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珠海名居
陈芳家宅
中国第一位华侨百万富翁的庄园,坐落在珠海梅溪村。
一座陈公祠,三间大屋,一幢洋楼,一间花厅,以及一个香飘四季的花园。
这座1891年始建的大宅,用雕梁画栋显示岭南风格,用西洋装饰讲解留洋经历。
这位24岁奔赴檀香山的梅溪人,不到10年,就凭着血汗与智慧,如明星一般从蔗园与糖厂升起。
成了夏威夷的国会议员,当了王室公主的郎君,后来又被光绪皇帝钦命为清廷驻夏威夷官居二品的领事。
多年之后,成了世界著名作家杰克·伦敦、马克·吐温笔下的传奇,享有美国建国200周年百位最有影响外籍人士的荣耀。
1890年,65岁的他落叶归根,致力于家乡的公益事业。
于是有了三座闻名于世的梅溪牌坊,那是光绪皇帝为表彰他与亲属对家乡的善举,而两次敕建的。
那中西合璧的艺术造型、恰到好处的力学结构、美轮美奂的雕刻装饰,被誉为石建筑的精品。
如今,约130年过去了,故居与牌坊无疑成了一座博物馆。
讲述着华侨的血泪闯荡史与荣耀的创业史。
讲述着他们对家乡的贡献,以及对世界的贡献。
(2017年3月10日)
容闳故居
正是这里:珠海南屏村西大街三巷1号。
说是故居,已经没有“居”了,只留下满目疮痍、疤痕斑驳的半堵残墙。
当年当然是有“居”的。1835年,7岁的他从这里前往澳门读书;19岁又跟随校长去美国留学。
又过7年,手捧耶鲁大学毕业证书的他回到这里,成了中国取得美国学位第一人。
荣归故里的他,一直没有修葺他的祖屋。也许,他把甄贤社学当成了他的屋。
1871年,他捐出500两白银,后来又在外寄回300两白银,在家乡办起甄贤社学,一间留美预备学校。
又一次从这里走出,是1872年。连续四年组织全国各地120名,其中珠海当地24名幼童赴美留学,成了中国留学教育第一人,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00多年过去,故居只剩下半堵残墙,但甄贤社学(后改名为甄贤学校)还在。
学校成了先生的纪念馆,挂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名牌。
的确,甄贤社学也应是他的“故居”。
每一个来到南屏的人,都会对这间学校,也会对这半堵残墙肃然起敬。
它对“衣锦还乡”做了另类的注解。
一种更令人信服的注解。
(2017年2月26日)
苏曼殊故居
曼殊的所有作品,似乎都与这座房子无关。
那些风格清丽的诗、清逸淡雅的画、动人心魄的小说、清新流畅的翻译,都不是在此诞生的。
都与珠海沥溪村,这座40平方米的青砖土木结构的小平房,很难联系在一起。
是的,他出生在日本,只是6岁至13岁在这里住过。
由于生母与养母是日本人,他在这里遭到了太多的白眼。
13岁大病一场,竟被扔在柴房等死,于奄奄一息中才捡回一条苦命。
曼殊的所有作品,似乎都与这座房子无关?
其实,认识这位只活了35年的诗僧、画僧、情僧、革命僧,真的不可忽略他苦难的童年。
三度与袈裟竹杖为伴,一生在浪迹天涯中寻找温暖,一心向往民主与革命,留下丰富多彩的诗文,都与童年的孤苦、压抑、挫折相关。
他的性情,他的人生,他的作品,都与这座房子相关。
他的多样性,复杂性,丰富性,都与这40平方米相关。
今天,珠海苏曼殊文学院在这里挂牌。
人们惊喜地发现,100多年了,四周如汪洋大海的高楼大厦,并没能把这座平房淹没。
这座小平房,远不止40平方米的价值。
这里保存着一位天才苦难的童年。
保存着一位旧文化精华的最后收藏者,新文化曙光的最早呐喊者,和已破与待破的密码。
(2017年2月25日)
卢慕贞故居
其实,她还有一个故居,在现在中山市的翠亨村,她当时的身份是孙夫人。
在那里,她养育了一子二女:孙科、孙娫、孙婉。
也曾陪伴身边,跟中山先生为革命国内外奔走。
先生流亡海外10多年,她则在家养育儿女,侍奉翁姑。
分担着先生的“造反风险”,解除了先生的后顾之忧。
前台见轰轰烈烈,背后是默默无闻。
无怨无悔,只有对先生及其事业的爱与支持。
人们把珠海外沙村这座砖瓦平房,叫作她的故居。
面阔三间、两进夹一天井的房子,是她父亲建的。
1867年,她在这里出生,直到18岁,被一顶花轿抬走。
