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滨江临海,肥田沃野
七点半,新闻联播结束,餐厅里传来了毕如的声音:“阿爸,阿妹,开饭了。”
毕玉关掉电视,走进餐厅,看到毕如站在黑色的砂锅前盛汤。饭前喝汤是广东人的饮食习惯。先喝几口汤,将口腔、食道润滑一下,促进消化、吸收。另外,饭前喝汤可增强饱腹感,降低人的食欲,避免因吃得过多而造成营养过剩。
中国人喝汤的历史已有2700年之久,汤文化是中国人的饮食精髓。“岭南之地,暑湿所居”,起初,因为长期身处高温多雨的环境,广东人煲汤是为了祛湿。逐渐,广东的“祛湿汤”已演变成一系列的养生汤,配合不同季节、不同体质,分多种功效。宁可食无菜,不可餐无汤。
湛江白切鸡,水煮小青龙,蒜蓉炒菜心,海参莲子母鸭汤,三菜一汤,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方形实木饭桌的正中间坐着毕父,毕父的右侧位置坐着毕母,毕母旁边坐着毕书。刚洗完澡的毕书身上散发着一股沐浴露的清香。毕父的左侧位置坐着毕如,毕玉在挨近毕如的位置坐下。平时每人在饭桌前的座位都是固定好的,如果有客人来的话,稍微有所变动,客人坐在靠近毕父的左右侧位置。
每人面前都有一碗汤、一碗饭、一碟沙姜酱,一只骨碟。
“阿爸,尝下阿玉浸的白斩鸡。”毕如夹了一块金黄油亮的鸡肉放在毕父盛有米饭的碗里。接着,毕如夹了一个鸡腿放在毕书面前装有沙姜酱的碟子里,“小弟,你最喜欢的鸡腿来了。”
“多谢,二姐。”毕书抓起鸡腿就啃。
“阿如,辛苦你了,又要帮阿爸手,又要照顾弟、妹。”毕父夹起鸡肉试了一口。
毕如准备夹块鸡肉给毕母时,正在喝汤的毕母说:“阿如不用夹给阿妈,阿妈自己夹。”
“阿如不但是好姐姐,还是好老师。阿玉浸的白斩鸡入口皮爽肉滑、肥而不腻。非常好味!”毕父赞不绝口。
“阿爸,您是比苏东坡还要厉害的美食家。”毕玉边夹青菜边说。
“阿妈,这菜心这么油亮,一个虫洞都没有,是不是刚喷过农药?”毕玉夹起碗里的菜心左看右看。
“幼苗的时候喷了一点农药,不然叶子早被虫吃完了,之后都不喷药了,没有虫洞是因为我和你二姐用手抓菜虫,抓完了。淋水,打开水龙头就可以了,但除草和施农家肥,还得靠人的双手。”毕母慈爱地说。
“阿玉,你不要单吃青菜呀,瘦瘦的,有什么好,风一吹就被刮走了。”毕母抓起半边小青龙放到毕玉的骨碟上。
“哇,这么大只!一整只有没有两斤重?”毕玉用手掂一掂这半只小青龙。每年农历的5-8月份才有龙虾吃,而这几个月又是台风季。
“我称过了,五只刚好十斤,一只应该有两斤。昨天的白灼对虾,一斤一只的对虾,小火煮五分钟。今天的青龙虾这么大只,洗净,剪开,一分为二。除去虾线,剪短虾须,洗净虾血。水开放姜、葱、料酒,然后放青龙虾进去,一百度的水温小火煮三分钟,虾肉变白,虾尾勾起,就可以捞出装盘。”毕如抓了半只青龙虾放在毕书面前。毕书站了起来低头舔了舔骨碟上的龙虾肉。
“多谢,二姐。”毕书手里的鸡腿被啃得一干二净,只剩下骨头了。
“今天天气好,没有台风,阿爸和你们三叔、四叔出海,我和三叔潜到十几米深的近岸海区,四叔在船上放氧气管和观察情况,潜了几小时,捉了六十多斤的龙虾,都是捉三岁以上虾龄的龙虾,太小只不捉,留它长大了再捉。青龙虾都栖息于浅海多岩礁底的海底。它不会游泳,靠步足爬行,行动迟缓。青龙虾是群居动物,抓一只端一窝,运气好的话,捉几十斤是没有问题的。捉龙虾一定要眼疾手快,一手捉住它的两条长须,一手抓住它的身体。如果动作不够快的话,长须一断,它就趁机逃跑了。”毕父是资深渔民,有着丰富的潜海捕龙虾经验。
