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后世
“吾的身世与报文举公之恩,就在子义身上。”
“跟吾儿有关?”太史夫人闻言奇道。
“是!
两千多年后,后世人对如今吾等所处的时代颇为了解,几乎所有人都能简单评价这个年代的英雄人物。
子义兄恰巧就是这个年代里的英雄之一,后世有很多人崇敬子义兄,皆因子义兄知恩图报,且无畏危险的勇敢精神。
子义兄最为人熟知的故事便是不久的将来,文举公与诸多官员被黄巾大军围困于都昌,子义兄为报文举公之恩,孤身单骑冲出黄巾之围,寻如今的平原相刘备刘玄德支以援手。
刘玄德为当世急公近义之人,闻言亲身与兄弟率领数千名士卒来北海都昌,破黄巾大军,解北海之围。
子义兄也因单骑求援的恩义和勇武扬名后世。”
“都昌被黄巾大军围困?吾单骑求援报恩?”
太史慈闻言眉毛一扬,单骑求援的恩义与勇武这个评价让他来做确实不难,但目前却未曾听说黄巾大军前往北海都昌的消息。
“清刚去买吃食的路上,看到城门口有大量平民涌入城内,想到前些天文举公说过黄巾贼子肆虐北海与泰山周边市县,吾想应是有些平民为了躲开黄巾选择来黄县出海,前往辽东避险。
文举公曾向清透露欲调兵再解黄巾之祸。文举公虽对吾有恩,但文举公长于文章弱于兵戈,清怀疑黄巾已经盯上都昌了,如果不加防范,恐其将如史书记载文举公被黄巾围困于都昌。而这报恩之机,就在此处了。”
“吾从辽东海上回返,听海船船家言近期泰山济南一带的黄巾有向东的趋势,近期也有不少平民搭乘海船前往辽东,连北海朱虚的大贤管幼安都在其中。泰明,你的意思是他们会最终集中到都昌攻打孔北海?”太史慈手扶长须,按路上的见闻倒也能印证得上。
“按照史书记载,青州黄巾由当年太平道的残党渠帅管亥领导,此人有勇武之力也有战略。
文举公初来青州地界时也曾讨伐过其麾下的张绕部,但也被张绕等人击退。
张绕应该是逃到泰山济南一带与管亥汇合,预计即将向东进军围困都昌,吾观文举公麾下文吏为主,一时应无法得解。
史书记载因子义单骑突破重围求得玄德公强援,由玄德公的义弟万军中斩伤管亥一臂,黄巾士气受阻被玄德公领兵击散,都昌之围遂解,北海郡也得以危机尽去。”
“万军中斩伤敌将首领,即便是吾行此事也是万分困难,这玄德公义弟竟如此了得?若真如泰明所言,为何未曾听说过这玄德公义弟之名?”
二爷最出名的单骑斩将还不是这次。
纪清心中想道,刚想要告知太史慈关羽的名字,太史夫人出言截道。
“泰明,你说的报恩良机就是寻刘平原支援都昌么?”
“大娘,这只是其中之一,吾认为的良机还有一个。
虽然史书上文举公危机时未能拨兵马给子义兄,子义兄失去了提前展现自己名将的一面。
但史书记载与现在的实际状况不同。
原因有二。
一是子义兄比史书记载要早一步回返青州,文举公此前考虑调兵还在运筹阶段,黄巾有汇合的趋势但也未实际有下一步的攻势,都昌现如今还未出现围城之危。清此前与文举公学习当代文字,得文举公赏识,欲聘吾为书佐。凭此交情清欲尽力向文举公举荐子义兄为北海都尉,让子义兄独领一部兵马,可以防范于未然,则对抗管亥率领的黄巾大军还有发挥的空间。
其二,是吾等已经明确万一事有不谐可以求助的方向。
清最理想的计划,是子义兄率领孔北海麾下兵将,与求援的玄德公一军双向发力,彻底解决青州黄巾的危机,让黄巾不再为祸。”
说到最后一句时,纪清不自觉地提高了音量。出于后世人的思想,纪清并不把黄巾都当作“贼”,他们不过是迫于生计的青壮,真按历史那样打散到处流窜反而并不是好事。
但如果提前引入刘备的势力,以刘备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加上青州本身就有不少治理良臣,是否能让这群为祸青州的黄巾兵转化为重建青州的劳动力?
纪清在刚刚回来的路上思考了一下,觉得自己应该尝试一下,把历史上被打烂的青州挽救下,万一成功了,亦是对青州的安稳做出了贡献。
太史慈听到这个方案也是思考良久,开口道:“
泰明的后世、史书之说让慈疑虑,可路上的见闻着实让吾愿意相信你的说辞,都昌之战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慈也听闻孔北海文名,也知孔北海不擅领兵,假如真有机会孔北海能让吾领一部兵马,吾有信心拒黄巾贼子们于州郡以外,必不会有都昌之围。
若能解决了黄巾之祸,确实算是报答孔北海照顾吾母之恩。
只是关于此事,泰明你确定能让孔北海给吾统领北海之兵?”
