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培养孩子才优秀:家长必修的12堂课](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01/53274101/b_53274101.jpg)
第2章 家长类型决定孩子的命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深刻的;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性格、能力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家长类型决定孩子的命运”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你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吗
中国的家长可谓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的一群人。他们每天起得很早,帮孩子做饭,等孩子吃完饭后,又要送孩子上学。到了晚上,他们还要放弃休闲娱乐陪孩子读书。
家长做了这么多,目的是让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品格,获得出众的成绩和较强的能力,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功成名就。可是很多孩子却走向了反面,他们任性、说谎、懒惰、逃学、花钱大手大脚,甚至整日泡在网吧……
这样的结果令家长头痛不已,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孩子不仅不领情,甚至朝着与自己预期的相反方向越走越远。问题出在哪里?出在家长不合格。他们要么只养不教,要么没有给孩子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
网上(在家长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份《家庭教育调查问卷》,据此,你可以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家庭教育调查问卷
每个问题只需回答“是”与“否”。
1.当众批评孩子;
2.很少表扬孩子;
3.常以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为例批评自己的孩子;
4.经常用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对孩子说教;
5.总对孩子说自己的付出全是为了他;
6.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家教上;
7.常以自己的标准给孩子定目标;
8.把物质刺激当成激励孩子的重要方法;
9.对孩子的困惑不闻不问、不感兴趣;
10.对孩子的事什么都想知道;
11.不习惯鼓励孩子或不会鼓励孩子;
12.经常斥责孩子的缺点;
13.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意见不统一;
14.夫妻俩常在孩子面前吵架;
15.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16.情绪跟着孩子的分数走;
17.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应该努力学习;
18.认为孩子能听懂你讲的道理,但他却故意不去做;
19.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
20.孩子的学习成绩与你的文化水平有必然联系;
21.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事无巨细地关心孩子;
22.相信各种速成班;
23.认为孩子学习必须有人看着;
24.教孩子要诚实,自己却在他人面前撒谎;
25.认为一味地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骄傲;
26.限制孩子玩,自己却经常出去玩;
27.当孩子不听话时常打骂孩子;
28.常在孩子面前评论别人;
29.认为孩子的缺点必须用批评才能改正;
30.常说“你怎么这么笨”;
31.常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
32.自认为学习是痛苦的;
33.常对孩子说“只要你好好学习,什么条件都答应你”;
34.认为孩子学习好坏取决于他的聪明程度;
35.认为孩子将来的命运是他自己造成的;
36.认为人的性格是不可改变的;
37.认为成年人是不可改变的;
38.当孩子对你说起一件令他得意的事时,你却警告他别骄傲;
39.认为自己该做的事都做了,结果好坏全在孩子;
40.孩子在学习上一点也不着急,自己却急得团团转。
以上40道题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问题。
如果答案“是”在5项以内,那么你的孩子会顺利地成长;
如果答案“是”在5~10项以内,那么你就应该加强学习;
如果答案“是”在10~20项以内,那么你必须尽快改变,否则你将毁掉孩子的前程!
如果答案“是”在20项以上,那么你的教育基本上完全失败。孩子会变得玩世不恭,到了青春期,他甚至有可能成为混混。
家长类型决定孩子的命运
2007年,一个孩子在俄罗斯中部卡卢加州的一个偏远森林中被发现。经过检查,医生们发现,该男孩的生活习性与狼非常相似:他移动的时候腿部呈半弯曲状,显然这与他经常与狼一起奔跑、觅食有关;他有着非常坚硬而锋利的牙齿,人一旦被他咬到将非常危险;他的手指甲和脚趾甲长得非常像狼爪。警方人员为男孩取名为“利奥哈”,可是当有人叫他的时候,他却根本没有任何反应。而当医生给他穿衣服的时候,他竟然迅速弹跳起来,像一只动物那样逃走了。
这个案例说明环境造就了人。当孩子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的成长轨迹肯定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它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90%取决于家庭,8%取决于学校,而剩余的2%取决于社会。
上学前,孩子的神是家长,当他们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时,他们会哭着说“我要告诉我妈”或“我要告诉我爸”;上学以后,孩子的神迅速变成老师,当他们与家长有意见分歧时,他们常常会说“这是老师说的,我必须这样做”;但在13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神变成了他们自己。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不再遵循世俗道理,不愿意根据别人的要求做事,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可见,孩子在13岁之前,他们的习惯、思维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极大影响。
第二,有着非常明显的阶段性特征。0~7岁是智力形成期,8~12岁是习惯养成期,13~18岁是性格形成期。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在0~18岁时,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类人动物。他在不断地被人化的过程中形成人格,形成习惯,最终形成性格。”
西方有一句教育格言是这样说的:“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可见,未来孩子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现在家长之间的竞争。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那么孩子的身体就是这棵树的树干,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则是树的果实。
在孩子上小学以前,家长的专注重心是孩子的智力是否发育良好,身体是否强壮;孩子上学之后,家长就希望孩子在学习成绩、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做得非常好。但是家长忽略了一点:孩子的成长,既不在于树干,也不在于果实,而是取决于树根。树根是什么?是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程度。