30年后,东京传来晴天霹雳,痛击着她的善良与坚韧。
为了成全孙宋的婚姻,宽广胸怀的她,以一个“可”字做出牺牲。
移居澳门,常回故居小住。身份前加了两个字——“原配”。
依旧默默地又过了37年,“孝敬贤淑,闻于乡党”。
无私无愧,也是对先生及其事业的爱与支持。
翠亨村的故居在说:“天下为公,先生夙愿。”
外沙村的故居在说:“大地无私,夫人懿德。”
(2017年3月28—29日)
蔡昌故居
这座位于珠海外沙村91号的平房,已是危房了。
面阔两间,左间一进,右间两进,是晚清时建的。
这座旧屋里,竟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商人。
1877年在此出生的他,小时候是放牛娃,只读了三年私塾。
随兄到澳洲开小店,到香港做生意,积累了资本与经验。
后来创办香港大新百货公司、广州惠爱中路(今中山五路)与西堤两家大新公司。
再后来在上海南京路开办大新公司,那是20世纪早、中期全国百货商业之最。
与先施、永安、新新一起,作为中国近现代规模最大的四大百货公司之一,驰名海内外。
他又是对公益事业与家乡建设的热心人。
多次捐助港、穗、沪福利事业,出任香港数家医院董事长及保良局长。
创办慈善福寿帛金会救助乡亲,建起礼和学校免费招收村童入学。
他眼见着,事业一天天旺起来,故居一天天旧下去。
这座位于珠海外沙村91号的平房,已是危房了。
好在有关方面正在招标,修旧如旧已提上日程。
好在体现他的人生价值的原址还在,那是他的纪念碑。
就在故居旁边,那座礼和学校六层高的楼房,仍如鹤立。
好在广州的南方大厦、新大新百货,还在货如轮转。
好在上海南京路的第一百货商店,还在傲视商海的风云。
(2017年3月29日)
唐绍仪故居
一座两间两层并在一起的楼房,后座为祖父清朝所建,前座由他扩建于1929年。
他的故居,还得算上1910年建起的私家花园“小玲珑山馆”。
还得算上1929年,为纪念母亲而建的私人别墅“望慈山房”。
这座位于珠海唐家湾山房路99号的小楼,早就不足以放下他的心胸与梦想。
在此出生的他,只住到12岁。
1874年,作为我国第三批留美幼童,他跟着容闳去美国留学。
归国后,当过驻朝鲜总领事、山东大学校长,后来又当过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再后来,又出任中山县县长。
那座山清水秀、奇花异木、亭台楼阁,还建有准备迎接他的同学和美国总统胡佛的山房的园林——“小玲珑山馆”,1921年为“与民同乐”而改名为“共乐园”,1932年宣布赠予唐家乡。
那座“望慈山房”,在他当县长时,成了中山县政府办公室。后来在1989年,他的遗孀与子女把它捐给了唐家镇人民政府,作为老人活动中心。
就这样,这位清末至民国的名人、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与外交权益的外交家、推进民主共和的政治活动家、为政清廉的“布衣县长”,成了化私为公的化身。
这三个景点,成了不只属于他自己的故居。
让人们记着,一个不只属于他自己的人。
(2017年3月12日)
唐国安故居
堂堂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的老家就是这样的吗?
就是在鸡山村弯来绕去的陋巷里,一个狭窄的小院;
就是一座青砖土木结构的小平房,还是他父亲建的。
1858年,他在此出生时是这样;14岁出洋时是这样;到现在还是这样。
当然,现在更破旧了。
当年,他作为第二批留美幼童,跟着容闳出国读书。
令人惊叹的是,八年后从耶鲁大学归来,有过许多显要的身份,他的故居并没有摇身一变。
不过,只要联想到他的恩师容闳,就明白了。
只要想起他被称为“容闳第二”,就明白了。
作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连续四年带了120名幼童留美;
作为“游美学务处”会办,他录取了180名学生并亲送其中47名庚款赴美学生。
容闳归国后不修祖屋,却把钱捐去办留美预备学校“甄贤社学”;
他出任清华校长,不修己家,却为经费与校园四处奔波,光近春园及长春园东南隅,就陡增了480亩校园。
一样的荣归故里,另类的衣锦还乡啊!
