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是我于2012年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同名重点课题(12AZW009)的最终成果。该课题于2017年结束并通过验收,评定为良好。参加课题的成员包括任冬梅、王瑶、高寒凝、贾立元、林健群、梁华和姜振宇。
2015年11月27日至29日,在项目第一稿完成之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文学院联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共同为此项目举办了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我做总体汇报,贾立元、任冬梅、高寒凝、梁华、王瑶等就自己撰写的部分进行了分项汇报。李怡、王泉根、刘兵、王逢振、舒伟教授,以及田松、黎婵、陈朗、徐文培、欧翔英、黄秀敏、严蓬、吕超、丁子承和董仁威、姚海军等高校内外的专家,就各个章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者高度评价“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第一稿,认为这个项目的文稿应尽快修改和结题出版。
但作为课题主持人,我还是感到不满意。第一稿对一些问题的追寻和讨论仍然不够透彻,关键区域的史料也还是不够丰富。于是,在提交结题的同时,我又组织了新一轮的补充研究和补充撰写。
现在大家看到的成果,已经在第一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同时作者团队也因故发生了一些变化。最终的撰稿者包括:贾立元(负责晚清部分),任冬梅(负责民国时期部分),肖汉(负责共和国早期部分),姜振宇(负责新时期部分),王瑶(负责世纪之交部分)。我本人则对稿子进行了统筹修订,并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撰写,以便全书更好地借助史料来传达观点。
中国科幻小说在20世纪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源、演变、转型并最终走向成熟的漫长历史过程。在此期间,文类从无到有,作家队伍从小到大,作品从稀缺到难以穷尽,社会影响更发生了繁复的变化。面对如此众多的现象,怎么从中进行抽取和表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每一个研究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所坚持的,是让史料来说话。对各种不清晰、不明确、有疑问的说法,都依据史料,放在历史语境中进行检验。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给出的这个版本仍非最终固定不变的成果,我们期待大家指出其中的错漏,并且希望每隔三五年进行重新修订,让这段历史跟急速变化着的各种研究成果相互吻合。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主任陈跃红教授作为我现在工作的领导,对这本历史著作的编写特别关注。他还欣然决定将这本著作跟《中国科幻文论精选》一起纳入“南科人文学术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冰主任和朱房煦女士给我们在编校和出版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我原先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文学院对我的课题立项和执行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支持和管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姜振宇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肖汉老师协助我做了大量编辑工作。在此谨对以上个人和单位给予衷心感谢。我还要感谢前前后后几轮参加撰写的专家、作家和博硕士学生,没有他们的努力,没有这本专著。
回到文学史的编纂。我一直认为,史料的挖掘可能比提出这样那样的理论更加具有意义。但对史料的解释却需要有足够的文学与文化常识,需要有缀合事件与过程的良好逻辑素养,以及我们对历史的含义和过程本身的真知灼见。希望《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能激发出更多科幻研究者的热情,与我们在共同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吴岩
于南方科技大学
2020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