地国防疫管制,无法按时回到项目所在国,复工复产只能靠原准备春节后回国轮休的员工加班加点和就近招聘技工。

从以上十个典型行业和企业可以窥见劳动者复工复产全貌。劳动者从部分先行军到“大部队”陆续返城返岗,构成中国特色的复工图景,显示出中国亿万劳动者在特殊时期迎难而上、不畏风险、艰苦劳动的优良品质,为战疫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又持续创新生产、创新经营,为步入正常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经济贡献活力和韧性。

访谈人:疫情暴发以来,中央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做出了一系列统筹部署,在您看来,各地企业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有哪些实践创新?

杨志明:我国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防疫与复工双兼顾的实践创新,复工复产在防疫防控条件下展现出新的特点,从农民工逆势而上的防疫与复工中折射出被越来越多国家认可的中国特色的实践创新。

第一,错峰返城、分批复工有合理性和科学性。面对疫情冲击,区分不同行业错峰返城、根据地域风险级别不同分批复工是因企施策、因地制宜的重要举措。错峰的合理性在于防疫防控条件达到要求的行业先行复工,分批的科学性在于选择低风险甚至无疫情地区先复工。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的,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二,取消影响复工复产的种种限制,使亿万劳动者快速有序复工。农民工输出地大多是中西部疫情低风险甚至无疫情地区,如果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的“封村”“封路”“限行”等过度管控措施,会造成农民工返城复工难。根据中央决定,从疫情暴发按下延长假期的“暂停键”,到防疫积极向好时按下有序复工的“转换键”,再到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时按下全面复工复产的“加速键”,审时度势、果敢决策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是快速有序复工的重要保证。

第三,去除过度防控障碍,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点对点链接服务。中央要求取消限制复工的种种障碍,劳动者输出地与输入地联手打通复工的“堵点”。农民工出村复工开健康证明或扫健康码从跨省互通到全国互认、数据共享,消除劳动者跨地区流动的诸多不便;针对所在地区无疫情发生或属于疫情低发区,出村时测体温后已有“无症状”通行证的农民工,取消其返城到超特大城市隔离14天的规定等,这些措施实现了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的点对点链接,确保复工复产有序进行。

第四,两千万名劳动者值守岗位的实践给防疫与复工“双兼顾”提供现实案例。面对疫情冲击,防疫防控必须以局部先行复工的付出来保障全局所需要的防疫物资生产和城乡流通服务,五类劳动者逆势而上:一是生产防疫防控物资人员;二是保障防疫及生活必需物资的物流供应人员;三是保障城市蔬菜交易市场正常的服务人员;四是快递、外卖、网约、寻呼服务、家庭服务业人员;五是火神山、雷神山和方舱医院等重点工程的建设者等。这些活生生的案例说明只要防护措施到位,保障生产服务和个人健康安全是可以同时做到,也为加强返城农民工防疫和复工提供现实依据。

第五,政府和企业出资实现“点对点”安全复工,农民工成为复产复工的宝贵人力资源。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地区,人社部会同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卫健委、国铁集团,采取“点对点”对接农民工返城,通过“包车、包机、专列”等有效办法实现“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厂门”,安全复工,便捷复工,使快速复产的企业基本得到满足。政府和企业出资,让劳动者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体面劳动、尊严复工,体悟到自己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第六,外向型企业加快补链、扩链,出现“国内为主兼顾国际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双循环”的新转机。疫情的“时空转换”给防疫与复工的实践创新提出新的课题,当国内疫情高峰过去,防疫与复工“两不误”前行中,国际疫情大流行给复工造成猛烈冲击,复工中又遇下岗问题,稳岗保就业成为当务之急,“头部”企业率先从国内供应链中选优“补链”、带领中小企业“扩链”“共享”,老板员工抱团取暖、不裁员、以训代工、打通“堵点”,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发展的双循环供应链,成为新的实践创新。

第七,“四小”企业在艰难中努力复工复产、寻找新机遇。防疫与复工在餐饮、住宿、零售、文旅四大特困行业和众多小店铺、小工厂、小工程、小文旅等“四小”企业仍处特别困难期,复工难复市、复市难复销仍是急待攻克的难点,也是防疫与复工实践创新的发力点。在政府救助与企业自救合力攻克难点的过程中,一些小企业顺应新的变化,善于捕捉危机中的机遇,发挥“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和善于应对的韧性,积极转型。

访谈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冲击,也带来了产业运行的新变革,在您看来,疫情之下产生了什么样的新经济业态或新的产业组织方式?

