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世界的暗夜守护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名解

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芽。

disinfection,即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

无菌术(asepsis)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基本操作规范,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操作规范。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低血钠,特点是Na⁺丢失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5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

等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而血钠正常,水钠成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内。135~150。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即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低镁血症(hypomagnesemia),即血清镁浓度<0.75mmol/L。

轻度代谢性酸中毒可无明显症状,重症病人可有疲乏、眩晕、嗜睡,感觉迟钝或烦躁。最明显的表现是呼吸加快加深,典型者称为Kussmaul呼吸。kussmual呼吸:见于代谢性酸中毒,是呼吸加快加深。

metabolic alkalosis:代谢性碱中毒,指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引起pH升高,以血浆HC0₃⁻原发性增多为特征。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CO₂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pH下降,以血浆H₂CO₃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指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输入有严重免疫缺陷的受血者体内以后,此淋巴细胞成为移植物并增殖,对受血者的组织起反应。

自体输血或称自身输血(autotransfusion)是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主要优点是既可节约库存血,又可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且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

大量输血:24小时内用库存血细胞置换病人全部血容量或数小时内输入血量超过4000ml。

休克是指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由多种病因引起。通常将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包括失血性及创伤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源性和过敏性休克五类。低血容量性和感染性休克在外科最常见。

(EGDT,早期达标治疗)是治疗休克的一项策略,指对休克病人,争取在诊断的最初6小时这一黄金时段内,进行积极的输液复苏,以尽快恢复最佳心搏量、稳定循环功能和组织氧供。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引起的一种休克类型。包括大血管破裂或脏器出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及各种损伤或大手术引起血液、体液丢失的创伤性休克。

补液试验是指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分钟内经静脉注入。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0.29~0.49kPa(3~5cmH₂O),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SIRS,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的缩写,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革兰阴性杆菌内毒素与体内补体,抗体或其他成分结合,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痉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组胺、激肽、前列腺素及溶酶体酶等炎症介质释放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最终导致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不全。

麻醉。

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的缩写),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的体格状态评估分级。综合分析麻醉前访视所得信息,可对病人全身情况和麻醉耐受力做出较全面的评估。根据表6-1可知:①ASAⅠ级的病人体格健康,发育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②ASAⅡ级的病人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疾病,功能代偿健全;ASAⅠ级和Ⅱ级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良好,风险性较小。③ASAⅢ级病人并存疾病较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常活动。病人的器官功能虽在代偿范围内,但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减弱,风险性较大,如术前准备充分,尚能耐受麻醉。④ASAⅣ级病人并存疾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经常面临生命威胁。因器官功能代偿不全,麻醉和手术的风险性很大,即使术前准备充分,围术期的死亡率仍很高。⑤ASAⅤ级病人为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麻醉和手术都异常危险,不宜行择期手术。⑥ASAⅥ为确诊为脑死亡,其器官拟用于器官移植手术的病人。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是衡量吸入麻醉药强度的指标,可反映麻醉药的效能,吸入麻醉药的MAC越小其麻醉效能越强。

全身麻醉的诱导(induction of anesthesia):病人接受全麻后,由清醒状态到神志消失,并进入全麻状态后进行气管内插管,这一阶段称为全麻诱导期。

复合全身麻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全麻药或麻醉方法复合应用,彼此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临床麻醉效果。根据给药的途径不同,复合麻醉可大致分为全静脉麻醉和静脉与吸入麻醉药复合的静-吸复合麻醉。

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黏膜表面,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位于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使黏膜产生麻醉现象。

蛛网膜下隙阻滞(spinal block,简称腰麻):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隙,阻断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而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麻醉作用。

麻醉平面是指感觉神经被阻滞后,用针刺法测定皮肤痛觉消失的范围。由于神经纤维的粗细不同,交感神经最先被阻滞,且阻滞平面一般要比感觉神经高2~4个节段;运动神经最后被阻滞,其平面比感觉神经要低1~4个节段。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前动脉是一条终末血管,供应脊髓截面前2/3的区域,如较长时间血供不足,引起脊髓缺血甚至坏死而出现的系列表现,称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病人一般无感觉障碍,主诉躯体沉重,翻身困难。

控制性降压: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降低血管张力、便于施行手术(例如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动脉瘤等),或减少手术野的渗血以方便手术操作、减少失血量(例如脊柱手术、后颅窝手术等),或控制血压过度升高、防止发生心血管并发症(例如心肌缺血、急性肺水肿等),麻醉期间需要利用药物和(或)麻醉技术使动脉血压降低并控制在一定水平。

疼痛是人类大脑对机体组织损伤或可能导致组织损伤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发生于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任何部位的神经病变和损害所致的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残端痛、幻肢痛等。

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星状神经节由下颈交感神经神经节和第1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位于第7颈椎和第1胸椎之间前外侧,支配头、颈和上肢。阻滞时,注药后同侧出现霍纳综合征和手指温度增高,即示阻滞有效。适用于偏头痛、灼性神经痛、患肢痛、雷诺综合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带状疱疹等。

