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走路时步态正常吗?
要了解孩子的步态是否正常,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作步态:所谓步态,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直立行走过程中保持的连续性动作及其姿态。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连续性动作,每个孩子的步态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因此,每个孩子的步态都不尽相同。
知道了什么是步态后,我们也要了解什么是正常步态:正常步态应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由两腿交替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身体应该基本保持在两只脚之间的支撑面上,躯体平衡,且没有过度的摆动。而正常步态必须包括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那么什么是异常步态?它们有什么特点?所谓异常步态,就是指患儿无法顺利完成上述正确的、连续的行走动作,即行走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造成孩子出现步态异常。儿童及青少年期常见的异常步态及特点如下:
痛性跛行步态:
当各种原因引起患肢承重时疼痛,患者尽量缩短患腿的支撑期,使对侧下肢跳跃式摆动前进,步长缩短,又称短促步态。
短腿/划圈步态:
常见于双下肢不等长或足踝疼痛患儿,通过划圈行走,可减少行走时由于一侧肢体较长造成的躯干倾斜及不稳,患腿支撑期可见同侧骨盆及肩下沉,摆动期则有患足下垂。
臀中肌步态:
常见于发育性髋脱位患儿,髋外展肌群无力,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造成上身向患侧弯曲,重力线通过髋关节的外侧,依靠内收肌来保持侧方稳定,并防止对侧髋下沉,带动对侧下肢摆动。如果双侧臀中肌均无力,步行时上身左右摇摆,好像小鸭子在行走,故又称鸭步。
偏瘫步态:
下肢外旋或内旋,膝不能屈曲。表现为摆动腿,向前迈步时患腿常经外侧回旋向前,故又称回旋步或划圈步态。
截瘫步态:
下肢内收肌痉挛。表现为步行时双侧髋内收,双膝互相摩擦,步态不稳,又称交叉步或剪刀步。可见于脑瘫患儿。
臀大肌步态:
伸髋肌群无力。表现为行走时躯干用力后仰,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干的惯性向前。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
股四头肌步态:
伸膝肌无力。表现为患肢在支撑期不能保持伸膝稳定,上身前倾,重力线通过膝关节的前方,使膝被动伸直。有时患者通过稍屈髋来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如果同时合并伸髋肌无力,患儿则需要俯身向前,用手按压大腿伸膝伸直。
跨域步态:
踝背伸肌无力。表现为足下垂,摆动期增加屈髋和屈膝以防止足尖拖地。
关节强直步态:
下肢多关节挛缩。表现为髋关节屈曲挛缩时出现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长缩短。膝关节屈曲挛缩超过30°时可出现短腿步态。膝伸直挛缩时摆动期患腿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以防足趾拖地。踝跖屈挛缩时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期常增加屈髋、屈膝来代偿。
蹒跚步态:
小脑共济失调,步行摇晃不稳,不能走直线,状如醉汉,又称酩酊步态。
步态的形成,作为孩子从爬行到直立行走中最重要的一环,各位家长一定要给予更多关注,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上述不正常的步态,一定要及时就医,尽早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