杨志明: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企业和劳动者中间,新事物、新动能、新做法在特殊时期应对困难中纷纷出现。

第一,先进制造业企业迅速投产口罩机和口罩,满足瞬时爆发的海量市场需求。疫情暴发初期,我国一些大型制造业企业迅速投产口罩机和口罩等防疫用品,破解原有定点工厂开足马力生产也不够用的难题、突破只能统收统分的传统思维模式,目前国内企业拥有每天生产上亿个口罩的能力。全球战疫中,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医用口罩出口国,并致力于打造占领世界口罩高端市场的国际品牌。这说明防疫中不能仅靠国家物资储备,大国要有“战时”的特别组织制造能力。战疫中,人智融合,还产生了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职业。

第二,建筑业装配式、模块化板式住房快速发展。从建火神山、雷神山模块板房医院,到中建山东投资公司高铁项目建万名农民工模块板房宿舍,既有效完成了重点工程建设,又解决了农民工返城隔离问题,改善了农民工住宿条件。当前,我国大力建设城市多元化租赁住房,包括适应现阶段外地务工经商人员的小户型方舱宿舍,这成为解决农民工住宿简陋问题的创新模式。新型建筑业中产生了装配式施工员的新职业,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有效改善了建筑业大龄农民工作业状况。

第三,现代服务新业态中创出无接触配送和网络直播营销服务。当前,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使用线上订餐、线下机器人送餐、无接触供餐等新型服务模式,使餐饮业在创新服务中复工复产。快递业较早全面复工,疫情期间,大型物流企业“不打烊”,保障了广大居民居家生活物资的配送,网上购物及快递业务迅速增长,外卖行业率先复工复产,吸纳很多未就业人员。新业态的加速发展产生网约配送员和健康照护师等新职业,促进家庭服务业大龄女性农民工就业。

第四,线上活动进入活跃期。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世界范围网络在线活动的热潮,疫情后几乎没有纯粹的传统行业,或多或少都有数字化、网络化的因素,智能科技将数据这一新的生产要素嵌入传统产业升级的全链条中,产生许多超乎想象的新事物。疫情期间,山西网络面食节应运而生,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线上集结近千家面食名企进行智慧展示,获得百商万企的青睐和近千万次的点击量,面食技艺各有特色、面食营销精彩纷呈、面食文化别具一格,引领健康饮食的新风向,充分彰显了创新则盛的市场经济定律。

第五,新型用工方式提高了劳动的精准配置。从就业方式多元化到实现高质量就业,需要我们从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劳动合同制度走向后工业化时期、网络化时代的新劳动管理方式。疫情防控中出现弹性就业、零工经济、居家办公、共享员工、综合工时制等,有效解决了阶段性用工难问题,也初步实现精准就业。华晨宝马集团调剂整条组装生产线技工到天津汽车制造厂、盒马鲜生等借用餐饮企业员工,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搭建共享用工平台,都提高了劳动力的精准配置,提升了复工率。

第六,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成为中国体制优势和战疫中的亮点。政府、企业、劳动者正在为全面复工复产而努力,科学防控中,各级政府人员切实下沉,跟踪防疫物资的发放和落实,体现出政府“爱人、护人、服务人”的服务思维。一切防疫举措都需要在实战中接受检验,体现在防疫中其是否发挥作用、复工复产中其是否见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防疫,举国行动出击,树立起中国新形象,让国人信服、世人折服。

总之,我国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防疫和复工两条腿走路的独特方式,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和研究,防疫中创新发展的新经济、新管理将迎来上升机会,阶段性特殊政策的大胆尝试将有选择地转换成中长期制度安排,给国家卫生防疫治理能力现代化补上短板、填补上特殊时期应对之策的亮点。

访谈人:现在中央提出“六稳”“六保”,其中稳就业、保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排在了首位,在您看来,下半年我国的就业政策应该有什么样的导向?

