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重子,你还认得我吗?”
细弱的声音来自一名男性,似是竭尽了全力挤出的话语。坐在轮椅上的是他身患认知症(1)的妻子,由于病情的进展,只见她双目微闭,对问话毫无反应。丈夫悄悄地握紧了自己的右手。
此时是2014年5月12日的正午时分。轮椅上的女士名叫柳田三重子(67岁),此前,患有认知症的她出门游荡,去向不明。这一瞬间是她与丈夫柳田滋夫(68岁)时隔7年的重逢。
在群马县馆林市内的一处看护机构内,有一名患有认知症、身份不明的女性在此接受救助。得知这一信息后,我们多次前往取材,并于2014年5月11日播出的NHK特别节目《“认知症800万人”时代 走失的1万人 不为人知的游荡现状》中,对这一事件作了首次报道。节目播出当时,根据观众提供的信息,我们得知这名身份不明的女性很有可能是曾居住在东京台东区的柳田三重子女士。第二天,我们与柳田女士的丈夫滋夫先生一同前往看护机构,确认了这名女性就是三重子。
2012年一年中,由于认知症或疑似病症导致游荡并走失的人数约为1万人。截至同年年末,死亡及失踪者人数合计超过550人,以身份不明的状态接受救助的人遍布全国。
NHK特别节目及一系列的宣传报道所展现的事实,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冲击。
游荡的结局,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音信杳然、下落不明。
有些人可能处于周围的人完全不知自己身份的环境下,无法与家人相会,只得在机构接受救助。
这般严重的情况屡见不鲜,并且离我们的日常并不遥远,然而,社会却始终对其视而不见。我们挖掘出这些被埋没、被遗忘的事实,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才终于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正式的取材工作开始于2013年的11月。随着由记者和导演组成的取材组的成立,我们开始陆续拜访当事人遗属及看护着认知症患者的家庭。
“为什么找不到呢?每天都像在地狱一般。”
“把人关起来的话就能防止游荡,但我并不想这样做。到底该怎么办好呢……”
不找到丈夫的遗体就无法入眠的妻子。看护着因游荡而屡次走失的妻子并深感苦恼的丈夫。他们所说的一字一句,充满不安、疑问,叩击着我们的心房。
我们也在思索,怎样能够在揭示不为人知的事实的同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呢?
为此,我们选择了“调查报道”这一方法。
取材开始后,我们立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我国缺乏一个公共机关,能够正确掌握失踪者情况,并着手干预同类事件的发生。警察及自治体(2)虽然会对失踪者进行搜寻,但并不会将各案件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
以有限的线索为出发点,我们前往各现场进行调查,采访了全国超过400户家庭。向警察、自治体和家庭发放的问卷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俯瞰全局的视角。
取材组纵观全局、着眼细节,展现出丰富的事实,让社会为之震动。警察厅、厚生劳动省、全国的自治体已着手应对,并提出解决对策。民营广播及其他新闻机构也开始积极地对相关情况进行报道。
原本身份不明的被救助者,在电视节目播出后得以与家人团聚。观众中也传来了这样的声音:这些事再次体现了“电视的力量”,那便是用画面向更多的人传达信息。
然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思绪逐渐积聚、无处排遣。在取材的过程中,它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怎样的社会,才会在近7年的时光中,都无法确定一个人的身份?
我们亲眼见证了柳田夫妇的重逢,从心底为他们感到高兴。
但是,失去的时间无法重来,当事人也好,家属也好,在这漫长的离别岁月所受到的伤害可能永远也无法愈合。
与妻子重逢的时候,丈夫滋夫先生脸上纵然有笑容,但不知是不是眼前的妻子无法认出自己的缘故,他的表情里深深地印刻着难掩的悲伤与痛苦。
“建设认知症患者也能够安心生活的城市”。这是国家提出的口号,但失踪者们所面对的实际情况摆在眼前,这个目标看来似乎难以达成。然而,这一情况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国家。坦诚而言,对于那些在街角孤独死去的人、含泪绝望生活着的人,包括我们媒体业者在内的社会整体,不,应当说是每一个人,都选择了视而不见,这才是导致如今残酷现状的真正原因。
今后,认知症患者人数还会持续增长,这一问题可能会降临到每一个人身上。我们希望,本书能够为防止悲剧的重演贡献绵薄之力。
借此机会,向所有协助我们取材的相关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
津武圭介(NHK报道局社会部 记者)
后藤浩孝(NHK报道局社会节目部 导演)
(1) 又称痴呆症。由于“痴呆”一词含有侮辱性意味,不利于对该疾病认识的普及,也不利于社会对患者的接受,近几年,一些医务人员和媒体开始使用“认知症”替代“痴呆症”。后文提及,约10年前,日本出于同样的理由弃用了“痴呆症”,改用“認知症”。[本书脚注皆为译注]
(2) 日本实行两级行政制,地方政府由跨区域的地方自治体单位“都道府县”和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市町村”两个层级构成。日本的自治体相当于中国的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