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城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可持续城市的书呢?近年来,生态系统持续恶化导致我们已经突破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骤减、水土流失与恶化等生态红线。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新发展模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大幅提高了生产力,从而提升了许多人的生活品质。但同时,城市人口密度快速增加以及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需求也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地球上还有超过半数人生活在较为贫困的地区,怎样在提高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老路,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难题。决定写这本书,是因为我们相信城镇化是最为集约的发展模式,也是解决人口与资源矛盾的唯一办法。但随着更多人迁居至城市,环境与社会问题也会变得更加突出。如何保持城市经济与人口同步增长,同时兼顾生态和谐、社会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持续转型经常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可持续转型通常很难发生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地区,而是会发生在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城市中。虽然有很多环保主义者时刻倡导生态保护,但更多的人重视环境是因为污染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自2007年起,世界上超过半数的人生活在城市,而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攀升。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21年达到65%,预计在2050年时超过80%。要满足大量人口的生活需求,我们需要科技不断进步以及生产力不断提升。而正是在我们的城市里,科技进步与人口增长保持了同步。城市为我们提供了美好的生活,包括更好的住房、教育和医疗条件,以及更多的工作岗位。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力量正在把更多的人从农村吸引到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也造成了一系列我们熟知的“大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房价飙升,传染病肆虐,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发生挤兑,空气和水资源污染等。不难发现,这些都是我们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何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本书要和大家探讨的核心。

本书展示了我们在可持续管理与政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融入了我们对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估。近年来,我们对可持续城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人民往往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大,但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水平却普遍低于高收入国家。过去的几年中,除了环境恶化和极端天气情况愈演愈烈,我们还观察到了其他令人不安的趋势,比如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民族主义思潮抬头等。我们在本书中讨论了这些趋势,并通过分析相关政策、管理学理论以及城市案例来诠释发展可持续城市是否可以成为兼顾经济增长、社会包容与生态文明的新型发展模式。

本书第1章重点阐述了可持续城市作为可持续发展核心的基本逻辑。比如,绝大多数碳排放来自城市。城市的碳排放量占人为碳排放总量的75%。城市人均碳排放量是农村的3倍。为了满足生产与生活需求,城市消耗了世界上2/3的能源。同时,世界超过90%的重要城市分布在海岸线上,这些城市与其中的居民将时刻面临和承担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如海平面上升、飓风频发等。因此,城市必然是气候与环境治理的主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后,各机构、企业和全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制定行动方案,力争在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城市是政策落地的地方,在碳达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对于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尤为重要,因为城市人均碳排放量是农村的3倍。

第1章还对可持续城市进行了定义,即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此定义,我们需要评估进出城市的物质,比如食品和建筑泥沙等对环境的影响,并设法将其生态危害降到最低。一座可持续城市的水资源应该来自自然补给,或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情况下进行水资源回收;一座可持续城市的固体垃圾要尽可能地回收再利用,食物垃圾要尽可能地转化为肥料;一座可持续城市的城市系统,比如污水处理、排水、能源、食品、医疗、交通等的设计都应在注重经济效率的同时兼顾环境影响。另外,这一章还涉及城市简史的内容,介绍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很多城市问题,比如交通拥堵、垃圾泛滥、传染病、污染等,很早以前就存在,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因此,城市的可持续也包含诸多方面。通过长期的研究,我们对可持续城市所包含的不同领域进行了总结。从政府、企业、个人、组织、财务、测量以及社区的不同层次与全球视角展开分析,全面介绍了可持续城市所包含的各个环节。

第2章,我们定义并诠释了可持续城市的各个系统环节,包括能源、水、食物、交通、公共空间,以及固体废物和污水处理。我们还重点阐释了可持续城市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公共卫生。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认识到公共卫生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城市卫生系统失灵可能对世界经济、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

如何从当下的不可持续城市过渡到未来的可持续城市呢?城市要做到可持续,需要多方面的参与,需要政府、私营部门以及民众的支持。每个人、每个机构都需要投入时间、精力与资金来建设我们的可持续城市。本书围绕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展开讨论,第3章涉及公民社会的参与,第4章涉及企业的参与,第5章涉及政府的参与。世界各地都面临着财政资源紧缺的问题,都在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私人资本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比如参与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与运输、公共交通、个人出行,以及污水和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转化等。私人资本不仅可以参与投资、承包建设项目,而且可以参与建设后的运营与管理。同时,我们需要积极、透明、成熟的公共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富有成效的公私伙伴关系。另外,具有较高环保意识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他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消费、工作以及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动企业与政府采取具有可持续性的举措。