杨志明:千方百计稳岗保就业是今年经济工作的第一目标,下半年中央将以更有力的宏观政策对冲企业和劳动者受到的影响,将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潜力释放到新的高点。

第一,想方设法开拓复工复产新岗位。下半年需要通过政府购买和多方努力协同开发新增岗位,加大就业投入,新增百万公益性岗位,补充公共卫生防疫基层人员,延迟大学生毕业分配期至两年,延迟复退军人转业期一年,继续扩招百万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将一部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吸收到职业技术院校,关注贫困地区农民工就业和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增加灵活就业人员使用宽松度,开发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新职业岗位等。

第二,千方百计复工稳岗,稳住劳动者就业岗位基本盘。下半年应以避免发生大批工人大规模失岗为底线,稳住农民工就业也就稳住劳动者就业基本盘。应将稳岗补助与返还失业保险金、就业补助结合起来,尽最大努力将劳动者稳定在企业。针对未参加失业保险的700多万名下岗农民工,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内,发放低保生活补助,建立以常住地为主的低保政策创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扩大参保企业稳岗返还上年失业保险金范围,根据失业率变化情况,动态调整申领标准,根据企业困难情况和稳岗人员规模,研究建立阶梯式方案,提高返还比例,尤其对贫困地区农民工给予稳岗特别补贴,助力今年脱贫目标实现。

第三,建立各级政府对企业供应链上补链和优化布局上扩链的专项扶持。面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积极拓展国内供应链,建议财政、金融、就业政策综合发力,所需资金纳入复工复产援企政策“总盘子”,以优惠贷款扶持补链,以创业政策扶持扩链,双创扶持政策在特殊时期应有合乎时宜的新内容,尤其要加大对民营困难企业补链稳岗的支持力度。开展国内市场补链、扩链的同时,也在国际复工复产中注重恢复国际供应链,形成外向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国际产业链畅通的优化布局。

第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小微困难企业特别救助计划,减免税收。对特困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救助,减房租,减网租,发放消费券,采用共享用工、特殊工时制等非常之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低风险地区逐步放开对“四小”企业的营业限制,恢复企业活力,落实对因受疫情影响经营暂时出现困难的小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对到期还款困难的,可实行展期或续贷等有效的救助政策措施,在特殊时期赋予双创扶持新的内容。降低担保费率,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免收或降低担保费,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新就业形态和灵活用工方式,出台灵活就业稳就业政策。对于受疫情影响长时间未能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社会保险费缴纳有困难的,可以缓缴或补缴,避免出现断保。

第五,对下岗职工大规模开展新职业、新技能培训。集中资金、集中时间、集中培训,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网约配送员、健康照护师、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铁路综合维修工和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16个新职业作为转岗培训内容,将培训与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相结合。对因种种原因错过上职业技术学校,但在劳动岗位实践中勤学苦钻并实际掌握一定技能的新生代和中生代农民工,经过速成培训和技能鉴定给予高级工、技师等相应职称;对培训期内与职业技校联办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并经考核达到要求的,给予职业技术教育中专、大专学历,激励一大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提升热情,在特殊时期提升技能,为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储能。

第六,防范困难企业劳动关系风险,推动劳动关系稳定和劳资两利。强化劳动关系风险防控机制,对可能引发集体劳动争议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测。要及时研究适应新型用工的养老、医疗、工伤和失业保险新办法,建立线上劳动争议调解平台。针对当前特殊时期劳动关系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要发挥人社部门牵头,会同工会、企联工商联“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作用。重视复工复产中劳动关系协调和延长假期中的工资等问题,注意新型劳动用工中劳动纠纷和没有劳动合同后怎样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问题。在稳岗保就业维护劳动者权益和维护企业恢复生产经营之间寻找新的共识和平衡,保护企业家精神,融合劳资两利。

第七,特殊时期注重劳动管理的创新。数字驱动与平台支撑下产生大量新型用工方式,同时也对劳动管理提出创新需求。下半年应加快研究现代服务新业态的新型用工管理暂行办法,研究新型用工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新办法,将依据劳动合同企业出大头、个人出小头,转变为平台按单出小头、个人出大头的专账管理办法,建立按单提成的职业伤害险,将过高的商业保险费降下来,试行网上调解劳动争议,探索劳动监管的智慧监察,助力弹性用工、零活用工、共享用工等新型用工方式发展。

第八,营造防疫与复工双兼顾、保就业的良好氛围。主流媒体连同新媒体共同发声,引导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复工复产。加强对援企复工政策的宣传解读,让更多企业和农民工等劳动者知晓国家出台的新政策,提高政策覆盖面和普惠性,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制定农民工返城防疫手册和图解,明确防疫行为规范,及时总结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新鲜经验和可复制的有效做法。

第九,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去除复工复产种种障碍要靠改革,应对断链、保供应链要靠创新,应急救助与中长期优化结构相结合,将复工复产有效做法升华为着眼长远的政策创新。从长期发展看,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尤为重要和迫切,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为其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少城乡间大规模流动。大力发展城市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租赁住房,小户型、低门槛,眼下可将城市空置的商品房,允许一门多户的改造,租期可顺延,也可租售结合,在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后,可将小户型租赁住房列入“十四五”城市保障房建设重点。

