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生产与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对于文化创业与移动互联网的关系,从来没有一本书以如此细密的经纬和纵深进行探究,并且在字里行间开满思索的花朵。读完昌寿老师的新作,我的脑海中也生成了一段电视综艺创业的长视频:

我开始创业,创办世熙传媒,是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其时电视影响力如日中天,人们排着队、削尖脑袋要进电视台,像我这样从电视台出来创业属于异类,要被很多人捂嘴笑看的。

那时的内容创业是把电视节目从电视台里“拉”出来制作、发行。当时电视综艺节目整体制作水平不高,内容制作多简单,占电视节目总量的比例也很小。创业者能在什么频道占据多少分钟的时段播出自制的内容,构成了创业的可能空间。

在世熙传媒等创业者的努力下,国际节目模式被引入国内,这种标准化和高水平的节目生产方式,大大提升了国内电视综艺制作水平。与此同时,互联网视频等蓬勃发展,引进模式的大制作电视综艺节目一度成为互联网视频平台的王者。

2010年之后的五六年间,中国买进了几乎全世界的好模式,成就了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制作机构,文化创业随之进入大规模的资本时代。

媒介内容形态进化,是昌寿老师着力考察网生内容生产的另一条经纬。由报纸到广播,内容产品形态由文字和图片进化到听觉产品,不识字的人抱着收音匣子也听得津津有味。从广播到电视,听觉产品进化为视听产品,一家老小盯着一个电视屏幕眉开眼笑。由电视到互联网,内容产品形态依旧是视听产品,虽然移动互联网改变了用户观看和使用习惯,但是五彩缤纷、千奇百怪的长、短视频产品,依然遵循着视听产品生产的基本逻辑。

新技术建立起全新的互动传媒平台,移动互联网催生出丰富的内容产品,给更多的人提供了谋生的机遇。新技术层出不穷,并已成为内容的一部分,而有见识的创业者应尝试用内容去整合技术,开启人文与技术跨界融合的新美景。在传播领域,技术与内容融合中亦交织博弈,此起彼伏,而内容将笑到最后。高品质的内容将最终取代那些曾经给自媒体创业者带来诸多收益的初级内容。

此后,传媒和传播的价值将义无反顾地凸显其高大的身躯——遵循专业编辑方针、具有立意高度和视听冲击力、运用独特算法编辑推荐的内容。互联网媒体的重心也会从初期的新技术“平台为霸”,回归新一轮“内容为王”的循环发展。

用这样的大逻辑来观照,网生内容的创业空间,将取决于随着时间的流淌能冲刷出多少文化精品,同时,用户的情趣和欣赏水平也会水涨船高。对于习惯了传统媒体内容的用户来说,可能会被一时涌至眼前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各色网生内容所吸引。但潮水终会退去,人们有限的注意力会被巨轮上飘扬的旗帜所吸引,在沙滩上捡贝壳和捉小鱼虾的景象只是巨轮模糊的前景而已。

文化创业是以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为核心的创业,精神及精神产品的价值关乎创业成功,围绕文化创业的一切研究都无法偏离这一本质。昌寿老师以及他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就此展开的研究,可谓切中时代命题、观照文化实践、走在时代前列的治学报国之举。研究的成果既记录了文化创业者的群像,也对像我这样的文化创业者具有视角转换、视野拓展的学习价值。

在我眼里,昌寿是一个高帅的、微笑的和谦虚的四十岁左右的形象,但他的研究却有着八十岁智者的深刻、三十岁思想者的犀利和十六岁冲浪者的玩味。为这本书作序,我也是在享受中学习了。

刘熙晨

世熙传媒创始人、董事长、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