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诗经慰人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周南·桃夭

《周南·桃夭》这首诗非常著名,它讲的是婚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大家一听,就觉得好熟悉,它究竟是在描述什么样的心情和故事呢?你一边读一边理解,心里面就会充满了喜悦,因为它特别充盈、饱满,代表的是甜蜜的感情。

这首诗还有祝福的基调,以后当我们要祝福别人结婚、恋爱的时候,可以写“桃之夭夭”给他,这样语言上的表达就会很优美。《桃夭》整首诗就是在祝福一对新人婚后能够过上美好、理想的生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夭夭”指的是春天桃树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之子”是指一个美丽的姑娘。“之子于归”,就是这个美好的姑娘要出嫁了。“宜其室家”,“宜”就是和睦,“室家”就是指她要嫁去的那个夫家。所以这一句就在描述这样一个情景:春天到了,大片的桃花盛开,娇艳明媚。有个像桃花一样的姑娘就要嫁到我们家了,这真是一个好消息,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你嫁过来,这就是一段美好生活的开始。

世界上的花有那么多种,为什么桃花总是和甜蜜的爱情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桃花本身的样子非常娇美,一大片一大片盛开,粉粉的、白白的,如烟似雾,就像恋爱的时候人一看就会有浪漫的感觉,而且女孩子脸上的红晕也是桃花色。

崔护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说的就是女孩子那美丽的脸颊和桃花交相辉映,非常动人,那是最好的颜色。可是一年过去,我再来到这里,想要看一眼那个美好的女孩子,她已经不知道去哪里了。桃花却依然在春风里盛开,好像在笑我痴情。这是一种有点惆怅的追忆。

桃花带有一种少女的灵动和娇俏。桃花一开,春天就来了,人就笑了。所以在万物复苏的时节,桃花就会给人带来一种喜悦和幸福感。这个时候去表白、去求婚,都是很好的时机,因为爱情容易在桃花盛开的时候萌发,所以“恋爱运”又叫“桃花运”。

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每种花都有自己的花语。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这首诗不是用桃花起兴,而是用梅花、菊花或者荷花,会怎样呢?仔细一琢磨,那个氛围忽然就有点不对劲了,平添了一些遗憾、错过或者是悲凉的感觉,它和桃花带来的那种浪漫感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意象。随着一代代人对于意象的反复描写,在中国人的眼中,好像有一些事物就有了固定的表达。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人和自然是一体的,所以万事万物都在替我们抒发感情,能够替代我们表达那种模糊的感觉。

比如岑参的那句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明是在讲春风吹拂,可是你会觉得有一丝丝的寒意。因为随着春风盛开的是梨花。梨花雪白,闪耀银光,所以好像就有了一种清冷感。但岑参写的不是春风,而是冬风,是塞外的飞雪。这句诗就是在讲:这风虽然是在塞外,我把它当作是春风吹拂;枝上那片片雪花,我却把它看作千树万树盛开的梨花。但这依然不是春天,还是会给人带来寒冷的感受,那样的白还是会带来冷疲之感。如果这里换成“千树万树桃花开”,你一下子就觉得这才是春天,冰雪消融,然后心里痒痒的,生命都在勃发,俨然是另外一种景象了。可见,每一种花朵都会有它的温度。

《桃夭》第二段,女孩子嫁过来之后,生活怎么样呢?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蕡”就是果实硕大的样子。其实这句话就是在祝福:一对新人走进了新生活,将来要多子多福。在古代,人丁兴旺是直接和家族兴衰挂钩的。

最后一段——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蓁蓁”指的是树叶繁茂的样子。它讲的就是:这个女孩子嫁过来,我们的家族就开枝散叶、生机勃勃。

我们从这首诗里感受到的是一种喜悦和祝福的氛围,是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到婚后幸福美满、子孙满堂的美好心愿。美丽的姑娘,你嫁到我们家之后一定会结出累累的硕果,长出茂密的枝叶,我们以后的生活必定也像这棵繁茂的桃树一样幸福又美满,子孙满堂。

可见,古人对待婚姻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所以结婚的流程也会很漫长。从议婚到完婚,这中间如果按照古礼有六个环节,缺一不可,分别叫作“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我们在网上会看到,有一些年轻人现在会采用这套古老的礼仪来结婚,每一道环节拍下来都非常美,但看起来也真的是很繁复,要倾注心力、注重细节。

第一步“纳彩”是指男方要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跟女方说说新郎什么情况;也问问女方还有什么样的要求,同时送上一些纳彩礼。第二步叫“问名”。女方答应跟你结婚,这门婚事算数了之后,男方要通过媒人去问问新娘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在此之前,这些都是保密的。然后,男方要拿着这个名字和生辰八字到祖庙里面去占卜,看这两个人到底合不合,相不相配,这个就叫作“纳吉”。占卜的结果如果很好,男方就会特别高兴地去送聘礼,这个就叫作“纳征”。什么身份的人家就要送什么样的聘礼,这都是有规矩的。

前面这四个步骤都走完了,真正的婚礼仪式才可以开始筹备。男方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再和女方家商量,确定日子,这叫“请期”——请问这个日期行不行。到了婚礼当天,新郎要亲自去新娘家把新娘接出家门,这叫“亲迎”,是一种对女方的尊重,表达自己最大的诚意。在古代,这一套流程下来,没有个小半年根本准备不好。

我们现在的结婚也有很多仪式。到了迎亲的这一天,新郎要带着伴郎团去接亲;伴娘团堵着门,让新郎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把新娘接走。这其实也是在强调仪式感——我们家这个姑娘,是我们手心里的宝,你要爱她、尊重她,才能把她娶走,否则我们就要给你点颜色看看了。

这些流程都走下来,反反复复,我们发现要送好多次礼,而且男方准备的礼品中,一般会有一个很特别的东西,它就是大雁。你说结婚就结婚,为什么要送大雁呢?那是因为大雁是非常忠诚的鸟类,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如果有一方不幸早逝,另一方就会长声哀鸣,围绕着它的尸身不走。在古人看来,这是很忠贞的品质,送大雁就象征着夫妇二人白头偕老,一生一世忠于这段感情。

在民间,大雁并不容易得到,人们往往会用鸡、鸭、鹅来替代。我们现在很多地方也会保留这个习俗,所以你看到婚俗场合出现了一对鸡、一对鸭什么的,其实都是从送大雁的礼俗沿袭而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宋元明清,婚礼已经省略了很多仪式,结婚的氛围也主要是追求喜庆、热闹,就跟我们现在很相像了。

但最正统的婚礼讲究四个字,叫作“敬、慎、重、正”。把这四个字认真地写一遍,你就会发现沉甸甸的。它是在讲,婚姻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它“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尚书·舜典》)。婚姻自古以来就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它也是两个家族合为一体的大事。

在《诗经》开篇的《关雎》中,我们就从水边的雎鸠鸟讲到了“君子好逑”,然后开启了人世间琴瑟和鸣的婚姻生活。《桃夭》也是如此,但是《桃夭》更聚焦在出嫁的那个场景,就像是一个特写镜头,聚焦在这一段上面,告诉你,一个女子经过什么样的流程和仪式才进入一段新的生活。它也给婚姻和家庭蒙上了一层桃花色的滤镜,让我们感受到了幸福的气息。也正是从这首诗里面,我们能够体验到古代婚嫁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