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2章 第27.1章 十年之约 下
李昭元和李昭亮每每逮到机会就去姐姐的院子里与两匹马儿嬉戏,
马是很有智慧的动物,对这两个小人非常熟悉友好,也总是出其不意的逗弄两兄弟,
在这个过程中,两兄弟从姐姐们言传身教中逐渐学习如何与马儿相处,
如何为马儿喂食,喂水,洗澡,修毛,修蹄。
多亏了矮脚马性情温和,随便姐弟几个折腾也不发脾气,
当然也少不得姐姐们骑马遛弯,可怜的弟弟们跟在后面作跟班的场面,
即便是十一娘看到了也不在意,好似还想起了什么“我们勋臣家的儿女不都是这么过来的?
让姐姐们欺负欺负才有感情嘛。静嫣和静姝是大姑娘了,有分寸”。
六岁的蒙学一开始就上了强度,学生们是以《孝经》作为开蒙课本,一如前唐旧制《戒子拾遗》中记载培养子弟的方案:
“男子六岁教之方名,七岁读《论语》《孝经》,八岁诵《尔雅》《离骚》,十岁出就师傅,居宿于外,十一专习两经。”
理解孝经,认字识字对李昭元来说不是问题,老师们对李昭元的识字进度非常惊喜。
他的课程进度在老师的测试下不断延伸,只用一个月就学完《孝经》,开始攻读《论语》。
孝经的理解不难,之所以用一个月,是因为老师要求全文背诵和默写章句并且释义。
在小伙伴的羡慕中,李昭元后悔不迭,怎么就没收住呢?
诸般功课就是这个习字真的是硬功夫,金手指迟迟不到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一笔一划一张一张临字帖。
作为世家子,学习条件比寒门学子不知道好多少倍,每日使用宫中送来的笔墨纸砚勤练不辍,
根据族学老师的意志,所有学生都要从楷书习起,
有的古板的夫子甚至要求一辈子都用楷书,以此来作为儒生的入世修行功课。
李昭元前世练过一段时间的颜体,这辈子还是选择了颜体,家中藏有颜体真迹十几贴,
好几本是颜真卿上本的奏疏原件,被自己当前朝宰相的老祖宗从大唐档案馆里翻出来神不知鬼不觉的窃回家中。
后来请了技艺精湛的工匠刻录成碑,印刷出许多字帖供子孙辈习练。
对于老祖宗的扒窃行为,李昭元大呼牛逼。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李昭元和李昭亮各自背完今日孝经所学的篇章。
如同后世的家长一样,这是李十一娘和素素姨娘每日必定要检查的功课,当然她们也是非常喜欢参与进来,毕竟现在教的是《孝经》呀,听起来就非常舒坦。
等到两个小朋友都背过一遍。李十一娘捧着孝经,点出其中的句子,要求两兄弟解答其中的意思,
说得对还好,说不对就要打板子,就连素素姨娘也坚决支持从严教育,她怕的不是李昭亮挨抽,而是怕李十一娘在教育中对李昭亮放水。
尤其是最近李昭元学习进度大增,已经开始攻读背诵论语,让素素姨娘心中着急,
她不敢嫉妒,但是看着同班的李昭元进步神速,被老师开小灶超前学习。
同一个父亲的李昭亮进度“落后”,不由自主的产生焦虑情绪,
也就是这个时候不流行补课,否则非得央求十一娘给李昭亮报十几个课外班才甘心。
李氏兄弟水深火热的族学生涯中,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垮台了。
新政诸君子不敌守旧势力的反对,在天灾人祸的打击下纷纷自请出外,
官家在连战连败之后激发出的那一点振作之心也如滔滔江水,一路冲进海里了。
即便落败了,退下来的执政依然保有体面,韩章被官家安排前往青州坐镇,
汴京码头处,韩章与友人们一一话别,新政派官员这一次被一网打尽,数十名京官一同出京的场面近代罕见。
最后一名官员有些面生,韩章奇怪道
“敢问足下高姓大名,章一介落魄之人,值此风声鹤唳之时,不值当足下冒险前来,足下盛情,章在此谢过”
官员笑道“韩公之贤,天下闻名,新政虽停,官家尚在,韩公不可颓废自轻。
我乃是奉一位长辈之命,敦请韩公夫妇一见,长辈身份特殊,不便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还请韩公海涵”
说着交给韩章一份名帖。
韩章打开名帖一看,心中了然“章与内人这便前往”
不多时,韩章夫妇来到一座酒楼前,酒楼已经被持刀武士包围隔离,
瞅着这副气派模样,崔大娘子无声感慨,韩家也有武装奴仆,可是和这家的一比就显出太多不足,大概是业余和专业的区别吧。
酒楼里面坐着的正是封三娘和李十一娘,韩章夫妇进来后,互相行礼落座,
封三娘开口道“耽误贤伉俪的行程实在过意不去,特备程仪一份,祈望贤伉俪一帆风顺”
崔大娘子道“劳动三娘姐姐前来,实在是过意不去,因着老爷的事,临行前不方便去侯府辞行,是我们失礼才是”
韩章点头道“韩章继承李帅遗志,致力刷新军旅,振作国防。
今日功败垂成,自觉无颜见李帅于地下,更没有勇气去侯府李帅的灵前拜别,韩章心中有愧”
封三娘感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为大臣者守节执中已经是尽了本分。自古以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稚圭不必消沉,须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大周的弊病终有一日是要革除的,官家不是糊涂人,新政也未必没有卷土重来的一天。
今日贸然邀请贤伉俪来此,是传达我家婆婆的一句话
韩章家的嫡女可以,韩相家的嫡女不可。崔妹妹来了这许多次,里里外外把我家了解了个遍。
以你二人的聪慧,想来是能明白我们侯府的心意。
偌大侯府的大娘子人选轻易不能确定,毕竟是关乎着侯府东西数万里,南北一百多军州上下几十上百万人的福祉。
现今韩相又变回了韩章,我婆媳二人才敢与贤伉俪一会,论一论子孙辈的姻缘”
韩章感慨道“章谢过大长公主的看重,小儿辈姻缘自是要慎重。
大长公主的心意我已知晓,侯府的忧虑我与内人都明白,
今日斗胆且订十年之约,十年后若是有合适的孙女辈,必当致书侯府,再议此事。
十年间章与内人必定严加教养子孙辈,使知世间冷暖,菽麦麸糠。
这不是侯府要求太高,实在是教养子弟本就该从严从实,戒骄戒奢,
章在此在此谢过大长公主点拨之恩,谢过大娘子直言之义”
崔娘子也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先主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诚哉斯言,我与夫君铭记于心。请大长公主保重,请封姐姐保重,请十一娘保重,我们两家来日方长”
封三娘道“国家多难,但请惜身,前路多艰,务请多餐”
当日韩章夫妇坐船前往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