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盘点:开局盘点华夏十大帝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杯酒释兵权的对与错!

视频继续播放。

【陈桥驿黄袍加身之后,契丹突然停止进攻后周了,赵匡胤于是也不北上抵御契丹了,转而率军返回汴京。】

【赵匡胤返回汴京城时,守城将领石守信打开了汴京城门,赵匡胤顺利率领大军进入汴京城中。】

【赵匡胤进入汴京城时正值早朝之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闻知变故,想要阻止军队反抗,可是尚未来得及集结军队,便被殿前司勇将王彦昇率兵追逐,全家被杀。】

【手无寸铁的柴宗训和太后,面对来势汹汹的赵匡胤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将皇位然给了赵匡胤。】

【宰相范质见回天无力要求赵匡胤依照儒家的礼仪来完成政权的更替,保证柴宗训和太后的安全,以彰显新朝的合法性,同时善待后周皇室成员。】

【这些赵匡胤自然是欣然应允,当日就在崇元殿举行禅让礼。】

【宰相魏仁浦以没有禅位诏书为由拖延时间,想要等待勤王大军进军勤王,可是翰林承陶毂却是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禅让诏书,让兵部侍郎窦仪当场宣读。】

.........

西晋时期。

司马炎看着视频里的内容也是羡慕不已。

“我司马家,三代人才篡位取得天下,你赵匡胤却是简简单单黄袍加身。”

.........

大隋开皇年间。

“这也太顺利了吧!”

杨坚有些不服气了,都是篡位,都是比人禅让,凭什么你赵匡胤就怎么顺利啊!

你这样显得我们很傻唉!

.........

后周周世宗时期。

看到自己死后自己留下的孤儿寡母竟然被赵匡胤这个混蛋怎么欺负,柴荣终于不淡定了。

“赵匡胤,你这个王八蛋,老子和你心连心,你和老子玩脑筋。”

说完对着跪在地上的赵匡胤就是一顿乱踹。

“喜欢皇袍加身是吧!”

“喜欢欺负孤儿寡母是吧!”

柴荣一脚一脚的往赵匡胤屁股上踹,赵匡胤痛的嗷嗷叫,可是他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

视频继续播放。

【公元 960年正月初四,赵匡胤于含元殿登基称帝。因他曾经担任过后周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军的治所又在宋州。所以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赵匡胤即宋太祖。】

【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对参与或支持兵变的开国功臣委以重任,对原来的后周文武大臣也一概留用,并对领有重兵的将领加官晋爵。】

【同时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赵匡胤封七岁的柴宗训为郑王、太后符氏为周太后,让其一直居于西宫。】

【公元 962年,郭宗训离开京师,前往房州定居。公元 973年,郭宗训逝世,时年 21岁。宋太祖将郭宗训葬于其父郭荣庆陵之侧,谥号“恭皇帝”,陵墓称为“顺陵”。】

.........

大明洪武年间。

“赵匡胤的成功证明了他此刻已经完全掌控了后周的兵权,而且五代十国改朝换代实在太频繁了,后周就一个成立十几年的王朝,谁愿意去为了它去拼命呢。”

“其实在柴荣死后,朝中的人就已经动了歪心思了,毕竟谁做皇帝耽误他们的荣华富贵了,唯一倒霉的就是范质、魏人浦、韩通三个托孤大臣了,柴荣眼光还是不错,可惜看错了赵匡胤。”

朱元璋道。

.........

大明永乐年间。

“五代十国时期,改朝换代跟闹着玩似的,隔三差五就要换一个皇帝,十来年就要更替一次王朝,不过每一都伴随着血雨腥风,不过赵匡胤篡位倒是挺顺利的,从陈桥驿到登基不过两天,一场战役没有,三辞三让没有,血雨腥风没有,堪称最丝滑的篡位了。”

永乐大帝道。

.........

