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格式塔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完形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格式塔疗法的咨询思路

根据理论部分的介绍,格式塔疗法不是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待心理咨询,而是关注成长。格式塔疗法的核心咨询思路可以被概括为,通过觉察恢复自体功能,重启停滞的成长进程。

那些由于成长停滞而产生心理困扰的来访者通常都不是活在当下,他们活在过去形成的固化格式塔里,活在自己的头脑里,不再运用感知觉真实地体验自己和世界。所以,格式塔疗法总是从发展觉察能力开始,帮助来访者回到当下,去体验自己及感受环境,既包括内在的身体、情绪、认知过程,也包括自己在外部世界如何去看、去听、去行动。

格式塔疗法关注“什么”(what)和“如何”(how),不关注“为什么”(why),相信只要了解当下是什么就足以带来改变。这是由于当有机体开始觉察时,自发的整合过程就启动了。实际上,整合是格式塔疗法的重要工作思路,既包括整合内在的各个部分以提升整体性,也包括整合外部环境的资源。

内部整合主要针对那些在过去的环境中不被接纳的自体部分,它们长期被拒绝和否弃,在内部形成分裂和对立,破坏了有机体的整体性。格式塔疗法认为,所有的内在部分都是重要的,不论是强烈的阻抗还是脆弱的情感,都是有功能、有意义的,就像大家庭的一分子,没有任何一个部分需要被消灭或抛弃,关键是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觉察和接触,在不同部分之间进行对话,让长期僵化的内在边界恢复流动性,把之前分散、对立的生命力量重新整合起来,有机体就可以作为一个协调运作的整体,最大化地发挥生命能量。与此同时,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接触功能的恢复进程也就同步启动了。通过觉察接触中断,让原来卡住的接触循环重新运作起来,个体就可以从环境中同化、吸收新的东西,重启停滞的成长进程。

实际上,内部的分裂与外部的接触中断总是同时存在的,是同一个现象在不同侧面的表现。而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也同样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过程,有机体越具有高整合性,就越能更好地发挥接触功能,进而从外部吸收更多营养,带来更深入的内在整合。

整合思路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启动自发的改变,而非刻意改变,这就是格式塔疗法的重要原则:改变的悖论。改变的悖论是指,越想推动改变的发生,越会保持不变,只有放下刻意改变的企图,接纳和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改变才会自然地到来。这是由于刻意改变常常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个体内部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并且刻意改变会制造出新的分裂,破坏有机体的整体性。个体内在的一部分会成为改变的推动者,另一部分则作为亟待被改变的问题,两者之间会产生对抗和内耗,就像一条腿想向左走,另一条腿想向右走,用尽全力也只会原地不动。而如果能够允许一切如其所是地存在,内部相互消耗的力量就不复存在,这时个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组织过程会开始运行,发自内在的成长力量才会真正生发出来,自发的改变才得以发生。

所以,在格式塔疗法中,除了帮助来访者进行觉察,咨询师没有其他预设的咨询目标。成长的方向来自有机体自身的成长潜能和自我实现动力,不需要咨询师进行事先规划和设计。格式塔咨询师常常会听到来访者分享这样的感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突然就改变了,对自己和世界的感知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一些来访者会这样反馈:“好像在潜移默化中,一些改变悄然发生了。”这就是来自成长的惊喜。

为了实现这样的咨询思路,扬特夫把格式塔疗法的工作框架分为三个部分:觉察、对话和场论。我们将其进一步扩展为:以现象学的觉察为核心方法论,以存在主义的对话为基本态度,以场论和整体论为底层世界观。这三个部分同样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成一个整体。

在本章,我们先对这三个部分进行概括性介绍,在后续章中,我们会进一步展开讨论。

现象学的觉察

在格式塔疗法中,培养觉察能力运用的是现象学方法,主要包括直接体验和实验。

基于格式塔疗法的理论,有机体的全部体验都发生在接触边界。可以说,接触即体验,而体验在英文词典中的释义是“从一个事件中真实地活过来”(the actual living through an event)。所以,相比于注重无意识的精神分析,格式塔疗法更看重在意识层面可以直接体验到的东西。咨询师会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悬搁先入为主的想法和理论,回到感知觉,帮助来访者带着觉察穿越一个个真实的体验过程,去发现那些之前被忽略的“显而易见之物”(the obvious)。

