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02章 状告
“敲鼓之人是何身份?”
王林疑惑的问道。
鸣冤鼓是他亲自设立,目的就是为了让百姓有冤情,可以有一个讨回公道的机会。
所以理论上,无论何时,鸣冤鼓既然被敲响。
就没道理放任不管。
“回禀陛下,敲鼓之人有翰林院学士,也有民间百姓。京城四大书院的山长和夫子,各书院的学子……”
禁卫倒是有些眼界。
把他能认得出来,以及听说过的名字说了一遍。
蔡冒听到这些人名和身份的时候,眼睛不自觉的亮了几分。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在万民书的名单当中,参与了万民书制作的成员。
那不就是友军吗?
虽然蔡冒想不通他们写下万民书就可以了,怎么还跑到鸣冤台去敲什么鸣冤鼓。
但面对陛下压力确实还挺大的。
能有更多的友军与他一起分担这庞大的压力,应该……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陛下,鸣冤鼓既然是您定下的规矩,那这些人敲响鸣冤鼓,您也应该对听听他们的冤情吧?”
蔡冒立即说道。
王林很是诧异的看了他一眼。
那眼神当中的复杂情绪,蔡冒有些看不懂。
但并不妨碍他觉得是王林怕了,不敢让这些人进来。
而王林越不希望见到的事情,蔡冒就越要促成。
“难道说,陛下是打算反悔吗?”
“朕当然不会做言而无信之事。既然蔡侍郎都说了,那就将那些敲响鸣冤鼓的人都请进来吧!朕和百官,正好也一起听听看,他们到底有何冤屈。”
王林无奈的摆摆手。
有些人上赶着要找死,他能怎么办?
只能满足对方的心愿了!
有了皇帝的许可,很快,禁卫就带着一群书生、文人进入了大殿当中。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没资格参与早朝的。
所以跟随禁卫走过来的路上,都表现得小心翼翼,甚至可以说是胆战心惊。
生怕等会一个表现不佳,触怒了陛下或者某位朝中大员,因此被记恨上。
这其中,几位翰林院的官员,以及京城四大书院的山长,算是最镇定的人。
毕竟年纪大,学问高。
如果把文人圈子比作江湖的话,那这些人就是极具江湖地位的存在。
自然能镇定面对任何局面。
哪怕是即将面圣,见到那位只曾听说,不曾见过的陛下。
一行人进入大殿后,很有默契的站在中间最后方的位置。
既能表达对于朝廷官员的尊重,又表现出了他们迫切想要向陛下说出冤屈的情绪。
蔡冒看向那几位熟悉之人,想要给对方使个眼色。
可喜的是,也不知是距离过远还是对方没注意到,他的眼神那人根本没有任何反应。
对此,蔡冒心中多少有些不满。
但当着陛下和朝中百官的面,他也不敢直接表现出来,生怕引起别人的怀疑。
“草民参见陛下。”
一群没有官身的文人和学子们,纷纷对着龙椅上的王林行礼。
表达他们心中对于皇帝的尊重和愧疚之情。
王林淡淡说道:“免礼,既然是你们敲响了鸣冤鼓,想必心中定然有冤屈,在朕面前可以尽管说出来,朕替尔等做主。”
所有人相互对视,最后,经过眼神的“讨论”,推举出方文修作为这些人的话事人。
方文修上前一步,先是恭恭敬敬的行礼。
毕竟是朝堂,而他们是文人,其中甚至还有朝廷官员。
该有的礼仪还是不能少的。
“禀陛下,草民等人敲响鸣冤鼓,的确是有冤屈想要让陛下替吾等做主。吾等受到某些心怀不轨之人的诓骗,犯下大错,请陛下原谅,给与那恶意蒙骗吾等之人惩戒!”
方文修严肃且惭愧的说道。
这两种不同的情绪同时出现在他的脸上,感觉还挺复杂的。
不过并不会让人有什么怪异的感觉,反倒是因为方文修长着一张充满正气的脸,说这番话的时候也让人觉得正气凛然!
下意识觉得,诓骗他们的那个人,必然是个大恶人。
蔡冒听到方文修这番说法,心中已经产生了些许疑惑。
受到诓骗?
他们难道不应该是为了反对朝廷新律法吗?
现在的说法,怎么和之前说好的不一样呢?
“哦?是何人诓骗尔等?又是以什么理由,让尔等做出何种错事?”
王林也故作惊讶的问道。
方文修低头,诚恳的说:“陛下,吾等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受到了前礼部郎中邹康的诓骗。他恶意欺骗吾等,说新律法对吾等不利,并诓骗吾等签下万民书。
草民不清楚万民书对于新律法的影响,对于朝廷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但草民认为,错就是错,既然做错了事就必须要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还望陛下明察。”
“原来如此。”
王林露出了意味深长的表情,看向蔡冒的眼神也变得更加复杂。
蔡冒闻言,心中一咯噔。
果然出事了!
他之前的预感并不是空穴来风!
只是直到现在,蔡冒都不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些人之前既然同意签署万民书,同意加入到反对新律法的队伍中。
为何会突然反水?
这么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蔡冒突然注意到王林嘴角不自觉上扬起的角度。
虽然很细微,但还是能被人察觉。
也就是说,这其实是陛下的手笔?
可陛下到底是什么时候,如何做到的?
为何他一点消息都没有收到?
“既然是前礼部郎中,邹康诓骗了尔等,尔等为何不去衙门状告,而是敲响鸣冤鼓呢?”
王林继续问道。
华国对于欺诈,也有相应的律法存在。
这种情况下,方文修等人如果去刑部状告邹康,也是能行得通的。
“陛下,草民觉得事关新律法,不是小事。且邹康将这种朝廷秘而不宣的事情,私底下告知草民等人,已经是犯了大罪。
草民想承担自己的错误,也不希望曾经犯过错的人逃避责任,故而只有通过鸣冤鼓,将冤情告知陛下。
也只有陛下,才能给与有罪之人严重的惩戒,让旁人不敢再犯。”
方文修侃侃而谈。
做错事就要认!
他们这些签署了万民书的人,都愿意主动站出来承担自己的错误。
凭什么挑起事端,导致一切发生的邹康,却不用背负相应的责任?
而且方文修他们其实敲响鸣冤鼓之前,也商讨过。
区区一个邹康,前礼部郎中,如今只是空挂的官职。
凭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做与朝廷立场相悖的事?
他背后必定另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