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连宋仁宗都要夸苏轼?
1059年,苏轼兄弟俩给母亲守丧结束,父亲变卖家产后带着儿子返回汴京。1060年,他们抵达汴京,按照惯例,兄弟俩被分配了工作。
这时,欧阳修推荐他们去参加制科考试。这个考试由皇帝亲自出题,不定期举办,只要通过考试,官职就能原地升级!因此苏轼兄弟俩留在京城备考,没有去任职。
考试第一关是进卷,所有考生需要向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掌管的部门提交自己的原创作品五十篇。
经过一番评比,只有最优秀的四人通过了第一关。
苏轼提交的作品篇篇精彩,还精准地把大宋各行各业分析了一遍,于是他轻松通过。苏辙也顺利过关。
接着是密阁考试,考官出六个题目,考生一天内要写出六篇命题作文,而且要注明题目出处,没有博览过群书,基本没戏。
苏轼和苏辙从小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博览群书,学识过人,因此他们也轻松通过第二关。
最后的御试对策,一共三人入选。皇帝亲临现场,考官针对时下热点新闻出题,考生要给出相应的对策。
面对考题,苏轼下笔如有神,获得了第三等;苏辙以犀利的文风批判朝廷政策,受到争议,获得了第四等,居于另一位获得第四等的考生之后。按照宋朝礼制,第一、第二等为虚设,第三等即为最高等。
连宋仁宗看了苏轼的试卷后都忍不住夸他。
于是,苏轼名震京城。
苏轼顺利拿到了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的任命书,而苏辙却没有收到任命书。
原来是因为王安石拒绝给苏辙写任命书。
虽然后来改由其他人撰写任命书,但苏辙仍选择辞官。苏轼出发去凤翔府任职时,苏辙不舍哥哥,就一路送哥哥到了城外。
苏轼在任职路上,路过当年跟弟弟进京赶考时住的小庙,看到小庙已经破败不堪,唏嘘不已,提笔写下《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
翻译
人生四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大雁踏在雪地上吧!它偶然在雪地上留下爪印,转眼又远走高飞,哪里还记得这痕迹?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骨灰被放在新塔里,小庙的墙塌了,我再也看不到当年题诗的墙壁了。还记得当年去京城赶考的经历吗?路途遥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