病人自控镇痛(PCA):在病人感到疼痛时,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弥补了传统镇痛方法存在的镇痛不足和忽视病人个体差异,以及难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等问题。

重症监测治疗室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病人的专业病房,集中了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是指呼吸机在每分钟内按预设的呼吸参数给予患者指令通气,在触发窗内出现自主呼吸,协助病人完成自主呼吸。

PEEP(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过程中,借助于机械装置使呼气末期的气道压力高于大气压。

基础生命支持简称BLS,又称初期复苏或心肺复苏,是心搏骤停后第一时间开始挽救病人生命的基本急救措施,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电除颤(defibrillation)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使室颤终止的方法,以直流电除颤法使用最为广泛。

心肺复苏(CPR)是指针对心搏骤停(SCA)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

急性肾衰竭是指短时间(几小时至几天)内发生的肾脏功能减退,即溶质清除能力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从而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氮质代谢产物蓄积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肾脏替代治疗(RRT):又称为血液净化,是指应用人工方法替代肾脏功能清除体内水分和溶质,同时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是目前治疗肾衰竭的重要方法。

急性肝功能衰竭(AHF)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在原来无肝脏基础性疾病而短时间内发生大量肝细胞坏死及严重肝功能损害,导致肝脏本身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并引起肝性脑病的一组严重临床综合征。

围手术期。

围手术期是指从决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三个阶段。

限期手术:例如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手术时间虽可选择,但不宜延迟过久,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

Goldman指数(心脏风险指数)常用于量化心源性死亡的危险性和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seroma(血清肿):是伤口的液体积聚而非血或脓液,与手术切断较多的淋巴管(如乳房切除术、腹股沟区域手术等)有关。

肺栓塞(PE),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TPN:即全胃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将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电解质等营养物质输入患者体内,来提供营养物质的一种方法。

非特异性感染是指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链球菌等致病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性感染,常见如疖、痈、丹毒、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等。

疖: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

痈:是由多个相邻疖融合而成或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同时发生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丹毒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感染皮肤淋巴管网所致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脓毒症休克:指脓毒症合并出现严重的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紊乱,其死亡风险与单纯脓毒症相比显著升高。

气性坏疽是厌氧菌感染的一种,即梭状芽胞杆菌所致的肌坏死或肌炎。此类感染发展急剧,预后差。

破伤风是常和创伤相关联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由破伤风梭菌感染,为专性厌氧,革兰染色阳性;平时存在于人畜的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以芽胞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为常见。

CRASH PLAN,是体格检查中的检诊程序,即按心脏、呼吸、腹部、脊柱、头部、骨盆、肢体、动脉和神经的顺序检查,有助于创伤的诊断。

吸入性损伤:又称“呼吸道烧伤”,其致伤因素除了热力引起外,燃烧时烟雾中还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如CO中毒、氰化物中毒等等,被吸入至下呼吸道,引起局部腐蚀或全身中毒。

Richter疝:嵌顿性疝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其系膜并未进⼊疝囊,肠壁并未完全梗阻。

primary peritonitis(原发性腹膜炎):原发病灶不在腹腔⽽引起的腹膜炎。致病菌多为溶⾎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肠埃希菌。

肛瘘:是指肛管周围的⾁芽肿性管道,由内⼝、瘘道、外⼝三部分组成。

贯通伤:在开放性伤⼝中,既有⼊⼝⼜有出⼝者称为贯通伤。

易复性疝:凡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腹腔的疝,称为易复性疝。

AFP,即甲胎蛋白,是动物胎儿期由卵黄囊、肝、胃肠道产生的一种球蛋白,肝癌及恶性畸胎瘤者均可增高,在我国用于肝癌普查,效果良好。

皮肤基底细胞癌来源于皮肤或附件基底细胞,发展缓慢,呈浸润性生长,很少有血道或淋巴道转移。好发于头面,破溃者呈鼠咬状溃疡边缘,亦可同时伴色素增多,呈黑色,称色素性基底细胞癌。临床上易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但质地较硬。

皮脂囊肿为皮脂腺排泄受阻所致潴留性囊肿,为非真性肿瘤。多见于皮脂腺分布密集部位如头面及背部。表面可见皮脂腺开口的小黑点。

HLA即人类白细胞抗原,是首先是用血清学方法在人白细胞上发现的MHC分子。MHC具有广泛的多态性,供、受体之间的MHC差别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

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是指由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受体死亡一种排斥反应。

HAR,超急性排斥反应,是在移植物再灌注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的典型体液免疫反应。通常由于受体预先存在抗供体抗原的抗体(如ABO血型不相容或多次妊娠、反复输血和曾接受过器官移植而对HLA致敏)迅速与移植物内皮细胞结合,激活补体。

AR,急性排斥反应1是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的一种类型,常由T细胞介导和抗体介导,可发生在移植后的任何时间段。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

经导管血管灌注术(TVI):经导管将药物直接注射到靶器官的供血动脉或回流静脉,以提高病变局部的药物浓度,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