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棘间韧带损伤
棘间韧带损伤多因脊椎受屈曲暴力导致韧带完全或部分断裂引起下腰部疼痛。棘间韧带是连接两个相邻棘突的腱性组织,其三层纤维呈交叉状排列,以保证脊柱前屈后伸时椎骨间的稳定。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支配韧带,与腰痛有密切关联。
【病因病理】
1.解剖因素 腰5、骶1及腰4~5棘突间无棘上韧带,棘间韧带为唯一连接两棘突的结构。此部位又处于活动的腰椎和固定的骶椎之间,牵拉应力大。因而腰5、骶1间及腰4~5间的棘间韧带易损伤。
2.退变因素 棘间韧带的退行性变的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棘间韧带20岁以后即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退变发生的最高峰在30~40岁。退变纤维呈玻璃样变、肿胀、萎缩或断裂,成为韧带易损伤的基础。
3.外伤 多为突然暴力所致,可单独发生棘间韧带损伤,也可伴有脊柱骨折脱位,受损韧带可完全或部分断裂。
4.慢性劳损 为棘间韧带受慢性牵拉所致。如伴有椎间盘退变后的椎间不稳,可促成和加重棘间韧带劳损。
【临床表现】
1.常有外伤史或腰痛反复发作史。
2.腰部疼痛,疼痛常向骶部或臀部扩散,直立位时疼痛减轻,弯腰时疼痛加重。
3.压痛点以腰5、骶1和腰4~5棘间压痛为多见。
4.腰椎活动受限,尤其在稍负重或突然扭腰时,容易发生下腰痛。旋转活动受限。
【腰痛的特点】
腰痛反复发作,负重或扭腰时出现下腰痛,直立时减轻,疼痛常向骶部或臀部扩散。以腰5、骶1和腰4~5棘间压痛为多见。
【诊断】
1.患者常有明确外伤史或反复腰痛史。
2.急性损伤者伤处疼痛剧烈,腰椎活动受限;检查时可见局部肿胀,压痛点位于棘突间隙。
3.慢性损伤有长期弯腰劳动或多次下腰史,检查时棘突间隙压痛,可以触摸棘突间隙条索样组织。
4.压痛点局限,位于棘突间隙;以腰5、骶1和腰4~5棘间压痛为多见。
5.辅助检查:腰椎X线平片多无异常,伴有腰椎骨折脱位时可见腰椎序列改变。MRI检查可见棘间韧带水肿、出血。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急性损伤者,应卧床休息,减少腰部活动,使损伤韧带得到修复,并适当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慢性损伤者,可行理疗、针灸、局部封闭、中药膏外敷等疗法。
2.手术治疗 针对极少数症状重、行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可行损伤韧带修复或切除术,以及后路脊柱融合术。
(李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