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8章 第25.1章 新政登台 下
大长公主摆摆手“三娘,你拿主意就好,左右不过是三岁开蒙还是四岁开蒙,不是什么大事。”
封三娘应下“这么小的孩子,开蒙也可,不开蒙也可,只是不好因为昭元就怠慢昭亮这个哥哥,
我们家有今天的风气,靠的就是一碗水端平,才能嫡庶一起奋力扩张家业。
这样吧,明年给昭亮昭元还有建功建晟家的宝宝一起开蒙,
让先生不需赶进度,每日上个半天学,认认字就好。
等孩子们长成一些,六岁开始再正式入学。
其他各房每天把孩子抱来上课太危险了,这么小的孩子受不得折腾。
还是等他们十岁的时候再到万卷楼一起读书吧。”
无论何等年代,子女教育永远是大周父母最关心的话题。
可怜的昭元昭亮刚刚会走路,激动起来还会退化到满地爬的年龄,
就在长辈的三言两语之中被定下了未来的课业规划。小屁孩舒适的日子不多了。
-----------------
“今来用韓章、范仲淹、富弼,皆是中外人望,不次拔擢。韩章暂往朔方,范仲淹、富弼皆在两地,所宜尽心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
兼章得象等同心忧国,足得商量。如有当世急务可以施行者,并须条列闻奏,副朕拔擢之意”
看着眼前这道皇帝手诏,早就有心刷新政治,施行新政的范仲淹,韩章,富弼心潮澎湃
“官家密诏我等呈上新政条陈方略,稚圭彦国,此事关系重大,天子有刷新政治之志,
我等臣下正当其时,正当其位,君臣之遇,古来几人?何其幸也”范仲淹感慨道
“圣天子有振作之心,身为臣下,安能不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范公,朝争弊病陋规,如何改制,我们三人在西北讨论多时矣。学以致用,此正其时”韩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想要大干一场
富弼同样是个少壮派“天下之重,在天子,在宰相。天子给予我等执政之位,以国事相托,这就是我们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机遇。
为了报答君恩,为了社稷百姓,我们一定要干出成绩来”
庆历四年三月,官家终于选定韩章,富弼作为枢密院正副使,范仲淹升入政事堂官拜参知政事。
章得象的辞呈也被批准,晏殊升为史馆相,王俭成为集贤相。
大周中枢的配置一跃形成东府晏殊王俭范仲淹三相,西府韩章富弼顾偃中三使的六大执政局面。
其中范仲淹韩章富弼都是所谓新政拥护者。
其它三位执政立场没有那么鲜明,是官家特意用来稳住朝局,中和新政冲击的设计。
四月,范仲淹敬献答《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著名的十项改革主张: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在这个春天正式开始了。
新任枢密使韩章在枢密院吏员的引领下参观枢密院,
见到枢密院内有一棵松树伫立,饶有兴致的问道“这株翠松有什么典故么?”
吏员答道“这是故枢密副使先广陵侯李公讳勤初任枢密副使时手植,用以自勉,二十余年风雨,今已亭亭如盖矣”
韩章怔住了,过往与李勤共事的岁月一一浮现,许久之后才叹了一口气
“李帅真国士,我也曾在他帐下受教,今日见到他用以自勉的苍松,我当拜之”
说完就向松树拜了三次,给后世留下一个韩章三拜的典故。
回到家中,韩章罕见的没有加班处理公务,而是躺在卧榻上闭目沉思,
夫人崔氏进得门来韩章的眼睛也没有睁开。
崔氏问道“韩相公瞧见谁家美女,竟不肯睁眼一观老妻?”
韩章苦笑一声“夫人开什么玩笑,不过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罢了。
今日在枢密院,见到了李相公旧时遗迹,心有所感,一时怀念罢了”
崔氏道“我朝开国以来管过枢密院的李相公有好几位,韩相公说的是哪一位啊?”
韩章无语,没好气得道“自然是李大帅了,别的李相公与我韩章有何渊源。”
崔氏又道“妾身自然是知道李大帅的。国家多难,李大帅阖府赴难,天下人谁不赞一声忠义无双。可是我观你不似单纯的缅怀,好像还在盘算什么。”
韩章只好老实交代“新政推行艰难,虽有许多热血之士奔走努力,朝野迟疑观望者仍然极众。
李大帅风光月霁,雅量高致。我与其相交如饮醇酿,醉不自知,他们家家中子弟的教养也是极好的。
所以今日回来,我就在想,若是能与李家成就姻亲,一来可得一上佳的孙婿,
二来李家在淮南士林一呼百应。
三来李家在京东京西的庄田极多,地方上消息灵通,两京路又是新政成功的关键所在。
若是能得李家的助力,大事平添三分胜算。只是......”
崔氏瞪了他一眼“只是李家只剩孤儿寡母,再把他们全家拖入朝局纷争,太过缺德,对不起你心心念念思念的李大帅是不是”
韩章老脸一红“不要说得这么难听呀。我也在犹豫不是吗?再说什么天仙般的孙女就能借来这么大的力量?
我还没有这么天真,更多的,就是想与李家结亲罢了。你说是不是上好的姻缘?”
崔氏赞同道“此话不假,李家的门风有口皆碑,家中的万卷楼更是执一时学术之牛耳,根基繁复,底蕴深厚。
更兼家中子弟多成器,人人都是文武全才,这样的人家才有前朝公卿世家子弟的风采。论门第可比你们老韩家强出许多”
韩章说“是是是,我们老韩家门第低了一些,要不是就任执政,我也不好意思提这一码事。不过夫人出身清河崔氏,总能弥补一二吧”
崔氏淬道“都是哪年的老黄历了,我们清河崔氏早就丢了传承,不复世家之名。哪里有脸去比人家江夏李氏。
还得靠你韩大相公运筹帷幄才是。听说他们家小侯爷今年才两岁。
咱家合适的嫡孙女只有一个,品貌性情都未知,能不能长成也不知晓,贸然提出来,难有好结果。总要等到孩子十岁以后相看才有意义”
韩章叹口气“小侯爷怎么就这么小呢。等他十岁之时,韩某人已经挂印而去了。可惜,实在可惜”
崔氏说“既然老爷有这样的心思。这些时日我便下帖子,去侯府走动走动,探探口风。
女人间结下交情,以后谈起亲事也不显得突兀。”
韩章喜道“有夫人出马,不愁小侯爷不娶我韩家女”
崔氏却不接韩章的高帽“老爷少说两句吧,李府有大长公主,有闻名汴京的封三娘子,都是精明贤德的奇女子,
咱们这点心思要不了多久就会被人家看穿,成与不成看天爷吧。
此事还得保密,可不能让几个讨债鬼知道,平添风波”
韩章赞同道“夫人所言极是,八字没有一撇的事不能声张。
哎呀,儿女事做不完,犹记得给儿女们选亲家的时候还在眼前,
一恍惚又在给孙女选夫家了”
崔氏说“多亏了老爷平步青云,这亲家选的是一次比一次高,这次都把主意打到侯府身上了”
韩章哈哈大笑“侯府我是不稀罕的,我稀罕的是李大帅的家风。这样的人家,有机会谁不想结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