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中小企业上市前要考虑的三个问题
IPO是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英文缩写,是指一家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根据相应证监会出具的招股说明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募股完成,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
如果从1991年开始算起,我国证券市场到2021年已经发展30年了。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的上市公司总数不到5 000家。这充分说明公司上市还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认真思考是否申请上市,重点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一)分析行业状况
1.行业发展空间
国家鼓励的、未来有很大成长空间的行业的公司适合上市。产能过剩的、污染严重的、造假频发的、社会舆论影响差的公司几乎没有上市机会。
2.行业监管状况
有些行业相关的监管法规、政策不明,业内很多公司运营不规范,打合规擦边球。这些行业中的某家公司若想合规运行,可能会失去竞争优势。而公司上市的前提是必须合规,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行业的公司都很难上市。
(二)分析公司自身状况
1.竞争优势
公司在申报IPO前,需要评估本公司在行业里是否有足够的竞争优势,能够在可预见的将来赚取足够的利润。公司将来能够赚钱是公司上市的首要条件。
目前看来,拟IPO公司中,利润在3 000万~5 000万元的是少数。拟IPO公司的平均净利润是1亿元左右。问题的核心是公司在行业中是否有足够高的地位。行业空间足够大的话,公司位于行业前五名、前十名,上市一般没问题;行业不大的话,估计位于行业前三名,甚至只有第一名的公司才有机会上市。
2.规范能力
公司的规范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盈利能力。有些公司虽然能盈利,但很可能是靠不规范手段赚钱,如偷税漏税、克扣员工五险一金、环保不达标等。这样的公司,是达不到上市要求的。公司要想上市,必须要保证完全按照上市规范经营后,还能有足够的利润空间。
二是人员素质。有些公司处于比较偏远或相对落后的地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一家公司要打造行业竞争力,进军行业前十名,必须提高内部控制、运营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还是要靠高素质的内部人才。
(三)了解上市成本
上市成本主要包括:规范成本、中介成本、其他成本。
(1)上市的规范成本。规范成本的大部分是税收规范成本。这里主要说企业所得税。按照IPO最快的五年上市周期(申报期三年,上市等待期两年)进行计算,中小企业这期间至少会产生2亿元的利润总额,按照15%和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算,企业所得税应该在3 000万~5 000万元。这部分所得税在IPO之前就要规范缴纳,当然企业可以对地方留存的40%申请减免或返还。
其次是五险一金规范成本。规范的五险一金成本一般占员工工资的40%左右。
此外,还有其他规范成本,如资产重组、土地证办理、房产证办理、生产手续办理、环评手续办理、合规融资成本等,这部分成本也是在IPO之前就要规范缴纳的。
上述成本不管企业是否按规范运行都是需要费用的,无非是多和少的问题,因此,这里所说的IPO上市的规范成本,说的是规范与不规范相比较后的成本。比如,类似的企业,规范运行需要花费上述成本5 000万元,如果不规范运行,可能只需要花费2 000万元,则规范成本就是3 000万元。
(2)上市的中介成本。一般而言,上市中介成本大概包括:券商费2 000万~5 000万元,注册会计师费200万~500万元,律师费150万~300万元。其中券商费主要是承销费,按照募集资金8%~15%收取,注册会计师费分为基础费和加期审计费(加期,每期50万元左右)。另外,需要说明的,中介机构大部分费用都是上市后收取的,上市之前大概需要支付500万元左右。
(3)上市的其他成本,包括信息披露、推介活动等费用,估计500万元左右。这些费用大部分都是上市成功后支付。
总体来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平均成本是5 000万~6 000万元,新三板上市的总成本一般至少是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