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嵌入式处理器分类
嵌入式处理器分为嵌入式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 Unit,MCU)、嵌入式微处理器(Micro Process Unit,MPU)和芯片级系统(SoC)。
(1)嵌入式微控制器
嵌入式微控制器目前除了部分为32位处理器外,大量存在的是8位和16位的嵌入式微控制器其典型代表是单片机,如Intel公司的MCS-51系列,虽然近年来新型的高端系列产品不断出现,但这种8位的电子器件在嵌入式设备中仍然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单片机将CPU、存储器ROM/RAM、总线、总线逻辑、定时器/计数器、看门狗、I/O、串行口、脉宽调制输出、AD、DA等必要功能和外设集成在一块芯片内部。和嵌入式微处理器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单片化、可靠性高、体积小,从而使功耗和成本下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单片机的片上外设资源一般比较丰富,适合用于控制,因此称其为嵌入式微控制器。MCU由于低廉的价格、优良的功能,因此拥有的品种和数量最多。比较有代表性的MCU包括8位内核的MCS-51系列、AVR系列、PIC系列,16位的MCS-96/196/296系列、MSP430系列以及32位的STM32系列等,并且有支持I2C、CAN-Bus、LCD及众多专用MCU和兼容系列,嵌入式微控制器如图2-1所示。
图2-1 嵌入式微控制器(MCU)
(2)嵌入式微处理器
嵌入式微处理器由通用计算机中的CPU演变而来。与通用计算机中的微处理器不同的是,它只保留了和嵌入式系统应用紧密相关的功能硬件,去除其他冗余部分,同时添加了必要的扩展电路与接口电路,以较低的功耗和资源满足嵌入式应用的特殊要求。嵌入式微处理器一般是32位的,与微控制器相比,具有较大的寻址空间和较高的处理速度,能支持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运行。因此,嵌入式微处理器更适合中大型的嵌入式应用系统。近年来,嵌入式微处理器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小体积、高性能、低功耗。同时,其专业分工也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专业的知识产权核(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IP)供应商,如ARM、MIPS等。它们通过提供优质、高性能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内核,由各个半导体厂商生产面向各个应用领域的芯片。在我国,ARM公司的ARM内核的嵌入式处理器占主导地位,嵌入式微处理器如图2-2所示。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类型主要有ARM公司的Cortex系列、IBM公司的Power PC等。
图2-2 嵌入式微处理器(MPU)
(3)芯片级系统
芯片级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概念,随着EDA的推广、VLSI设计的普及和半导体工艺的迅速发展,在一个硅片上实现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的时代已来临。SoC在单芯片上集成了数字信号处理器、微控制器、存储器、数据转换器、接口电路等电路模块,可以直接实现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处理等功能。SoC的最大特点是成功实现了软硬件无缝结合,具有极高的综合性,在一个硅片内部运用VHDL等硬件描述语言,即可实现一个复杂的系统。与传统的系统设计不同,用户不再需要绘制复杂的电路板以及焊接电路,只需要使用合适的语言,综合时序设计,直接在元器件库中调用各种通用处理器标准,通过仿真之后就可以直接交付芯片制造厂商生产。这样,除个别无法集成的元器件以外,整个嵌入式系统大部分均可集成到一块或几块芯片中,应用系统硬件电路将变得很简洁,这对嵌入式系统要求的小体积、低功耗、高可靠性非常有利。嵌入式SoC如图2-3所示。
图2-3 嵌入式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