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全三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智部总叙

【题解】

上智部含“见大”“远犹”“通简”“迎刃”四卷,共204则。所谓“上智”,即上等智慧,恰好契合时局的智慧,表现为以小见大,谋略深远,为人通达而处事简要,处事经变而游刃有余。冯梦龙说,上等智慧是无心而暗合,并非上千次考虑所能达到的。如此,“上智”就像子贡感叹孔子的围墙,让人找不到大门进去。但智慧是渡人的舟楫,上等智慧也不例外,仔细分析便可明白其中奥义。“见大”卷作为上智部也是全书的开篇,冯梦龙在排布时颇费心思,以太公和孔子起首,讲太公从国家道义出发诛杀华士、孔子从个人心性出发诛杀少正卯,并附评论说孔子为后世因学术乱国而杀人的情形树立了典范,补充事例说应该让喜佛的出家,好道的做道士,各得其所。如此,契合时局的智慧是要从国事之大、心性之正来衡量,从顺应人心上去引导。

“见大”“远犹”“通简”“迎刃”各有表现。如“见大”卷“使马圉”一则中,孔子派马夫去说服农人,用农人听得懂的话去跟他交流,是体贴人情;“韩滉 钱镠”一则中,韩滉派不爱与人交流的人看守库门,钱镠派植树栽花很机灵的陆仁章进城传话,是知人善任;“贾彪”一则中,贾彪惩办杀子的妇人,引来盗贼自首,是守护人伦,等等。“远犹”卷“训储”一则中,商王小乙让太子久居民间以知民情,“宋艺祖”一则中,宋太祖命宫中后苑养公猪以威慑施放妖术的人,是着眼长远;“李泌”一条中,李泌劝唐肃宗立长子广平王为天下兵马元帅,而不是立果敢有才略的三子建宁王,是维护正统;“王铎”一则中,王铎认为让江淮一带的人不再运米到京城,不仅消耗京城粮食也无法救济贫民,是顾全大局,等等。“通简”卷“曹参”一则中,曹参日夜喝酒,无所事事,延续萧何的法令,是明辨短长;“御史台老隶”中,老衙役劝范讽役使部下做事只需教给他法规而考察他的成绩,不必事事指点,是善抓大要;“王阳明”一则中,王阳明将两位宦官勾结宁王的证据交给他们,最终得到庇护免遭迫害,是巧息祸乱,等等。“迎刃”卷“子产”一则中,子产立子孔之子泄与良霄之子良止为大夫,来安抚亡魂与百姓,是顺势而为;“苏子容”一则中,苏子容出使北朝,以历法在算术上小有差异,来平衡宋朝比北朝冬至提前一天的龃龉,是随机应变,等等。

被看成上智的很多行为看起来不合常理,但其实是坚持了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为政谋国的道义规则,在道义规则中行事,并用计谋巧妙地拒绝不合道义规则的人和事,往往有好的结果。

冯子曰:智无常局(1),以恰肖其局者为上(2)。故愚夫或现其一得,而晓人反失诸千虑。何则?上智无心而合,非千虑所臻也(3)。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人动而愈纷,我静而自正。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夫是故难事遇之而皆易,巨事遇之而皆细。其斡旋入于无声臭之微(4),而其举动出人意想思索之外。或先忤而后合(5),或似逆而实顺。方其闲闲(6),豪杰所疑;迄乎断断(7),圣人不易。呜呼!智若此,岂非上哉?上智不可学,意者法上而得中乎?抑语云“下下人有上上智”(8),庶几有触而现焉(9)?余条列其概,稍分四则,曰“见大”,曰“远犹”,曰“通简”,曰“迎刃”,而统名之曰“上智”。

【注释】

(1) 常局:恒常不变的格局。

(2) 肖:对应,契合。

(3) 臻:到,达到。

(4) 斡旋:运转,周旋。引申为处置。无声臭:无声无味。

(5) 忤:违逆,触犯。

(6) 闲闲:若无其事。

(7) 断断:决然无疑。

(8) 抑:助词,用于句首。

(9) 触:触动,引起。

【译文】

冯梦龙说:智慧没有恒常不变的格局,以恰好契合时局的人最为高明。所以愚钝的人有时会实现一次成功,而聪明的人考虑了上千次反而失误。这是为什么?上等智慧无心而暗合,并非上千次考虑所能达到的。别人选择小处,而我选择大处。别人看到近处,而我看到远处。别人躁动而愈发纷乱,而我清静而自然合度。别人没有一点办法,而我解决问题毫不费力。因此遇到难事都能让它变得容易,遇到大事都能让它化为小事。智慧的人在无声无息的微妙境界中处理好事物的各种矛盾,而举动常常出乎人们意料。有时候先抵触而后迎合,有时候看似反对而实际顺从。起初他若无其事,被豪杰之士怀疑;等到他果断决策,圣人也不能改变。啊!这样的智慧,难道还称不上高明?上等智慧不可以学得,大概取上等智慧为准则只能得到中等的吧?俗话说,“愚笨的人也有高明的智慧”,或许其智慧是因偶然的机遇而呈现出来的吧?我按门类列出这种智慧的大体情况,分为四卷,分别是“见大”“远犹”“通简”“迎刃”,把它们共同命名为“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