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程心理咨询的艺术与方法:两仪心理疗法的世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人心中的主动性

人心中有一种突破阻碍、发展自我的创生性力量,我们称之为主动性。人心的主动性是人心中的首要力量。关于此,梁漱溟(2005)认为,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生生不息,都是在一个当下接续一个当下中生活;每一个当下都有主动性在。主动性驱使生命体在这个世界发展、壮大、彰显,或者说是驱使它们不断地努力、争取、运用,后力加于前力,新新不已。显然,人心中的主动性就是人心之阳,因为冯友兰在对阴阳属性的论述中明确指出“阳”代表“主动”。

人心主动性这种阳性的力量突出表现在源自生命深处的、不自觉的创新上。梁漱溟(2005)认为,生命本性就是无目的地、无止境地向上奋进,不断翻新。它贯穿着漫长的生物进化史,一直到人类之出现,接着又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直到今天。它还将继续发展下去,继续奋进,继续翻新。人思想上的每有所开悟,都是一次翻新;人志趣上的每有所感发,都是一次向上。人生有所成就无不凭借于此。例如,一切文学艺术佳作,不论是小说、诗歌、绘画,还是别的什么,总在其精彩,总在其出尘脱俗。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创新不是出自有意求新,而是不自觉的创新。有意创新,或者说刻意求新,是内里生命主动性不足的表现。主动性不是别的,它是生命所本有的生动、活泼和有力。

人心主动性这种阳性的力量还表现为一份坚持与豪迈。人的主动性,就在于人在与外部现实的斗争中,能够战胜外物而不是被外物掌控。被外物掌控,人心就不再是主动而是被动。但是外物的力量是强大的,控制外物的任务是艰巨的,这意味着人心饱受挫折。这个时候,坚持和豪迈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足球场上,前锋面对对方的球门一次次无功而返,但是屡败屡战,继续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拼搏,直至终场哨声的吹起。而对方的球员,面对强敌,亦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对手,坚定顽强地防守反击,不惧困难,努力争胜,尽展豪迈。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人心中有一种进步的力量。马斯洛指出,人有发展成更好的人的需要。所谓“更好的人”,就是最能应对生活挑战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马斯洛认为,在人内部存在着一种向某个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健康成长。也就是说,人都有一种内在压力,它裹挟着人奔向人格统一和自发表现,以成为一个探索真理、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等。他坚持向着越来越完美处前进,即向着美好的价值前进,向着安详、仁慈、英勇、正直、热爱、无私、善行前进。

罗杰斯发展了马斯洛的观点。罗杰斯(1990)说,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实现其潜在可能性的倾向,那是一种要求延伸、扩展、发展、成熟的强烈欲望。这种展示和发挥有机体或自我能力的倾向可能被深深埋在心理防御的层层包裹之中,可能掩藏于否认其存在的精致面具之后,但它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并等待着在适当的条件下释放和表现出来。当有机体努力成为它自己,并与环境构建新的关系时,这一倾向才是创造的最主要动力。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罗杰斯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变化之流,而不是一件成型的作品。换言之,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一个流动的过程中,而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态的实体;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变化之河,而不是一块固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群星灿烂的潜能,而不是简单的,一定数目的特征组合。

实际上,梁漱溟、马斯洛与罗杰斯阐述的是同一事物。物我问题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中国文化中没有孤立的人,人总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呈现、彰显和变化。这在中国日常生活语言里表现得非常明显:中国日常语言里的“自我”很多时候是一个贬义词,大致意思是说一个人“自私”和“自负”。中国日常语言里,还有两个词叫“忘我”和“无我”,它们是褒义词,大致意思是说一个人“投身于某种光荣事业,忘却个人利益,忘却个人的成败得失”。梁漱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事物,发现了人心中存在努力摆脱外物的制约、实现自由和超越的力量,命为“主动性”。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的主体性,重视个人的独立。于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从个人主体的成长发展的角度观察,发现了人在外在挑战面前的不断成长变化、成熟完善的现象,将其幕后的推动力命为“自我实现”。换言之,人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人一次次发挥个人主动性,克服外界的阻碍,取得一个个成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本身发生变化,能力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升华,从而达成自我实现。在其中,如果没有主动性的发挥,自我实现根本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