访谈人:今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并特别指出要“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杨志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个要求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特别是这次《意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的形式推出,更说明了劳动教育很重要,重要的原因在于补上了教育的短板,德、智、体、美、劳必须都要保证。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劳动的认识是不同的。对劳动的最早描述出自《庄子》,其中描写了春耕春种的农业劳动情形;工业化时代,劳动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包含了人力资源整合的内容,突出强调的是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这一点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还有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卷都讲到了。到了网络时代,劳动又有了新的内涵,劳动不仅创造价值,劳动还创造文明、创造智慧。前面讲到的几种“抗疫红利”包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等,通过在线互动,隔而不离,精准服务,都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劳动的新形态、新内涵,所以,今天我们要强调劳动还创造智慧、创造幸福。就像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说的那样,幸福是劳动创造出来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其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每个中国人都会背的古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忽略了。学校的食堂浪费、企业的食堂浪费,还有餐饮业的堂食浪费等现象确实太严重了,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这当然是因为今天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富足了很多,社会大众的节约意识似乎有所淡漠,但这绝不能成为浪费粮食、浪费资源的理由。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国内疫情、汛情叠加,脱贫攻坚任务尚未完成,培养勤俭节约习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学校劳动教育中加强勤俭节约精神的培养,在全社会倡导培养勤俭节约习惯,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破除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要讲勤俭、奋斗,还要讲创新、奉献。刚才我讲到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的实践创新,疫情之下产业运行方式的新变革,都离不开创新。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统筹兼顾的中国模式,就不可能在全球疫情严峻的紧张情势下取得今天的抗疫重大成果。还有奉献的精神也很重要。此次抗疫,医疗、卫生、教育、服务各行各业从业者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都可歌可泣。特别是农民工,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吃苦、耐劳、奉献、牺牲的品质,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农民工相当优秀。比如,董茜在采访建设火神山、雷神山的农民工时问:“你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农民工说:“每天1500块钱,3倍工资,给的倒不少。我们刚回家三天,通知要来,二话没说就来了。就是想,平凡人要是有机会当英雄,也行!”这个讲得很好。

所以,我觉得今天提加强劳动教育确实很重要,中央的《意见》出台得确实很及时。一定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切切实实教育大中小学生要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大力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访谈人:中央印发《意见》后,近日教育部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推进劳动教育做了进一步部署。您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有什么样的期许?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以支撑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杨志明:加强劳动教育对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也非常重要。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支撑。中央的《意见》和教育部的《指导纲要》都讲到了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问题,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这个提法很准确,导向很重要。

我曾专门讲过加强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这几年,我们国家的技能型劳动者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表现非常出色,一跃超过了在世界技能大赛中保持前列的韩国、瑞士等传统技能强国。上海在成功申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时,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向大会致辞,他指出,世界技能大赛在中国举办,将有利于推动中国同各国在技能领域的交流互鉴,带动中国全国民众尤其是近2亿名青少年关注、热爱、投身技能活动,让中国人民有机会为世界技能运动发展做出贡献。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任认为,世界技能大赛能够向全世界的老师、家长、雇主展示“工匠精神”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价值,让家长和老师意识到,通过职业教育、技能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也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与受过大学教育的毕业生没有差别。

在弘扬工匠精神的热潮中,人们也越来越感觉到,要使职业院校师生和技能人才受到社会尊重,就要弘扬工匠文化,建立工匠制度。底气是工匠文化,基石是工匠制度。弘扬工匠精神,要有工匠文化支撑才更有底气,要有工匠制度支撑才更加持久。倡导工匠文化,就要尊重和奖励工匠,优秀技师可以实行年薪制、股权制和期权制,使技师和工程师享有同样的社会认可和待遇。建立工匠制度,就是要建立凭技能技术得到使用,凭创业贡献确定收入的制度,让广大技能人才想干事有机会,能干事有平台,干成事有回报,干大事可出彩,让更多青年看到学技术的红利,走上技能成才的道路。所以,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加强劳动教育,增强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工匠精神和敬业态度确实很重要。当然,劳动教育不光是上职业技术学校,其他学校也要有劳动教育,从而培养各级各类的高素质劳动者。另外,加强劳动教育也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儿,与之配套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的建立也很重要,社会各界也要加大宣传,组织各类技能大赛,带动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之路,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编辑:胡玉玲)


[1]采访时间为2020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