纪清正色道。
“清来自后世,后世文字与此时有很多不同,清原不能尽识此世的文字。文举公来此资助吾与大娘之时,吾便向文举公请教,习此世文字,遂才有之前托前往辽东的商贩将信件送至子义手中。
清虽不尽识此间文字,然清亦有后世对各类经典不同于此时的新见解。吾将其中的一部分见解说与文举公,文举公便认吾为其小友,亦欲聘清任为书佐,助其教化事业。然清以丧亲为由暂时婉拒了文举公的聘请。
今需助子义兄获取文举公信任,清可亲自前往都昌,尽力向文举公举荐子义兄,让文举公拨一部兵马于子义,发挥子义兄的本领。
即便此举不成,吾等也能提前寻玄德公相助,不至于让都昌陷入危机。”
“既然如此,吾等母子与泰明你三人一起寻孔北海,现在兵事未起,老身也想亲自谢过孔北海的恩情。”
太史夫人当下便下了决断。
“大娘!不可!”
“娘!不可!”
太史夫人的决断遭到了太史慈和纪清的一致反对。
“有何不可?”
“大娘,虽说兵事未起,但都昌始终是兵事前线,吾担心……”纪清话音未落就被太史夫人打断。
“泰明勿要再言,老身虽为妇人,也知信义二字。既然能教吾儿知恩图报,也不应就此事单独丢给吾儿。再者,刚听得泰明所言,老身亦信得过泰明这双管齐下的计策,必不会让老身陷入险情。无论成与不成,老身都要当面谢过孔北海。”
“这……”
纪清刚想说话,太史慈便道:“好!那慈便护着娘和泰明,一起前往都昌!”
纪清只好把话咽下去,点头赞同。
于是三人分头收拾东西。太史慈多年离家在外没有太多东西,于是一边帮助太史夫人收拾,也会过来看看纪清的东西。
纪清的房间原为太史慈的房间,屋内东西也不多,除了几件日常换洗衣物,就只有一套孔融赠与的《礼记》竹简,和一套当初穿越过来的破旧行头。受到时空的影响,这套行头早已破烂不堪,失去了作为衣物该有的作用,但纪清还是不忍丢弃,这是纪清来自于那个时代的唯一印记了。
这时太史慈走过来道:“泰明,虽然吾还是不信你那后世之语。但假如真如泰明所言,吾在未来,可有建功立业之迹?”
纪清看着太史慈的双眼,太史慈眼中有疑虑,但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年轻时的太史慈是东莱郡曹史,当时郡守跟本州官员有隙,太史慈被遣至洛阳截取州内上递的奏折,虽然完成了郡守所托,但也因此惹怒本州官员,不得已去辽东避祸。
辽东蹉跎七年,让太史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
因此历史上的太史慈放弃了近在咫尺的机会,前往扬州投奔自己的东莱老乡刘繇,希望刘繇能看在同乡之情上给自己机会,亦是这种迷茫的心态所致。
但真正发挥太史慈能力的时候,却还是等到他遇到孙策之时。
纪清心中出现浮现出太史慈临终的那句名言,他原不忍告诉太史慈真相,但此刻太史慈问起未来之事。
“子义兄未来确实有建功立业之迹。只是……
子义兄,清想请教子义兄,若吾告诉子义兄你未来的人生会有些许遗憾,你是否会后悔自己的决定呢?”
太史慈在孙策麾下确实有建功立业的战绩,不过那将是在千里以外的扬州,在赤壁之战之前。太史慈在人生的终点留下了“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的名句,在纪清心中,太史慈除了帮孙策平定扬州,却未能在三国鼎立之时有任何建树,着实可惜。
太史慈闻言扬扬眉。
“遗憾?
决定?
泰明这是什么话!大丈夫生于世,即便至死也不应后悔自己做过的任何选择!
你亦说未来吾确实有建功之迹,即使慈未来的人生有憾,那也只可能是未能尽早获取功名事迹!
更何况你既然言是未来之事,现在的吾又怎会后悔还未发生之事呢?”
果然如此!
纪清心中叹道,脸上却不动声色。
“泰明,那么你能为吾儿减少遗憾吗?”太史夫人不知何时已站立在了纪清屋中,应是听到了纪清和太史慈对话后进来的。
“娘!”太史慈刚想说点什么,太史夫人就截断了他的话。
“吾儿,且听吾言。老身确实不明白泰明后世之言是否正确,且无论泰明所言真假,吾儿也应趋吉避凶,从其善而摒其恶,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才能不悔自己的决定。
老身自听泰明是从后世而来,又恰好是老身收留了泰明,不知此举是否有上天之意。刚听得你二人所言,老身觉得,莫不是上天想让吾儿减少人生憾事,才得以让泰明出现在吾等身边,为汝画策?”
太史夫人说完太史慈,转身向纪清,拉着纪清双手问道。
“泰明,你可有办法让吾儿减少人生遗憾?”
纪清听得此语,反而不知应如何出口,纪清沉思片刻,开口道。
“吾若说有办法可以减少子义兄人生憾事,那便是在欺骗二位。
大娘,吾实不知自己有没有办法能够帮助到子义兄,但吾会将子义兄在后世记载的所有经历告诉二位,包括这个时代即将会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告知两位。但具体的选择权利,还是在子义兄手中。一旦子义兄做出选择,吾也不会劝解,因为正如刚刚子义兄所言,大丈夫不悔自己的抉择。”
“那便告诉吾母子二人,让吾等知道,吾儿单骑求援解都昌困局之后发生的事情。”太史夫人说完,太史慈脸上也有了一丝希冀的神色。
纪清看到了太史慈脸上的变化,心中暗想太史慈说不定此刻心中也有迷茫。纪清本就有全盘托出的想法,于是点头道。
“那好,吾会将后世记录的子义兄的人生经历告知于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