另一个有趣的方面是,在英语中,体验(experience)与实验(experiment)源自同一个拉丁语词根“experi”,意思是“去尝试”,所以体验就意味着像做实验一样尝试新的可能性,且事先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这在格式塔疗法中被称为“实验技术”,咨询师会根据来访者的议题建议做一些实验,以帮助来访者发现“现在是什么”,并创造新的体验和可能性。

最简单的实验可以是体验当下的呼吸,尤其是对于横膈膜长期紧张,无法进行深呼吸的来访者,咨询师可以先邀请他们体验自己通常的呼吸方式,然后再尝试更长、更慢的呼吸。这个实验有可能引发更深的呼吸,也有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来访者对呼吸的关注造成紧张的加剧,出现更严重的呼吸不畅。从实验的角度来看,无论发生何种情况都是有效的,前者可以让来访者在呼吸中体验到更多的自体支持,后者则让固化的格式塔凸显出来,来访者的紧绷被制造出来的过程有机会被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体验到。

存在主义的对话

格式塔疗法中存在主义对话的态度吸收自哲学家马丁·布伯,存在主义注重人的整体性存在,这与格式塔疗法的整体观十分契合,而对话的态度是相信关系由两个人共同创造,这也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

对话的方法意味着建立一种真诚而平等的关系,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实现独立与连接的辩证统一。在对话关系中,每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参与其中,并且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不为了自己的需要过度照顾对方,也不为了自己的目的试图改变对方。同时,关系双方都可以保持开放,尊重互动和改变的自发性,允许自己被对方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对方。这样新的东西才有可能在“之间”浮现出来,真正实现自由、平等、有创造性的关系。

我们在理论部分介绍过,格式塔疗法相信“有机体/环境场”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才能实现成长。咨询师以对话的态度在场,这给来访者提供了一个适当的成长环境,来访者可以在其中发展觉察能力和接触能力。

格式塔咨询师以一种非权威、非指导性的态度临在,不会告诉来访者他们需要什么,而是提供支持,帮助来访者探索自己需要什么,并且发展自体支持以满足这些需要。同时,咨询师以自己的整个存在在场,充分尊重自己的自发性,并且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样子。这样,咨询师就提供了一种自体调节和自体支持的示范,并且在接触边界保持可接触(available)的状态,就像咨询师总是向来访者伸出双手,而来访者可以选择接触或后撤。通过这种方式,咨询师支持来访者以自己的节奏实现成长,不会推动或强迫来访者接受任何东西,也不会卷入来访者过去的操纵式关系中。

场论和整体论

在格式塔疗法中,场论和整体论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为格式塔疗法基于当下、跟随变化、通过觉察实现整合的工作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已有的世界观通常建立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它遵循线性因果、绝对时空观,相信存在客观现实和真理性的科学理论。而场论基于量子力学的科学范式,认为世界是一个系统的关系网和统一的整体,场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关联,每个事物都受到其他所有事物的影响,现象是由整个场决定的,而且场中的一切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在场论的视角下,因果是非线性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观察者会影响观察结果,所以没有绝对的客观现实,科学理论的适用性取决于其所处的情境。

根据场论的非线性因果观,来访者现在的表现不是由童年经历直接导致的,而是由复杂的因素共同决定的。随着时间的河流向前涌现,每一个当下都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过往的经历被吸收并整合到背景中,并且在当下的场域中不断形成新的图形,来访者也会随着这样的图形与背景形成过程被持续塑造。

在咨询中,来访者和咨询师带着各自的背景相遇,在当下的场域中形成一个更大的背景。随着二人的接触,新的图形会在这个背景之上浮现出来。一方面,来访者会呈现出固化的格式塔,表现为当下的情感模式、身体姿势、自我意象或接触方式。咨询师会运用自己的觉察连续谱,帮助来访者对此进行觉察。所以,运用格式塔疗法不需要过多追溯过去的经历,只需要通过当下的直接体验就可以深入地看见一个人。另一方面,场内的所有元素都相互关联,咨询师是场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会对场产生影响,但又无法决定整个场域。这就是在场论世界观之下咨询师的存在状态,既相信个体的主体性和影响力,又臣服于更大的场。场的运作虽然复杂多变,但并不是毫无规律的。场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和过程,会在混沌和有序之间往复循环。这就需要咨询师放下想要掌握全局和控制结果的企图,作为场中的一个元素支持图形的浮现,保持在场但不执着,跟随当下的变化灵活调整。这种态度来自一种对人、对生命、对世界的根本性信任,相信有机体的成长潜能,相信背景中有足够的支持,相信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变化会朝积极的方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