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父亲
时间过去,记忆褪色,我们不再能觉察曾经如此清晰和确定的事实。
——萨拉玛戈《石筏》
我有时在想,记忆真怪啊,有的东西记得那么清楚,如同正在发生的事一样,你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一切,纤毫毕现,动作、细节、天气、颜色、阴影……都难以忘怀,你甚至能够嗅到特殊的气味,能够重新经历和体验,你的肉体会再次做出反应。而有的东西却一点印象都没有,一片记忆的荒漠,寸草不生,笼罩着死寂。记住的东西,对个人来说,自然是重要的,有值得记住的理由。那些没记住的东西呢,是因为不重要,不值得记住吗?显然不是。
遗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我记不住的事,也许哥哥记得。我给哥哥打电话,问他父亲当会长之后做过哪些事。这次他没让我失望。哥哥说他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收集了日军的暴行,去向田岛反映,要求田岛严明军纪。田岛竟然答应了。
我:后来呢?
哥:田岛在腾冲开了三个慰安所。
我:这和严明军纪有什么关系?
哥:田岛说有了慰安所,日军就不会强奸妇女了。
我:是这样吗?
我查资料,1943年2月,日军“扫荡”明光乡,奸污妇女一百二十八人,连两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也不放过,更残忍的是奸污后用刺刀捅死五人。其他强奸轮奸的事还有,资料上都具体到人,比如“县城妇女陈某某,逃难到荷花寨亲戚家,被‘扫荡’的日军抓住,二十多个日寇对她进行轮奸,陈某某被蹂躏后,羞愧欲死,被亲戚劝止”等等。可见设慰安所并没有杜绝强奸,至于是不是比以前少了,无从稽考。奸污妇女只是日军暴行之一,其他如杀人、放火、抢掠,可曾减少?各种资料均不显示。
我又问哥哥还记得什么,哥哥犹豫一会儿说,“模范良民证”是父亲发明的。我知道有“良民证”,没听说过还有“模范良民证”。哥哥强调说,父亲发明“模范良民证”是为了帮老百姓,不是为了帮日军。为什么这样说?我让哥哥说详细点,哥哥说和征粮有关,他也不太清楚,让我去查资料。
我突然想起“文革”时批斗父亲,有人给父亲的胸前挂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的是“大日本皇军的模范良民”,打一个大叉,当时以为这指的是父亲当维持会会长的事,并没多想。
我查文史资料,没查到有关“模范良民证”的记载。我不甘心,又通过关系,让编过《腾冲文史资料选集》的老彭帮我查找原始资料,也就是说,翻翻那些没采用的稿子,看有没有人写过这一节。还真给找到了。是手写稿,写在20×20的方格纸上,共九页。字迹工整,只个别笔画有抖动的痕迹。作者是上官平方。老彭复印了一份寄给我。我本想将这篇稿子抄录于此,考虑到文体的一致性,我对文字进行了重新组织。
鬼子征粮遇到了困难。征粮队虽然采取残忍的手段,吊打、刺戳、活埋、上甩杆、灌开水、油炸、水煮、刀劈、锯解……制造了一系列惨案,但收效并不明显。
我父亲找到田岛,为他献计献策。
方渡:知道为什么征粮不顺利吗?
田岛:为什么?
方渡:因为老百姓没粮,他们仅有的一点粮食,如果都上缴,他们就要饿死,与其饿死,不如抗争,所以,他们能躲就躲,躲不了就以死相争。
田岛:你要为民请命吗?
方渡:我是来为你解困纾难。
田岛:有何良策?
方渡:老百姓没粮,但有些人有粮。
田岛:谁有粮?
方渡:汉奸和商人有粮。
田岛:你是要挑拨离间吗?
方渡:不敢。我要他们心悦诚服地把粮食捐献出来。
田岛:嗯?
方渡:知道他们最担心什么吗?
田岛:最担心什么?
方渡:他们最担心安全问题。商人怕保安队敲诈,生意没保障。汉奸怕日军欺负,活得没尊严。号召他们捐粮,捐到一定数量,就发给“模范良民证”。凡持“模范良民证”的,就是模范良民,其商店、家庭,任何人不得骚扰,日军也不行,这样——
田岛:能行吗?
方渡:不妨一试。
政策一出,商人纷纷捐粮,申请“模范良民证”,汉奸也不甘落后,花钱买粮也要捐献。不到一个月,捐献的粮食就是此前征集的三倍。田岛夸我父亲是诸葛亮,足智多谋。
关于征粮,资料甚少。由董廷森、黄槐荣整理的《日寇罪行录》提到日军在腾冲期间“抢掠粮食六千万余斤”,其他再无佐证。上官平方的这份手稿,没有提到具体数字,只说捐献的粮食是此前征集的三倍。此前征集多少粮食没有说。上官平方是什么人?他是亲历者吗?他还健在吗?
我打电话给老彭,老彭说他不记得这个人,没有一点印象。虽然过去了二三十年,当年为“抗日战争专辑”撰稿的许多作者他都记得,但是,上官平方他是真没印象。稿子为什么没采用?他说当年都着眼于大事,这件事太小了。再说,也不好评价。能联系这个人吗?老彭说联系不上,虽然稿子上留有地址,但那个地方早拆了。
联系不上就算了吧。我本来也没打算要做考证工作。我不是做学问,也不是搞研究,我只是想写下我们家的故事而已。在这件事上,我之所以要多啰唆几句,是因为我对写下的文字不满。干巴巴的,没有一点生气。删吧,又不舍得。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