我常常看到一些家长由于不懂正确的家庭教育,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却不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已经给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了多么坏的影响,结果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必然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深刻的;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性格、能力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家长类型决定孩子的命运”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常见的10种家长类型
根据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家长可以分为以下10种类型。
支配型
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类型的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
他们总是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上,而把孩子放在错误的位置上。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一旦孩子稍有反抗,便以“我给你好吃好穿,你就应该听我的,服从我的安排”为由,强行压制下去。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主能力极差,变得消极、依赖、软弱。走向社会后,这些性格弱点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总是依附于别人,很可能一生都会不幸。这显然与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勇敢地面对竞争、挫折,能够不断地调整、完善自我,积极进取的愿望背道而驰。
照料型
照料型家长大多数属于完美型。每当他们看到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总是忍不住插手,帮其完成。
他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现在还小,等孩子长大以后,自然就会主动把事情做好。殊不知,8~18岁是孩子习惯养成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家长过分照料孩子,越俎代庖,不让孩子承受人生中的种种磨难,那么孩子最终会变得非常幼稚,依赖性很强。等家长看到了这种后果,再想锻炼孩子时,孩子只会在遭受重重打击后变得更加懦弱、不自信,很难在社会上独立生存。
孩子长大后要面对来自家庭、事业、社会的种种考验。今天,你代替了孩子成长,未来,孩子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有可能学会他小时候就应该学会的东西。所以,请照料型家长一定要切记:孩子应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而不是依赖、依附于社会的人。你能代替孩子一时,却不能代替孩子一辈子,所以,你必须在孩子该飞的时候放开他,让他自由地翱翔。
保护型
人一生下来,对这个世界只有两种感觉:一种是恐惧,另一种是好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有一次次地战胜恐惧,才能渐渐地建立自信,勇敢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他们也不会怨天尤人,把责任推给他人。
小孩子在奔跑时摔跤了,不同国家的妈妈都是什么反应呢?
美国妈妈会大声地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在孩子站起来后,美国妈妈会蹲下身子,注视着孩子的眼睛说:“以后再摔倒,要学会自己站起来。你看你刚才的样子,怎么算是咱们家的男子汉?你不是说过长大后要保护妈妈吗?如果你一直是刚才的样子,你怎么能兑现诺言呢?”
在日本,孩子不小心摔倒时,妈妈会把孩子扶起来,然后郑重地对孩子说:“孩子,你知道吗?你摔倒一定是有原因的。第一,你有可能是因为没有看到障碍物,所以才摔倒;第二,你在走路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观察路面情况,所以才摔倒;第三,失败是成功之母。无论你何时摔倒,都要找到失败的原因,这样你才不会再次因为同样的原因摔倒。”
中国家长会在孩子不小心摔倒时,马上把孩子抱起来,然后一边哄孩子,一边用手去打孩子摔倒的地方。
在这三种方式中,最不可取的就是中国家长的。因为他们的过度保护,孩子最终形成错误的认知: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一旦错了,就是别人造成的,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保护型家长,最终会把孩子变成社会的抱怨者,而不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这不仅会影响家庭的和睦,还会影响国家的发展。
拒绝型
拒绝型家长不相信孩子,也不愿意了解孩子。他们要么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拒绝和孩子交流,要么还没等孩子讲完,就打断孩子的话,否定孩子的想法,并自以为是地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结论,让孩子去执行。孩子在不断地接受各种各样的否定后,最终会认为自己真的不行。
在水族馆里有一头体积非常大的鲸鱼,它非常喜欢攻击小鱼,于是工作人员在水箱里放置了一块透明玻璃。结果,每当鲸鱼看到小鱼,想要冲上去吃掉小鱼时,它总是重重地撞在玻璃板上,疼得直哆嗦。这样过了一个月,工作人员才把玻璃板取走。虽然没有玻璃板的阻挡,但是,当小鱼游到鲸鱼的身旁时,鲸鱼仍像触电了一样马上离开。
其实,孩子就像案例里的鲸鱼一样,当他发现自己总是被拒绝,他要么变得非常怯懦,要么变得神经质、蛮横,对他人非常冷漠。
残暴型
我在辅导“中国艺博青少年启智训练营”(以下简称“青少年启智训练营”)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看人的眼神总是充满敌意,带着挑衅。不用问我也知道,这种孩子肯定生活在残暴型家庭中。
今天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生活在非常脆弱、封闭的环境中。当他们受了伤害,迫切希望得到家长的关爱时,家长却往往用斥责、打骂回应他们,企图用粗暴的方式解决一切问题。结果,孩子关闭心扉,再也不愿意和父母、社会交流,慢慢变得敌视社会、敌视身边的人。最终,孩子的性格会变得非常暴躁、不稳定,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专制型
很多家长因为没有社会地位,价值在单位里得不到体现,一回家,就想在孩子身上找回尊严。他们对孩子过分严厉,命令孩子凡事都要遵循自己制订的方案进行,否则就会严厉惩罚孩子,根本不把孩子的尊严放在眼里。
这种教育方式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最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懦弱、冷漠、消极,孩子容易出现无法克制的逆反、攻击和冲动行为。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如果家长批评、打骂孩子,孩子就会以牙还牙,对抗这个社会;如果家长表扬、关心孩子,孩子就会欣赏他人,感恩于社会。所以,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心存感恩、心地善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不要用专制手段对待孩子。
溺爱型
曾经有一位母亲对我说:“我的孩子现在一事无成。”
我问她:“孩子小时候,您是怎么关心他的?”
