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三 给孩子一个明亮的未来
安德烈·罗伯弗洛伊德
国际蒙台梭利协会主席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见证了许多关于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辩论和研讨。每次各方观点激烈交锋,最终都只是于细微处稍做改动,伤不到筋,动不到骨。在法国如此,在欧洲其他国家如此,在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简而言之,教育在所有国家都有其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哪里都有抱怨受过教育的人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声音。面对这种现状,家长、教师、政府和专家似乎都束手无策。
但是,如果讨论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呢?现在的教育体制就是努力让孩子为未来社会的需要做准备,然而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教育者一开始的定位就不对。如果我们认可孩子生来就有各种潜能,比如创造力、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那么接下来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就截然不同了。教育不再是填鸭式的,而是开发孩子已有的天赋,引导他们适应一个变化着的世界,并学会与别人和谐相处。
蒙台梭利博士的过人之处就是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症结,从而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能够为本书作序,我深感荣幸,本书作者详细地阐释了蒙台梭利博士的教育研究,不仅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还分享了实践这种教育法的切身经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具体的蒙台梭利教育环境是怎么样的。另外,最重要的是,我们明白了它为什么能行得通。
蒙台梭利教育法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转型成了一名引导者,孩子成了教学中的主角。孩子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全身心地参与活动。在这种新型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仅个性和社交能力会得到平衡发展,还会对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1933年,玛丽亚·蒙台梭利在发表于《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世界如果不被幻觉和对未来的恐惧所控制,那么就需要自我的重新建设。而这种自我的重新建设,不是靠科技,不是靠社会研究,也不是靠女性的解放,而是靠儿童的自由。帮助儿童从成人的控制中解放出来,自由、全面地开发自己的个性,就是重建社会和创造新世界的真正希望。
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方式的深刻思考。我们了解到,蒙台梭利教育法确实是面向未来的,它不仅着眼于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也为孩子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然而,我们看到的现状却是,大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背负着三座大山:过度保护、过度压抑和过量饮食!我们呈现给孩子的是一个畏惧变化的世界,一个扼杀所有创造力、沉迷于电视机、宣扬读书高于一切的理论的世界。所以,我们会发现社会上有那么多过于追求物质生活,却缺乏教养、胆小暴躁、最终被社会否定和抛弃的新一代。
我们本可以避免这一切的发生,比如这本书阐释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就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可能性,而且它已经过一个世纪的检验,这足以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身上拥有超越成年人的能力和潜质。孩子是天然的开拓者:他们拥有惊人的耐性,知道如何从身边的环境中自发地获得知识,轻松地在试错中学习知识;他们将外界的变化看作丰富自己的机会,事物的多样性激发的是他们的兴趣,而不是恐惧和焦虑;他们还知道怎样解决冲突,可以在与他人的激烈争吵后,以惊人的速度再与对方和好。这些都是人类和谐共存的条件。
这里不是武断地说要放任孩子才能让他们积极、和谐、自由地成长。相反,这种教育很严格,它要求教师真正懂得“教”的艺术。与孩子建立一种非控制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容易,教师要不断反省自己,通过观察来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在孩子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提供指导和支持。蒙台梭利教室并不是一个自由散漫的地方,而是一个有纪律、有组织的环境,常常令参观者惊讶。此外,本书也特别强调父母的作用必不可少,要求家长和老师紧密合作。管理一个蒙台梭利教室,是一项艰巨而有趣的任务。
想象一下每个年轻人都自信、开朗、无畏、充满创造力的世界吧!这样的世界是完全可能的,这本书就是实现这种可能的答案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