一个全面引进西学体制,坚持“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教育方针,开清华百年基业的人,一个55岁心力交瘁倒在校长任上的人,不会被光阴忘记。
2011年清华百年华诞,就在他的家乡建起了他的纪念馆、纪念学校,还迁址复建了他的故居。
虽然故居严格按1:1修旧如旧,但毕竟是仿建品,只是一个化身。
人们仍然穿过一条又一条小巷,去寻找它的“原件”。
为的是,那里更能看得到一个人的志向,以及理想。
(2017年3月27日)
苏兆征故居
院子很小,院墙是用粗糙的蚝壳垒起的,围出了海岛特色。
房子很矮,一座两间的砖木平房,并一间偏房,祖父留下的。
1885年,他在这里出生,于偏房度过了17年的时光。
同所有的农家渔家少年一样,他亲历了水深火热。
这间屋告诉他钟宝的故事,告诉他钟宝在康熙年间助力施琅收复台湾的英雄气概。
村口的大炮,是钟宝带回家乡的,150年后在抗英斗争的怒吼,告诉他浑身是胆的力量。
每天走在用英国人赔款修起的白石街上,告诉他扬眉吐气的感受。
不过,这座老屋终于放不下他18岁的抱负,淇澳岛因此少了一位农民。
自此,香港的外轮多了一位阅尽风云的杂役;
孙中山的同盟会,多了一位披荆斩棘的成员;
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有了一位英勇的指挥者;
1925年,轰动世界的省港大罢工,有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
1926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有了一位众望所归的委员长;
1927年,广州起义的腥风血雨中,有了一位挺身而出的工农民主政府主席;
1928年6月莫斯科的中共六大,中央政治局的五位常委中,有了一位非凡的海员;
直至1929年2月上海病床边,邓颖超记下了他“大家共同努力奋斗”的遗言……
如今,这座简陋的平房,真的装不下他叱咤风云的生命。
好在老屋旁边辟了一座陈列馆,讲解着他光辉的人生。
风尘仆仆的他,在广场上站成一尊铜像。
屹立着,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一个永放光芒的身影。
记录着,从一个海岛之子到中国工人运动领袖的征程。
(2017年3月25—26日)
古元故居
这座正门屋檐上彩绘着喜鹊、鸽子、梅花、菊花、寿山石与长寿竹,两边屋檐同样是花鸟灰塑的房子;
这座正厅建有神楼与雕花木屏风的房子;
这座父亲从巴拿马开小杂货店回来,建起的两进夹一天井的青砖平房——
坐落在珠海那洲村,以浓郁的艺术气氛,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让1919年出生的他,天生成了美术发烧友。直至13岁到省城读省立一中,课余就与素描、水彩静物、风景写生为伴。
高中时,日本飞机的轰炸把他驱回故乡,成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员。
爱国的热情与对艺术的向往,让他带着19岁的热血,成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的学员。
用鬼子扔下的炮弹皮做成的木刻刀,记录炮火连天与前仆后继的时代。
造就了徐悲鸿赞叹的“中国艺术中一卓绝之天才”。
再后来,成了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举世著名的美术家与美术教育家。
如今,那洲村这座平房,大厅、偏房及木板阁楼所有的墙壁上,挂满了他半个多世纪创作的画作。
这些充满生活气息、战斗激情、盎然诗意的作品,展示了刻刀与画笔下无与伦比之美。
展示了,从这间老屋里走出的人民画家辉煌的一生。
(2017年3月31日)
杨匏安,没有故居
这位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这位当过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的“高官”;
这位大革命失败后,被国民党列为“秘字第一令”通缉的“共产党首要”,最后用鲜血染红了龙华凌霄的革命先烈……
是一位没有故居的人。
据知他在珠海北山村正街的那座青瓦粉墙黑大门的房子,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倒塌了,到70年代,成了一处没有围墙的空地。
因为穷,他的家人也一直没有钱修整。
当年,他就是提着脑袋,带着饥寒交迫的一家干革命的。
3岁的小女,就因无钱治病而夭折。
在1931年7月25日的上海,国民党当局从他身上搜到的全部物品是——一张五块钱,两张两块钱,以及一副眼镜……
一张便条从狱中带出,吩咐家人:缝纫机虽穷不可卖去——这是家中唯一的谋生工具。
蒋介石派人多次劝降,许以高官厚禄时,他视如粪土。
蒋介石亲自打电话到狱中,他一听是蒋的声音,愤然摔掉了话筒。
他给家人的遗言是:千万不能接受这些人的钱和物;如果没办法生活就立即南返(回老家)……
牺牲后,他的母亲、庶母与妻子,继承他的遗志,默默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现在,这位没有故居的伟人,住在“杨匏安旧居陈列馆”里。
无言地讲述理想与信念。
讲述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清贫与富有。
(2017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