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食物是淡泊的情诗
有一亲戚的女儿,找男友找了好几拨,有的甚至都到了商量订酒席的地步,最后还是散了。所有人都以为女孩择偶标准高,却想不到有一天,她嫁给了一个没有本地户口、相貌平平、职业普通的男孩。女孩道出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男孩会做饭,能煲一手靓汤。男方的家人为了订婚千里迢迢到上海见女方家长,见面礼是许多许多当地出产的龙眼和荔枝,说是亲家人自己吃不了可以送人的。女孩高高兴兴地将这些甜蜜的食物分送给亲戚朋友。问她:男方说了什么时候买房吗?女孩愣了一下:没有,大概是先领了证再一起买吧。如今,证领了,婚礼举行了,房子也由双方父母一起赞助了首付,虽然不大也不新,但是有了温馨的窝。
另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在欧洲留学,临毕业发回一张女孩的相片,笑靥如花。姑娘家境殷实,虽不擅料理,却但凡有好吃的,都记得留给男孩。有没有情人节送玫瑰花?有没有烛光大餐?做父母的不知道。只是最后,居于中国南北两个不同城市的双方父母见面,没说房产,也不提钻戒,而是不约而同地都带上了自己城市的美食土特产,这俩孩子就算大事敲定了。之后,但凡有新鲜的本地土产上市,彼此都不忘捎上一份给未来亲家,就像是给自己居在远方的兄弟姐妹。就这样,原本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家庭,从此变得亲密。
我周围有不少年轻人到了谈情说爱的年龄。与谁在一起了,与谁分手了,都是没有定数的。个中原因五花八门,有本非同类偶尔相遇又各自走岔了的;也有患小皇帝小公主病的,彼此对上眼后,瞬间本性暴露变成了乌鸡眼,斗得不可开交,最后分开了事;更有后援团队——那些老谋深算的家长们计较来计较去,生生将一对有情人计较成了买主和卖主,最后谈不成生意一拍两散了。
细嚼慢咽虽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然而人是动物,先有食性。用情识人未必能看得清,以食性辨人至少可以分清是否同类,是否可以和睦相处,一起慢慢变老。记得很久以前,曾听一位作曲家在电视访谈节目里说起他的爱情,说他年轻时正处于中国政治空气分外紧张的时期,他因为所谓的家庭出身不好而自卑,不敢去接近心里喜欢的人。可是几十年过去,那个住在心里的女神还是兀自住在那里,挥也挥不去,因为他老记得她在食堂吃饭的样子,像是自己的家人。还有更加不可思议的事,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男生邀一群女同学到家玩,似乎为了赶个什么活动,大家来不及品尝男生姐姐搓的宁波汤圆了。男生就笨手笨脚拿来几个袋子把生的汤圆装上,叫女生们都带一些回家。女生们有的带有的不带,觉得太可笑了,即使带的也都半道上扔了。但其中有一人把汤圆带回了家,虽然这些汤圆最后都挤作一团,根本不能煮熟了吃。后来,这个女生嫁给了这个男生。很多年过去了,女生当年的小伙伴们偶尔说起这件事还是很惊讶,不至于吧,几个生的破汤圆就让你对他另眼相待了?女生却认为这很正常,当时她就是觉得男生的那个家很像自己的家。家里人聚会,不就是总将自认为好的东西叫大家都带上的嘛!
现实中的饮食男女,真正能够一起平稳地走下去的,不是那些力拔山兮气盖世、能够整出一场血淋答滴的草原饕餮大餐的狮王,或者占个山林霸一片江湖唯我独尊的龙兄虎弟,而是那些能够一起淡定地啃啃草、一同友爱地打打猎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们。这中间,食物是印证他们绵绵情意的淡泊诗篇,越平淡,越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