视频继续播放。

【杯酒释兵权后,宿将虽然离开了,政敌死了,藩镇也轮值了,可是禁军依旧存在。】

【要知道赵匡胤自己就是曾经是禁军将领,而且他黄袍加身成功,禁军作用甚大。

赵匡胤也担心未来禁军将领再一次上演黄袍加身,于是为了防止禁军将领拥兵自重,赵匡胤又对禁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禁军制度是柴荣制定的,禁军内部被分为了两个系统,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

【赵匡胤继位后,殿前都点检一直被废除了,杯酒释兵权之后,殿前副点检也被废除了,而是改设殿前指挥使和殿前都虞候。】

【而侍卫亲军司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也被取消了,侍卫亲军司也被分为了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

【至此禁军由原来的两个系统,变成了禁军三衙体制。】

【而大宋的制度中规定。每逢战事出征必须由总理兵事,掌控全国兵马、武将选授、军队调发以及兵符发送的枢密院临时任命主将。】

【而临时任命的主将也不是从三衙将领之中选拔。】

【这样的安排使得掌兵之权、调兵之权,统兵之权三分开来。】

【三权鼎立,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改变了过去禁军将领统领各军的体制。】

.........

大汉汉高祖时期。

刚刚被封为太子的刘恒看到这一幕好奇的向刘邦询问道。

“父皇,这把兵权一分为三,兵权分开,相互制约,这样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武将拥兵自重了啊!”

刘邦闻言也是点了点头,不过刘邦还是打算考教考教刘恒。

“恒儿,对于赵匡胤这样的做法你觉得适不适合我们大汉。”

刘恒思考了一会后说道。

“不适合!”

“哦!为什么?”

刘邦一脸期待的等着刘恒的答案。

刘恒道“父皇,儿臣觉得赵匡胤的安排虽然保证了宋朝不会再一次上演黄袍加身。”

“但是这样的安排也有很大的弊端。”

刘邦闻言点了点头道。

“哦!那你说说有何弊端。”

刘恒继续道。

“父皇,儿臣认为军权三分,三衙统制,政务流程多了,事情变得复杂了,花费的时间更多了。”

“儿臣虽然并未领过兵,但是也知道三权分立,必定各自为政,缺乏协调,但是各方难于统筹,这已经犯了兵家大忌。”

“而且临时任命将领,军队和主将不协调,甚至可能会出现军队不听主将命令的事情来,这对战场绝对是毁灭性的。”

刘邦看着刘恒很是欣慰,果然他的儿子之中这个不受重视的刘恒才是最聪颖的。

“那恒儿你有么有想过,赵匡胤可以位列华夏十大皇帝第九名,你可以看出来的问题他为什么看不出来呢?”

闻言刘恒就迷茫了,毕竟他还年幼,可以想到前面那些已经很不错了。

刘邦解释道。

“赵匡胤的选择或许不是最正确的,但是对于当时而言绝对是最好的了。”

“父皇虽然不知道大宋之前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可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皇帝和武将的信任已经荡然无存了。”

“这个时候,你觉得在天下现在就随时可能动乱和未来可能兵力羸弱之间,赵匡胤选择只能是前者,前者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绝对是当时最适合的。”

“恒儿,你要明白,当皇帝从来都是不容易的,我们不要想着选择最好的,而是要选择当下最适合自己的。”

“大秦的灭亡,就是始皇帝一心只想要最好的,而忽视了当下最适合的。”

闻言刘恒陷入了思考之中,刘邦见状没有打断他,只是欣慰的点了点头,刘恒确实是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

视频继续播放。

【公元965年,赵匡胤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挑选精壮勇猛的士兵然后登记造册送到京师,补充禁军队伍。】

【随后赵匡胤下令一选拔的士兵作为样本,然后将样本分发到全国各地全国各地照着样本募兵。】

【规定禁军每隔两年,就要变动驻地,但是军队的军令并不与军队同行,这样就形成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体制。】

..........

大唐贞观年间。

李世民看着视频里的内容也是眉头紧皱起来。

军队市场更换驻地,将领手底下的军队时常轮换。

将领和军队混熟了以后立刻更换将领,这样将领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势力,形成自己的军队派系。

毕竟每一个将领都只是临时的,那个士兵愿意誓死效忠一个临时的将领。

这样的制度确实解决了将领拥兵自重的问题。

可是这也必然带来先的问题,那就是大军的战力可能会被极大的削弱。

将帅没有时间了解军队,军队不效忠主帅。

如此一来军队的战力必然受损。

“赵匡胤这一步恐怕走出了,要是大宋后世的皇帝一直信奉这样的制度,必然导致大宋军队羸弱,到时候大宋确实没了将领拥兵自重的威胁,可是要是周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大宋危矣!”

李世民的战略眼光看得很远,他已经看出了赵匡胤这样做法的危害了。

.........