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中小企业适宜上市的板块
中小企业上市的途径有国内与国外。这里仅谈国内上市及场外市场板块。我国为中小企业上市设立的板块主要有: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设立的创业板、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设立的科创板、为中小企业进入全国性资本市场提供场外交易平台的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及2021年设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
(一)创业板
创业板是深交所为了鼓励自主创新,于2009年专门设置的中小型企业聚集板块。创业板是相对于主板而言的,是指在主板之外为中小型高成长企业、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融资途径,并为风险资本提供有效的退出渠道的一个新市场。其中企业的流通盘通常在1亿元以下,达不到主板市场的要求,所以只能在创业板市场上市。
创业板的定位是“三创四新”,即企业符合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或者是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强调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
(二)科创板
科创板是2019年上交所为了鼓励科创属性企业设立的中小企业板块。虽然科创板所服务的对象也是科技创新企业,但其与创业板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其最主要的区别是板块属性定位的差异。
科创板的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科创板更加看重科创属性,比如,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等,对企业当前的营业收入、利润没有特别要求。
(三)新三板
新三板是相对于老三板而言的,其正式的名称应该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经国务院批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设立的继上交所、深交所之后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主要是为中小微型企业设立的场外交易市场。
老三板是指2001年7月16日成立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主要服务于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和退市公司;新三板则是2006年在老三板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转让系统”。
2013年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新三板试点扩大至全国,鼓励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2013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将新三板试点正式扩大至全国。新三板发展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但俗称还是新三板。
2019年10月25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宣布,将从优化发行融资制度、完善市场分层等五方面对新三板进行全面改革。新三板改革后将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层企业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同时设立精选层,在精选层挂牌一定期限,且符合交易所上市条件和相关规定的企业,可以直接转板上市,吸引了一批“小而美”的优质中小企业挂牌交易。截至2021年9月末,全市场累计服务企业13 457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94%,民营企业占比93%。
(四)北交所的中小企业板
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由新三板精选层升级而来,在定位上,将与现有的沪深两大交易所和三大板块形成错位发展。从功能定位看,我国目前有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三大板块。主板服务于大中型上市企业;创业板聚焦的是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科创板定位科技创新企业,强调科技硬实力。北交所要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与其他板块形成错位竞争。
关于北交所的定位,全国股转公司董事长、北交所董事长徐明在2021年10月22日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上指出,北交所在市场建设中,将紧紧围绕中小企业这个主体,认真总结过去八年多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增强制度的包容性和普惠性,突出“更早、更小、更新”,构建覆盖中小企业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探索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的“中国方案”。
北交所的定位,即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差异,及转板至北交所的方式,如图1-1所示。

图1-1 北交所的定位
徐明认为,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是北交所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北交所将把支持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以下四个关键机制问题。
一是创新包容机制。针对中小企业创新风险大、不确定性高、周期长的特点,持续优化挂牌上市准入条件,丰富创新评价维度,提高审查包容度,充分体现精准包容的理念。
二是资金供给机制。支持引导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持续优化“小额、快速、灵活、多元”的发行融资制度。
三是价格发现机制。持续丰富交易机制类型,完善做市商制度,研究推出混合交易、融资融券交易。
四是人才激励机制。持续优化股权激励制度和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充分体现市场化、便利性,促进管理层、技术人才和资本所有者形成利益共同体,释放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事实上,在制度规则方面,北交所平移了大部分新三板精选层制度,呈现四大亮点。
一是在组织形式上,北交所采用公司制,不同于沪深交易所的会员制[1]。一般来讲,交易所的组织形式有会员制和公司制两种,再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上交所和深交所都是会员制,由证券公司等会员单位组建,本质上是一个会员自律组织。而此次北交所实行公司制,可以有效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服务,也可以自己上市。
二是在发行制度上采用试点注册制,上市标准四选一,总体条件为“市值+财务”,具体分别为“市值+净利润+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市值+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增长率+现金流”“市值+营业收入+研发占比”“市值+研发投入”。这四条标准拥有很好的包容性。前两条标准聚焦财务数据优秀、盈利能力较强的小微企业。为精准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北交所对于市值的要求更为宽松。根据北交所上市标准第一条,北交所上市市值最低标准为2亿元,相较于科创板和创业板市值最低标准10亿元有大幅降低。后两条标准则注重研发数据,其目的很明显是鼓励中小企业保持其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更多。在首批企业入驻思路上,北交所将现有的精选层66家挂牌企业直接平移,后续企业储备来源于在新三板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企业。首批66家精选层企业,大部分是选用第一条标准上市的。北交所的建立有效提升了新三板地位,极大地提升了新三板的吸引力[2],激励更多的优质中小企业积极进入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三是在交易机制上,设置30%涨跌幅限制,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为50万元,保持T+1交易方式。
四是在持续监管上,在现金分红、减持规则、股权激励方面尊重新三板原有基础,不再要求券商强制跟投,体现了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差异化、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