这位母亲回忆了很长时间,一一告诉了我。
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不小心打了一个死结,从此她就再也没有给孩子买过系鞋带的鞋。因为她害怕孩子将鞋带再打成死结时,自己不在他身边。
孩子小时候,有一次洗碗不小心弄伤了手,从此她就再也没有让孩子做家务。因为她害怕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再次受到伤害。
当孩子上小学时,她每天很早就起来帮孩子整理床铺、书包,亲自送他上学,风雨无阻。
孩子上中学时,她对孩子生活中的一切细节都非常关心,甚至孩子的日记里写了些什么,她都要千方百计地看到。
当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旅游活动时,她除了亲自打理旅游用品外,还暗自跟着孩子,担心孩子会发生意外。
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她为了帮助孩子找工作,动用了所有自己能用到的关系,让孩子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他人梦寐以求的好工作。
可是孩子工作后,却没有办法胜任工作,在工作中处处碰壁,领导和同事都看不起他。
他的个人生活也非常不幸。因为他不懂得如何主动照顾别人,结果40多岁了都没有成家。
问题出在哪儿了?是妈妈的溺爱,让孩子失去了自理能力。
溺爱型的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为孩子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殊不知,这种爱把孩子的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抹杀了。
服从型
服从型家长大多因为工作忙,将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老一辈大多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当孩子大一些回到家长身边后,家长总认为自己以前陪伴孩子太少,于是期望通过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以弥补时空造成的疏离,从而让孩子能够顺从自己,能够和自己多一些交流。但久而久之,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变成欲望“动物”。他们的心里没有该与不该,只要是他们想要的,家长就应该无条件地满足,否则就是家长不对,进而用各种方式要挟家长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只知索取,不懂付出,蛮横无理,缺乏责任感。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是以无理的方式,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社会。
忽视型
忽视型家长要么以“儿孙自有儿孙福”为由,要么以工作太忙为由,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疏于管理,对孩子的心理、生理状况不予关注,任其发展。他们对孩子的学业更是不闻不问,认为那是学校、老师的事。结果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爱,慢慢地变得非常冷漠,攻击性很强。
民主型
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长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往往非常多。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当孩子受到伤害时,他们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与孩子主动交流,给孩子讲道理,成为孩子的疗伤人。
在以上10种家长类型中,除了民主型,其他类型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都是失职的。家长失职会导致以下两种结局:第一,孩子不能体谅家长养育自己的艰辛,逐渐变得自私、冷漠;第二,孩子的生存能力非常差,不懂或不愿通过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
由以上分析可知,家长类型决定孩子的命运;未来孩子之间的竞争,其实是家长之间的竞争。所以,要想改变孩子,家长就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我在与家长交谈时,他们总是跟我抱怨:教育孩子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孩子不听话、调皮、撒谎、厌学、上课不专心、学习偷懒、跟老师顶嘴、不按时完成作业、任性、逃课、追逐时尚、谈恋爱、沉溺网络,甚至离家出走。孩子真是让他们伤透了脑筋,他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
对于以上问题,家长不需要过于忧虑,只要能够及时调整教育方式,问题自然能够迎刃而解。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家长说:“今天的果,多是曾经的因造成的;今天的因,也会造成明天的果。请耐心一点,当你被教育孩子的烦恼所缠绕时,也就预示着教育孩子的快乐离你不远了。”
孩子是一本书,一天一个样。家长即使今天看懂了,明天也很可能看不懂。所以,家长要做的是欣赏、感受孩子的成长,体会教育孩子的酸甜苦辣。我相信,你最终会发现你的孩子是天底下最棒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