“捉到的青龙虾卖了三十斤,二百一斤,六千元三人分,每人两千。卖一半,留一半。每人十斤,拿回家煮。你们四叔我多给他几只,拿回去给你们爷爷奶奶。”毕父抓起半只水煮小青龙,娴熟地剥去虾壳。
“傍晚,你带弟弟去金海岸沙滩玩,你们外婆就来了。后来她等太久不见你们回来,回去了。你们二姐装了一斤梅花参给她拿回去炖汤喝。”毕母边剥虾壳边对毕玉说。
“阿玉,你们出去的时候,我们四叔送来了二十斤生蚝,让你拿来做东坡生蚝。我数了一下,有六十个。”毕如边盛汤边说。
“孩子他爸,大风大浪的天气就不要出海捕鱼了,现在一天卖菜的收入也能维持生活了。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没有鲍鱼龙虾吃,光吃青菜白粥,也吃得心安。”毕母对毕父说。
“阿爸,刮大风就不要出海捕鱼了。”毕如毕玉异口同声,然后相视而笑,无不印证了:姐妹心,心心相印。
“好。都听你们的。”毕父笑着回答。
头顶烈日、脚踏风浪,传统渔民,格外艰辛。“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生活如一碗白粥,索然无味,甚至会因失误错加调料,而变得清苦。若用心烹作,便是一碗东坡羹,虽素菜清粥,却别有一番人间清欢滋味。
每年的二三四月份是禁渔期,禁止在金海岸赶海“拉大网”,即是禁止在该区内从事机轮拖网作业。这时候,村民们都很自觉,不给捕鱼,就另谋生计,种田种菜,发展农业。
春季是捕捉海参的时节。毕玉的四叔是捕捉梅花参的高手。
在北方黄渤海域的温带珊瑚礁内,只有一种食用海参,即刺参。刺参也是我国最为知名的海参种类。在两广和海南沿海的热带珊瑚礁内,产有十几种食用海参,梅花参为食用海参中最好的一种,号称海参之王。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海南岛是我国热带海参的主要产地。梅花参个体大,品质佳,是南海所产最好的海参。由于商业市场的极度竞捕,野生梅花参被过度捕捞,野生梅花参濒临灭绝。
其实捉海参和捉龙虾,方法都差不多,两人潜入海里,一人在船上。梅花参常栖于深10米左右的有少数海草的珊瑚砂底,泄殖腔中常有隐鱼共栖,背面肉刺很大,每3-11个肉刺基部相连呈花瓣状,故名梅花参。又因体形很像凤梨,故称凤梨参。
捕捉到的熟龄梅花参上岸半小时内需处理内脏、煮制,否则时间一长会导致自溶。因为海参离开海水就会分泌一种可以使自身溶解掉的酶。
每次毕父潜海捉海参时,毕如都在厨房烧一大锅热水等候。当毕父和四叔抬着一大箱装有海水浸泡的梅花参回来时,毕如和他们快速处理掉梅花参的内脏,冲洗干净,放入锅中,加适当的盐,煮一小时捞起,用冷水冲洗干净,拿到院子里曝晒。
毕父的姐姐,毕如的大姑妈在海鲜市场卖干货。平时毕如晒好的各种海鲜干货都送去大姑妈的档口,让她帮忙代卖。毕如晒制的干货品质好、无硫薰,常常被老顾客一抢而空。
毕如把卖干货的钱如数上交,毕父拿一半补贴家用,留一半当薪水发给毕如,并告诉她:“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你的钱你想怎样花都可以。”毕如一向勤俭节约,不像毕玉花钱大手大脚,她把钱都存起来,慢慢的,存款越存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