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流转条件下农户经营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农户生产性投入过低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之间的矛盾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对农业的基础性投入过低,对农业开发性投入更是无力负担,比如灌溉设施的落后,田间道路的坑洼崎岖,农田的小块分散都不利于大型机械化的运作。如此缺乏基础性投入的农业经营,其生产报酬必定是递减的。而地方政府对于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也明显欠缺,上述种种原因一方面影响了农户经营性生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农产品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协作将带来市场收益的大幅提升,这将重新提高农户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解决农户创收难的瓶颈问题。而现今我国农业组织体系还不健全,覆盖领域窄,处在刚起步的初级发展阶段,存在如市场组织能力薄弱、农业专业化合作社的绩效令农户不尽满意等问题。因此,绝大多数农户仍处于无组织或观望状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目前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为3.14亿人,农业专业合作社90.51万个,农业经营户2.0743亿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为1289万人[2]。由此可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经营模式仍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处于主要地位。因此,如何把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如何整体提升全国各区域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如何更高程度地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