第3章将重点讨论可持续城市框架下的生活方式,包括消费观与工作性质的转变。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城市化率普遍较高,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还处在迅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因此,本章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讨论城市化对于可持续转型的战略意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些国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大。可持续城市的内涵还包括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以及警惕高消费主义。在中国,还有很多人对住房有刚性需求,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不应由一个人的住宅大小以及所拥有的消费品数量决定,而应体现在个性与价值观上。消费品是有价值的,但它们应该是帮助我们实现更高追求的工具,而不是成为我们的追求本身。随着经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大量城市人口面临着消费升级,出现了越来越多与服务业相关的消费,比如餐饮、娱乐、旅游、健康等。我们也越来越关注整体的体验,而不是简单地拥有。工业产品依然为我们提供着生活必需品,但它们越来越接近大宗商品的属性,而文化与价值观才将主导下一次社会变革与消费模式的转变。这一章还讨论了年轻人在城市可持续转型中的推动作用,阐述终身学习对于适应当代社会快速变革的重要性。

第4章重点讨论实现可持续城市所需的组织创新。这一章根据管理学理论,探讨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关心的环境与社会维度。互联互通给很多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与商业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威胁。我们时刻面临着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传染病以及人口与资源矛盾等造成的社会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纳入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是第4章讨论的重点。战争、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气候变化加剧了能源、食品和大宗商品的稀缺性,具体体现在上游的原材料价格飙升,增加了公司成本。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分析废物、废水的排放成本以及环境影响,开始把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指标。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遵守愈加严格的环境法规,更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夺企业创新的又一高地。相比经济,社会与环境绩效更加难以量化,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第4章回顾了企业和政府用于评估和报告可持续发展活动的各类框架模型。近年来,我们的课题组对可持续管理工具,尤其是可持续的评估做了大量研究,我们在这一章展示了这些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的评估。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第5章讨论了政府部门以及公共政策在建设可持续城市中的作用。19—20世纪的工业城市建设往往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完成。在中国,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是由政府投资的,但在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鼓励民间资本与技术参与。中国在风、光伏发电、储能以及绿色交通比如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电动汽车等方面均领先于世界,既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也缘于企业的创新。建设21世纪的可持续城市,需要这样的伙伴关系。这一章还讨论了国际政治,特别是国际气候谈判、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世界各地城市可持续议程的影响。虽然国际合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但政策需要落实在城市。同时,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城市化是一切环境问题的诱因,解铃还须系铃人,城市必然是可持续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战场。因此,第5章的重点是讨论地方层面的可持续性政策,比如地方政府在可持续转型中的作用、民众的环境认知以及“邻避综合征”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应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同时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除了诸多环境问题外,伴随经济发展出现的收入不均衡情况加剧了社会矛盾。很多研究表明,极端贫富差距通常表现为一座城市内部高收入与低收入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世界各地,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都处于令人担忧的程度,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引起剧烈的社会动荡,并阻碍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第6章探讨了城市中的社会矛盾以及自动化在加剧社会不平等方面的作用。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摒弃单一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善用多重底线思维,融合多利益相关方意见,从而做到包容发展,使更多的人享受发展红利。

在阐释可持续城市的相关概念后,本书第二部分(第7~11章)分析了一系列城市可持续案例,包括:纽约、香港、北京在废物管理方面的实践;哥伦比亚波哥大的快速公交、耶路撒冷的轻轨以及中国的高铁;纽约、日本、非洲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以及中国的特高压输电系统;西雅图、纽约、圣保罗、华盛顿特区的公园。最后,我们分析了城市中盛行的共享经济案例:优步和爱彼迎。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举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项目,尤其是那些经过谨慎设计,有量化指标,且可被评估的项目。这些例子来自不同国家、城市以及不同领域,我们希望第一部分中提出的概念与观点可以在现实中得到验证与运用。我们也希望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例子举一反三,从中获得制定政策与管理模式的灵感。

虽然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时尚、娱乐、文化、职业等各个方面的同质化,但人们对地方归属感以及个性化的需求却在提升。在可持续转型中,城市必须根据独特的地理条件、自然禀赋、人文风情和产业特征找到自己的定位。许多城市通过投资绿色基础设施,在提高可持续治理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若想建成可持续城市,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需要公民、私营部门、政府以及更多相关方,如学界、媒体的参与,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改变传统经济测量方式,制定适应于新时代、可持续的评估标准,善用多重底线思维,避免单一底线范式的思考与衡量模式。本书结尾总结了城市政策与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指出了可持续转型的不确定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类议题,显然需要众多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才有机会实现。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是没有国界的,考虑到几十年来形成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没有哪个国家或城市能够单独实现可持续转型。然而,地缘政治与国际争端却让“自给自足”和“供应链重新国有化”呼声再起。从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缺乏应有的合作,反而强化了民族主义情绪。即使是暂时的,这种逆全球化的趋势也不利于我们追求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虽然我们坚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但转型的道路还很漫长,还将伴随很多不确定性。也许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放慢了全球化进程,但我们依然愿意相信,全球化是不可逆的,全球经济的关联性还将长期保持。我们乐观地认为,全球化的优势会战胜短期的排外思潮,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合作必然大于分歧。我们仅以本书与读者共勉。

2022年7月于纽约

史蒂文·科恩

郭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